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蒙元政權滅金時,將金朝皇室基本殺完,而滅南宋時,卻放過了南宋皇室?

車騎校尉


在我看來,蒙古與金朝有深海大仇,與南宋,卻是感激涕零,對金朝要趕盡殺絕以防死灰復燃,對南宋,要恩威並施,以寬仁獲取民心,那為何蒙古對金朝和南宋會採取雙重方式對待呢?且聽我一一分析。



金朝與蒙古,在遼朝時本同為契丹部屬,完顏阿骨打崛起建立金朝後,對曾經壓迫自己的遼朝和同聲受氣同病相憐的蒙古採取一樣的方針,那就是極盡所能的蹂躪壓迫,這種高壓政策加重了契丹人對金朝的仇恨,終於引發了撒八、窩斡等領導的起義,雖然起義被金朝一代明君,有“小堯舜”美譽的金世宗鎮壓下去了,但從此以後金朝更加變本加厲,對契丹人及蒙古人進行更瘋狂的壓制,蒙古人對此是深以為恨,想當年你我同受契丹人的壓迫,你們金人滅遼我蒙古人還多次出手助爾,何以到最後卻反手相殺了?



遼亡之後,新入主的金朝對蒙古部落處處提防,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兩大民族,常常為了各種利益互相大打出手,這一打就從金朝開國時期一路打到了金章宗時期,金章宗即位後,廣吉刺部“屢脅諸部入塞”搶奪財物,合底忻、山只昆二部“連歲擾邊”。為此,金章宗於1195年(金明昌六年)命左丞相夾谷清臣率師征討,繼以右丞相完顏襄代之,連續出兵北伐。女真貴族施行的屠殺政策,使蒙古諸部與金的矛盾日益尖銳。這一次的事件為蒙古諸部與金朝最後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直接導致蒙古諸部對金朝撕破臉皮的,不僅僅是出於鐵木真對金朝的私怨,還有金人對蒙古部落長期壓迫的公仇。鐵木真因宗親鹹補海罕被女真貴族所殺,“欲復仇”,實乃假借私仇之名而行滅金大事。1206年(金泰和六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皇帝)後,即謀伐金,只因對金的底細還不很清楚,才未敢輕舉妄動。



蒙古滅金之戰,持續20餘年,在這中間如果沒有南宋給予蒙古方便,借道四川,迂迴作戰,給金朝來個措手不及。同時在蔡州之役南宋派將出兵配合蒙古大軍合圍金朝最後一座堅城蔡州,蒙古想滅金並非易事。

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金朝到後期雖然日漸衰敗,但是要對抗剛剛崛起於蒙古高原的蒙古人並不算難,一句“人一滿萬,天下無敵”深刻的形容了女真人的勇猛彪悍。更何況金朝還軟硬兼施拉攏了搖擺不定,在當時還保留有一定實力的西夏,所以,一開始,局勢對金朝還是有利的。但,1211年,金朝判斷錯誤,在至關重要的生死一戰野狐嶺之戰中遭到慘敗,45萬金軍遭到10萬蒙古精銳的合力圍殲,此戰被認為是金朝由主動轉為被動的關鍵一戰。此後,蒙古為了能迂迴攻擊金朝,多次強行從南宋的四川繞道北上攻擊金朝重兵把守的兩河之地,蒙古能夠多次千里奔襲從四川“借道”,實際上跟南宋自身有巨大關係,為了拱衛長江以北沿線,南宋不惜抽絲剝繭,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四川一線抽調兵力順長江而下保衛重鎮襄陽,四川的空虛無疑為蒙古軍隊大行方便,這是後來蒙古人對南宋存有感激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宋與金朝,仇恨也是太多了,宋高宗趙構在稱帝之前曾經差點入金營為人質,在半道幸被老將宗澤勸留。他的父皇宋徽宗皇兄宋欽宗皆在東京城陷後被俘虜,一路飽受屈辱,最後一一客死在天寒地凍的五國城,屍骨不能南還,國仇家恨不共戴天,因此蒙古人邀約南宋合力滅金的時候,儘管朝廷意見不一,但宋理宗依然力排眾議,派名將孟拱率3萬精銳宋軍北上合圍蔡州,最終一鼓作氣攻破蔡州城,金末帝完顏承麟力戰而死,金朝宣告滅亡。

