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武漢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武漢網友@十號胖狐狸曾作出過如此解釋:“當年建國時,武漢被賦予的定義是華中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她的輻射面積是華中地區的若干個省,是超越湖北的存在。

作為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國家在武漢開辦一系列大學,如武大、華科、華師、中南財經等,是諸如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無法比肩的——把大家請到武漢來讀書,不是為了讓大家建設武漢,而是為了讓大家建設祖國的。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留下來,幹起來——武漢歡迎你!”圖/sohu

所以,關於武漢的結論就是,這裡的工資必須低一點,房價要高一點,工作要難找一點,不然,大家來了武漢卻不想走,國家就麻煩了。

說是調侃吧,這段自嘲也未免過於真實。如今的武漢,的確擁有著全球第一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卻也的確為人才緊缺而頭痛著——一畢業,學生們撒腿就跑。

這樣的一座城,堪稱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離“無憾”,武漢總是差一點

武漢這座城市的“天資”,其實並不差。

說起它的地理位置,多年生活於此的易中天曾這樣形容:“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

貫通南北的京廣線,與連通東西的長江、漢水在這裡交匯,作為中國內陸最大的水利交通樞紐,武漢被稱為我國經濟地理的“心臟”,一點兒都不為過。

以武漢為中心向外輻射,北有陝、豫,南接湘、贛,東西分別被安徽、川渝環抱,身在接壤省份,無論是北上至京津冀,還是南下珠三角,想要溝通交流周遭,吸收各地先進經濟、文化季風的氣息,武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建國時期,舉國興修的武漢長江大橋,是當時武漢地位之高的見證。圖/58pic

1927年,寧漢分裂,前一年剛當上中華民國臨時首都的武漢,就因種種原因被降級為“特別市”,首都的風頭被南京搶去;抗戰期間,武漢也曾當過幾天戰時首都。然而由於失守,它的身份自然被鄰居重慶頂替。

如今討論武漢,人們早已不會將其放在最一線的範圍內去定義,隨著身旁的成都、重慶,以及東面的杭州、蘇州等城市的高歌猛進,武漢在所謂“新一線城市”中的存在感,更是被削弱了不少。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髒亂差、大縣城,是外人眼中武漢的另一面。

有人曾說,武漢的知名度“恐怕僅次於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廣州六城”,位於第七。可照現狀看來,武漢還能穩居前十嗎?懸。

這樣的“魔咒”,似乎也影響了這座城市的大學。

晚清時期,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漢興辦學堂,光是在1890年後的十年裡,就有自強學堂(武大前身)、湖北工藝學堂(武理工前身)以及農務學堂(華中農大前身)等學府接連建成。

到1907年張之洞離任時,湖北的新式學堂從十多年前的唯一一所迅猛增加到1512所,位居全國最前列。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推動建立自強學堂,由此揭開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序幕。

百年流傳下來的辦學積澱,成為當下武漢被稱為“大學之城”的重要歷史基因。

有數據顯示,如今坐擁89所高校(僅次於北京的91所),95家科研院所的武漢,共擁有130萬在校大學生。長江日報報道稱,武漢是全世界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

可實際上,武漢離真正的高興,還是差那麼點意思——這裡盛產桃李,卻留不住芬芳。有數據顯示,同為教育大省的廣東和浙江,畢業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別高達85%和80%(2015年),而武漢同比不足五成。若將目光放在武漢最著名的武大和華科上,2017年,兩校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學生留漢的比例均僅有20%上下。

只能說,年年都作為優秀畢業生的頭號供應商,武漢在“為其他省市做嫁衣”這件事上,還是表現得相當優秀的。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武漢,謝謝你,再見吧。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為什麼選擇出走?

很多人在報考大學時,會將城市當做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於他們而言,那座城,也許就是未來人生的紮根之地。

但對於武漢的大學生來說,牽引他們的“根”,似乎總是在鬆動。

2015年,螞蟻金服通過對全國2325所高校近5年的畢業生進行分析,發佈了《大學生就業流向報告》。報告顯示:“在最愛遠距離遷移的學生中,湖北的大學畢業生位居榜首。前五大熱門的跨省遠距離遷移路線中,就有三條從武漢出發,分別是武漢到深圳(第一),武漢到北京(第二),武漢到廣州(第五)。”

流走的和留住的原因,其實是同性質,不同方向而已。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深圳,你或許可以考慮送武漢一面錦旗?

當畢業生在北上廣深等城市拿到了八九千甚至上萬的薪水,三五千的收入便難以入得法眼;當年輕人在最一線城市看到了更多選擇的崗位和用人需求,就業機會僅集中在經濟開發區和光谷的武漢,多少都顯得狹窄;而武漢自身產業結構的侷限,自然也拼不過別人的全面開花。

數據顯示,2016年武漢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383元,在各大城市排行榜中位居第28位。

2017年,全國工商聯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武漢有9家企業入圍,相比之下,同梯次的重慶有11家,天津有13家。

今年的囊括商業魅力、生活方式多樣性、未來可塑性等指標的新一線城市排行榜座次重排,武漢相較去年不升反降,整體落後於成都、杭州、重慶等城市。

這樣的成績,無論如何都難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武漢,中國最尷尬的“大學城”

1987年,進入武漢大學的雷軍,用兩年的時間讀完了四年的課程,用接下來的兩年混跡“武漢硅谷”廣埠屯、嘗試做商業軟件、創辦三色公司……

當然,這一切,都為雷軍畢業後北上,在北京一路任至金山CEO、創辦小米、迎接小米上市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與雷軍同年入學的張小龍,在華中科技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後,隨即南下廣州。當年在校園裡開啟的程序夢,是在經濟、信息、科技更前沿的另一座城市中孕育、成長,並壯大成如今的微信帝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