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逻辑(一)

早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蒙古人就十几年如一日地不断侵蚀着金国的边防线。到成吉思汗去世时为止,蒙金战争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六年之久。在初生的蒙古与老迈的金国之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军事上的差距被成倍地放大和凸显出来。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话题。

如果单从军事角度而言,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的优势显而易见。

第一,农耕民族在明,游牧民族在暗。

如果仅仅看土地面积的话,游牧民族的疆域往往都大的惊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来自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水土往往无法养育更多的人口,单位面积土地的利用率有限。而同等面积的农耕民族区域,往往会足以养育十倍,乃至于百倍于游牧地区的人口。所以,游牧民族往往“逐水草而居”,而无法形成长期性的定居点;农耕民族则恰好相反,由于男耕女织,种桑养蚕,从而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聚居村落,村落的基础上又有城镇,城镇的基础上形成带有城郭的巨大城市。


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逻辑(一)


所以,游牧民族清楚地知道农耕民族的坐标在哪里,他们进攻是有方向的。而农耕民族在城市与村落所积攒的海量财富,对于游牧民族又有着巨大的诱惑力,诱惑着一代又一代游牧民族不惜铤而走险迈向战争的边缘。农耕民族则恰恰相反,不想打仗的时候敌人来了,想反击的时候又不知道敌人在哪里。好不容易探听到敌人的行踪了,远征大漠舟车劳顿,到了集结地又发现敌人跑了(比如,第一章第二节提到的“马邑之战”)。而前文所提到的,李陵这种偏师远征而遇到匈奴主力的情况,只能说是偶然。而在当时汉军的主力方向上,当匈奴人在情报渠道畅通的情况下,匈奴的主力也不会轻易就暴露在汉军将士跟前。也就是说,当农耕民族奋起反抗,磨刀霍霍准备战略决战的时候,往往因为找不到游牧民族的主力而计划落空。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