蒙古人自滅金滅夏之後,特別是在蔡州一役,早已窺知南宋虛實,雖然襄陽被蒙古人團圍6年才破城,但南宋自理宗、度宗兩朝,奸臣當國,搜刮無度,民變四起,早已是內憂外患,國將不國,蒙古人深知南宋已是垂手可得,所以並不急於南進,而是花更多的精力西征。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代雄主元世祖忽必烈深受漢文化影響,對待南宋政權,他並沒有趕盡殺絕,強弩之末何必再行無盡屠戮呢?

公元1276年,蒙古軍隊攻破南宋國都臨安,年幼的宋恭帝與垂簾聽政的謝太皇太后(宋理宗之後)宣佈投降,臨安南宋宗室被舉族遷往元大都,沒有傳說中的殺戮,只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無奈。


大國布衣


蒙元政權對南宋皇室優待有加,但是已經去世的歷代南宋皇帝的命運卻極為悲慘。

1276年,南宋滅亡時,元世祖忽必烈已經是一位六十歲出頭的老人,對待南宋皇室,他並沒有表現得咄咄逼人。

3月12日,元軍阿塔海、董文炳等人率領軍隊入宮,向跪在地上的南宋幼帝等宣讀詔書。根據忽必烈的命令,除了太皇太后謝氏因為生病,暫時留在臨安以外,宋恭帝趙顯及其母親全太后等在內的南宋宗室成員將被押送北上。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當全太后聽到詔書中“免繫頸牽羊”(古代國君投降之禮,用繩繫住脖子,用手牽著羊)之句時,哭得淚如雨下,悲傷的對幼帝說“荷天子聖慈活汝,當望闕拜謝”。

是的,南宋宗室要慶幸的是,蒙古國在忽必烈多年改造之下,已經變得文明許多,在上都朝覲之前,忽必烈特地下詔,允許南宋皇室成員“不要改變服色,只依宋朝甚好”。

要知道,北宋滅亡時,徽欽二帝以及北宋皇室無論男子或是女眷都穿上金人百姓的服裝,頭纏帕布,身披羊皮,袒露上體,到金人的宗廟行“牽羊禮”。

僅僅就在四五十年前,亡國之後的西夏宗室和金國宗室,也幾乎都被蒙古人屠殺殆盡。

人自救,天救之。

小奔認為,南宋皇室的命運其實要歸功於南宋的艱苦卓越抵抗如果不是苦苦堅持五十年抵抗蒙元,而是像北宋那樣,在敵人尚且處於野蠻階段時就俯首就擒的話,恐怕下場未必會好過北宋、西夏和金。

在完成儀式後,忽必烈冊封趙顯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趙顯的爺爺福王趙與芮被封為平原郡公,三個月後抵京的太皇太后謝氏則被封為壽春郡夫人。

不過,忽必烈儘管對南宋帝室優待有加,已經去世的歷代南宋皇帝卻沒有這麼好的命運。

在他的縱容和默許下,江淮釋教都總統、八思巴的弟子楊璉真迦率領吐蕃僧人先後挖掘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及皇后楊氏、孟氏、韋氏、吳氏、謝氏等帝后的陵寢,不僅把陵寢之中財寶一搶而光,而且極盡其能侮辱屍體,並將骸骨譭棄于山野之間。

其中,宋理宗的屍體因為保存的最為完好,楊璉真迦命人將其屍體倒懸於樹上三天三夜用以瀝取水銀,最後將頭顱割下剔去附肉,製成厭勝之器。

宋六陵被盜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謝太后耳中,她是宋理宗之妻,丈夫的陵墓被挖開,於謝太后而言可謂人世大悲,但她又能做什麼,說什麼呢?

打落牙和血吞落肚,唯有隱忍。


小奔說史


諸位從政治角度分析了,我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因果報應

金朝首都兩次被蒙古攻滅後,皇室被大量屠殺,許多后妃公主被姦淫,甚至淪為妓女。

南宋的臨安被蒙古攻滅後,皇室卻一直備受禮遇,遷往大都後,忽必烈還多次賜宴、賜衣等。

境遇為何如此天差地別?我們不妨再把目光提前一百年,放到1127北宋的首都汴梁被攻破的那年。金軍在汴梁大肆燒殺搶掠,兩個皇帝被穿上青衣戴上狗尾巴,皇后都要露出胳膊和胸部為他們跳舞,許多公主、后妃都被送到“浣衣院”,被當作軍妓供金兵姦淫。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北宋、南宋皇室的待遇也天差地別。

有趣的是,北宋除了第一個皇帝,都是宋太宗的後裔;南宋除了第一個皇帝,都是宋太祖的後裔。

當年宋太祖攻滅南唐、後蜀等,對李煜、孟昶、錢淑等降王,都沒有殺害,還禮遇有加。

後來宋太宗燭影斧聲,害死哥哥宋太祖,奪走皇位,後來又逼死侄子。姦淫李煜、孟昶的小周後、花蕊夫人等,後來還毒死他們。可謂壞事做盡。

到了北宋滅亡,他的子孫也受到了這樣的待遇,被金軍燒殺淫虐。金國滅亡後,也有同樣的待遇

南宋的宋高宗因為沒有兒子,又傳位給宋太祖的七世孫。宋太祖宅心仁厚,所以他的子孫也能保全。

所以說,“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待我施為地煞變


1232年蒙古和金國在三峰山遭遇戰之後,金國主力損失殆盡,蒙古大軍圍城汴京,在金哀宗抵抗了一年之後,逃往蔡州,最終蒙古軍隊攻破蔡州,之後開始了血腥的屠殺。並且下令全國“獨完顏氏不赦”。於是蒙古殺盡了金國宗室成員,並將金國的宗室女眷全部虜回了漠北,把她們賞賜給了蒙古將士蹂躪。



但是與之相反的是,蒙古滅亡南宋之時,例外的接受了南宋政權的投降。公元1276年,蒙元軍隊兵圍臨安,南宋皇室出城投降,而投降的宋恭帝被封為瀛國公,皇族成員全部被帶到了大都。



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金哀宗頑抗到底

蒙古人屠城和殺戮也是有原則的,即是舉城投降不反抗的基本不會屠城,他們會把城內的財寶劫掠一空,對待當地投降的貴族也不會屠殺。但是如果出現頑抗到底的情況,蒙古的軍隊攻下城後便會大肆屠城,從而威懾其他城池不要抵抗。



金國就屬於勇於頑抗到底類型的,1213年,金國被蒙古軍隊打敗,被迫稱臣。但是在蒙古軍隊走後,開始了積極的防禦。在國力提升之後,曾經擊潰過蒙古軍隊,收復了不少的失地。好景不長,在1232年蒙古軍隊兵圍汴京,金哀宗頑抗到底,破城之際逃往蔡州,隨後蒙古軍隊攻蔡州,蔡州城破金國皇室被屠戮殆盡。

反觀宋廷的謝太后帶著宋恭帝直接投降,所以得以保存了性命。



蒙金之間有世仇

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被塔塔兒部出賣後,送給了金熙宗,金熙宗下令將其釘死在木驢上,由此成吉思汗算是個金國結下了世仇。

在金國強盛只是,金國每年都會派人去蒙古各部落實行減丁政策,即是把高於車輪的男性殺掉,掠奪他們的牛羊馬匹。也因此整個蒙古部落對金國上下充滿了仇恨。



蒙古人在攻打南宋時,文明進化了一點

蒙古攻打金國的時候,尚處於野蠻時代,成吉思汗和窩闊臺只懂得殺戮。野蠻的屠戮伴隨了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的一生。

但是在蒙古滅南宋之時,忽必烈已經接受了一些漢文化,明顯的就是劉秉忠、張文謙等人建議忽必烈不要大肆屠戮,而忽必烈也接受了這一建議。足以證明滅亡南宋時蒙古向文明邁進了一點。


我是越關


大唐盛世之後,出現了另外一個王朝,這就是宋朝。宋朝的命運是坎坷的,他沒能再創大唐盛世的局面,反而卻經常受到侵略,最後還亡了國,舉國臣民成為了俘虜,成了砧板上的魚肉。這是大宋子民的不幸,那段時期對於大宋子民來說無比黑暗。

蒙古在滅亡南宋,俘虜南宋皇室之後,忽必烈並沒有對其趕盡殺絕。相反,待遇還是十分優厚。而忽必烈在面對金朝皇室的時候,卻是另一種做法。他並沒有留給他們生路,而是將完顏氏基本屠殺乾淨。之所以區別如此之大,我認為原因很可能有以下幾個。



第一,完顏氏與蒙古乃是世仇,他們的恩恩怨怨早就是幾代人的積累,算得上是大仇。在蒙古還很弱小的時候,金國每年都會入侵蒙古,並且展開血腥的大屠殺,這讓每一個蒙古人對金國恨之入骨。如今金國被滅,他們自然要報仇雪恨。


第二,忽必烈的眼光已經不同往日,他們以前侵略他國,戰勝了之後無非就是讓別人賠錢賠東西,如果心情不好,就會來場大屠殺。而現在忽必烈是想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王朝,而不是接著回去過他的遊牧生活,因此他需要收攏人心。而優待南宋皇室,就是為了此。


麥地傳奇


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蒙金世仇、窩闊臺時期尚未漢化而忽必烈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所以不事屠殺等原因。

不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看到的答案裡都沒有人提到,特此補充一下。

蒙古人征伐戰也不是見人就殺見城就屠的。很簡單的原則就是,投降不殺,抵抗屠城。

一般來說投降的越快,殺得越少,抵抗越頑強,屠城幾率越大。而且蒙古人是不斷宣傳自己這套原則的,否則怎麼可能大部分城市都望風款服,毫無鬥志呢。要是真的見城就屠,反正投降也是個死,不如抵抗一下,蒙古軍隊也不可能征服那麼大片地方了。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常見的屠城情況,第一是降而復叛基本沒商量,肯定屠城。第二是如果對方在戰爭中殺死了黃金家族成員,基本也沒有投降的餘地,肯定血腥屠城。

金朝基本上是把該屠城的禁忌全都給犯了。

1214年,成吉思汗包圍中都,金宣宗獻上公主求和,這基本上在蒙古人看來金朝就已經降了,所以也沒怎麼為難他們,爽快退兵。但是蒙古人一走,金宣宗就遷都汴京,這在蒙古人看來就是轉身逃走,降而復叛,只不過成吉思汗忙著打花剌子模,只是派木華黎攻略華北。然而金朝又是封賞軍閥,又是招兵買馬,持續抗蒙,蒙古人哪能忍得了。成吉思汗死後,金朝派使者送葬禮的份子錢(賵),窩闊臺說:“汝主久不降,使先帝老於兵間,吾豈能忘也,賵何為哉!”乾脆拒絕了對方的贈禮。這基本就沒有什麼轉圜餘地了。

拖雷和窩闊臺親征金朝,三峰山之戰消滅了金朝20萬有生力量。結果戰後拖雷死了。雖然不是死在戰爭中吧,但也可以說是因為攻打金朝而死。

因為薩滿占卜認為不利於進攻,因此這次窩闊臺還是沒有滅金,只是要求金朝投降,索要人質後就退兵了。

但是在此之後,金朝仍在進行最後的拼死抵抗。窩闊臺留下速不臺進攻邊境,猛攻十六天仍然不能攻克。金哀宗不斷召集援兵,突圍後逃到歸德,再逃到蔡州,顯然屬於再次降而復叛。之後宋蒙聯合攻金,包圍了蔡州,金哀宗還試圖微服率兵突圍。到1234年正月,金哀宗突圍無望,把皇位傳給昭宗,自經而焚也不肯投降。昭宗也是力戰而亡,死於亂兵之中。這種情況下不屠城基本是不可能的。

金哀宗

南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一方面忽必烈叮囑過伯顏不要濫殺。另一方面杭州很快投降,所以達成“無血開城”。按杭州城這個投降速度,即使是在成吉思汗時期,也是大概率不會出現屠城事件的。


pku小動物


有網友問:為什麼蒙元政權滅金時,將金朝皇室基本殺完,而滅南宋時,卻放過了南宋皇室? 原因就是蒙古興起,征服了幾乎半個世界,遇到的最殘酷的戰爭,就是滅金之戰。

蒙古和金朝,幾乎不停歇的血腥廝殺了23年,在1211年,1212年,金軍完顏天驥,抹撚盡忠2次直接擊敗蒙古軍,還擊傷成吉思汗。在1216年金軍將領胥鼎在平陽,太原連續擊敗蒙古軍木華黎部隊。

隨後在1217年,金軍在太原再次擊敗木華黎,但是隨後在1219年在濟南金軍慘敗。隨後在1221年,經過5年戰爭,木華黎終於攻克太原。在1222年,金軍在陝西,山西全線反攻,一直到1226年,金軍又收復了大部分土地。

同年成吉思汗大軍再次發動反攻,金軍連續取勝,同時在1230年擊敗了蒙古拖雷,蒙哥兩路大軍。同時還直接打爆了蒙古軍主力窩闊臺大汗的部隊。金朝大軍完顏陳和尚追擊蒙古大將速不臺500多里。

一直到1232年的三峰山大決戰,蒙古軍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徹底打垮金軍主力。隨後,蒙古軍包圍金朝首都蔡州,金軍抵抗異常激烈,這是中國古代王朝滅亡,首都抵抗最頑強的地方。

經過1年的圍城戰,蒙古軍才攻破蔡州,進行血腥巷戰,金朝最後一位皇帝,金哀宗自縊,傳位完顏承麟,隨後這位完顏承麟立刻拔刀參加巷戰而死,金朝最後的500多位大臣,將領集體自殺。最後金朝大臣對宋朝皇帝說:“國之興亡,何代無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


深度軍事


原因其實有兩個。一個歷史上的恩怨,一個是戰爭裡的關係。

歷史上,蒙古與金人結下了血仇。1143年,就是宋高宗趙構在《紹興和議》中正式向金稱臣的第二年,一支蒙古軍更是攻入金國北部境內,打破了二十多個寨子。這時的女真貴族雖在全盛的時期,他們已經感到對蒙古族的武力不可掉以輕心了。到了金世宗年間,成吉思汗出生(1162年)前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合不勒汗去世後只過了兩代,蒙古人因為未能推舉出合適的人選繼承汗位,汗統中絕,力量大大削弱。金朝趁機報復,大舉進攻,先後有兩位蒙古部的可汗,死在金朝皇帝的手裡。這樣的刻骨仇恨,是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人無法忘卻的。而蒙古與南宋,歷史上可以說是天南地北,根本毫無關係的路人而已。。。

再說戰爭裡的事情。蒙金戰爭(1214-1234年)時間雖然比蒙宋戰爭短,但慘烈程度絕對過之。金人在河北、陝西、河南都進行了頑強抵抗。舉個例子就知道了,1229年大昌原之戰中,金軍就以區區四百騎大破蒙古軍八千之眾!至於1231年令名將速不臺遭到大汗窩闊臺訓斥的倒回谷戰役,“北兵狼狽而西,馬多不暇入銜”,蒙古軍損兵四分之一以上,可以說是敗得極慘。當時有人甚至將倒回谷之戰與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相比附,可見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小勝。直到蒙古與宋聯合攻打金國的最後據點蔡州(河南汝南),金軍也是死戰到底,城破的時候金哀宗還要讓位給完顏承麟讓他騎馬突圍延續國祚,蒙古人對待這樣頑固的敵人,向來是殺光為止的。1241年攻打阿拉伯帝國,困守巴格達的哈里發只不過抵抗後才投降,也丟了性命,何況金人!南宋在這方面就好了一點,畢竟首都臨安是不戰而降的,蒙古人對待主動投降的敵人,待遇自然要好一點。

個人意見歡迎拍磚。


雜史譚


很簡單嘛,因為大金抵抗到最後,直到金哀宗和完顏承麟相繼自盡;而南宋則主動向元朝投降,當時有詩云——“伯顏丞相呂將軍,收了江南不殺人,昨日太皇請茶飯,滿朝朱紫盡降臣。”這一主動投降的行為讓日本很是鄙視,元朝東征的時候日本人客客氣氣的稱呼以蒙古人和北方漢人為主的部隊為北軍,而范文虎的新附軍直接稱為“蠻軍”;甚至日本人賴山陽寫詩嘲笑主動投降蒙古的南宋皇室為“嚇破趙家老寡婦”。好了,這又打碎了日本為南宋滅亡披麻戴孝的謠言。


不過話說回來,大金的完顏守緒和完顏承麟才叫君主死社稷,這兩位一位自盡,一位力戰身死,也是死得其所。完顏守緒跟完顏承麟說:我太肥了,跑不出去了,卿平日矯捷有將略,萬一得免,祚胤不絕,此朕志也。雖然完顏承麟僅僅當了不到一天的“天子”,但是這貨也敢為了自家產業拼命,也是條漢子。完顏守緒雖然像娘們一樣哭哭啼啼的上吊,但是就像他說的,我太肥了跑不出去,只能等死了。不過這兩位死的也壯烈,所以被南宋俘虜的大金大臣張天綱對審問他的南宋官員嘲諷道——國之興亡,何代無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


所以,從威脅程度來說,抵抗到最後的大金確實比南宋更有威脅。不過趙家老寡婦也要感謝忽必烈,忽必烈征服南宋調整了政策,他對領兵平蠻的伯顏說——昔曹彬以不嗜殺平江南,汝其體朕心,為吾曹彬可也。當然,亂世人命賤如狗,不可能做到不殺人,但是伯顏也約束部隊不得妄殺無辜,否則就不會有收了江南不殺人的讚美了,而且南宋百姓也稱呼伯顏的部隊為王者之師。


北洋海軍炮手


(蒙古騎兵)

一、蒙古人東征西伐攻下了歐亞很多土地和城鎮。他們對於所攻打的城市都是統一作風,那就是“限期投降”,如果你投降了那就就地“徵稅”(其實就是搶錢)、善待當地貴族。但是對於敢抵抗的民眾殺無赦。而如果你不投降的話,那就攻下後“雞犬不留”,直接抹掉這個城市。

那我們來看看南宋都城臨安是怎麼被元朝佔領的,是謝太后帶上小皇帝投降的,並且對元朝奉上了大量金銀財寶。而結局呢,謝太后只是被帶回北方封壽春郡夫人,小皇帝趙㬎更是被忽必烈發配到西藏去當喇嘛了,而且年老後還是被殺的。大家想想這樣的日子會好過嗎?算是善待嗎?宋徽宗還被封過“昏德公”呢。難道所謂的善待就是沒殺他們嗎?

(宋恭宗 趙㬎畫像)

二、而且,很多人都認為謝太后投降元朝主要是奸臣慫恿,其實是迫不得已,謝太后愛惜臣民,怕元朝屠城。關於元朝攻打很久的襄陽是否被屠城現在不可考,但是臨安邊上的常州被屠大家知道嗎?

南宋都城臨安和常州成“掎角之勢”,戰略上能互相支援。元朝先攻常州並且老規矩要其投降,遭拒絕後直接屠城,《宋史》和《元史》都記載過,當時大屠殺的場面連元朝統帥伯顏自己都不敢直視。這樣的情況下,謝太后這才駁回了文天祥和張世傑固守臨安的計劃(她知道肯定是打不過元軍),並決定開城投降,但是條件是要求伯顏一定善待臨安百姓。這才是忽必烈所謂“善待南宋皇族”的真相。

(陸秀夫背皇帝跳海 塑像)

三、另外,南宋最後亡於崖山的時候,10萬人一起殉國。如果元朝是善待他們的,他們何必呢?而且,大家真的認為這10萬人是真的自殺嗎?難道不會是元軍殺害的嗎?歷史可是勝利者可以改的。還有,馬可波羅的遊記也有元朝軍隊屠殺南宋軍民和掠奪南宋大量財富的記錄,這些非本朝人記錄的歷史更加可靠。

所以,小編認為所謂“元朝善待南宋皇室”問題不成立。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敬請點贊關注【今古縱橫】,我麼熱衷於研究地理、環境、人本歷史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