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午门斩首”真的不在“午门”,它只是以讹传讹的谎言!

古装电视剧,印象中主要是明清题材的电视剧,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叫“推出午门斩首”,然而“午门”这个地方到底在哪儿呢?

要说午门,就得先来说一下紫禁城,大家想必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定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公元1399年到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自己的侄儿朱允炆赶下了皇位,顺利登基成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由于朱棣最初的封地正好是在北京,所以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在北京兴建皇宫。皇帝都发话了,文武百官们自然不敢怠慢,修建皇宫也不是可以儿戏的事,于是这准备工作就做了11年,公元1420年,北京皇宫建成,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到北京,这座皇宫嘛,自然就是后来的紫禁城了,紫禁城的修建耗费了极大的人力财力,光是采集木料就有百姓“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如果之后有机会可以详细聊聊。

原来“午门斩首”真的不在“午门”,它只是以讹传讹的谎言!

紫禁城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天子宫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标准建成,遵循的也是南北取直,左右对称,一条中轴线贯穿子午的原则,前朝就是指议政的朝堂,后市则是指皇宫后面的一个交易市场,满足宫廷生活所需,至于左祖是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午门”,实际上就是紫禁城的正门,当然也可以说它是正门之一,因为它的前面还有正阳门,大明/大清门(朝代不同名字不同)、承天门、端门,它的后面还有奉天门,再往后就是奉天殿、华盖殿等,一直到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等等等等。

原来“午门斩首”真的不在“午门”,它只是以讹传讹的谎言!

午门的这个“午”字,是正午的意思,正午阳光最好,所以它也是向阳、居南的地方,在紫禁城中被建造得最大最为壮观,由于它是由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形成的一个广场,所以平面呈“凹”型,城台上有五座雁翅一样的城楼,所以又被称为“五凤楼”。从午门的正面看去,它有三个门洞,但正门洞左右还设有两个掖门,因此它实际上有五个出入口,这在建筑上叫“明三暗五”。紫禁城里的每一道门是做什么用的、该由什么人走都有着详细的规矩,午门自然也不例外,它的五个门洞里最中间的那个,是供皇帝专用的,皇后大婚时可以走一次,清朝殿试后的前三甲可以走一次,此后就绝不能再走了。东边的正门是文武百官走的,西边的正门是宗室王公走的,而两个掖门则是三品以下官员走的。但历史上午门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其实是比较圣神的一扇大门,一般都是在较为重要的时刻才会用到,比如上文说到的帝后大婚,或者皇帝去社稷坛祭祀之类的。

原来“午门斩首”真的不在“午门”,它只是以讹传讹的谎言!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在这样重要的一扇正门外杀人?明清两朝但凡打仗获胜,倒是会在午门前的大广场上举行“献俘典礼”,以此来弘扬天朝国威,顺便由皇帝亲自宣布对俘虏的处理方式。另外,午门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对大臣进行廷杖的地方,廷杖最早始于东汉时期,基本上都是象征性打几下,主要意图不是虐待大臣,而是以这种方让他们颜面尽失,达到惩罚的效果,然而明朝中后期,廷杖就逐渐变成了可怕的刑罚,不仅要求受刑者脱衣挨打,廷杖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明武宗时期就有过107人同时被廷杖的事情,到了他弟弟明世宗,更创下了130人被廷杖,直接打死17人的纪录……

原来“午门斩首”真的不在“午门”,它只是以讹传讹的谎言!

所以,关于“推出午门斩首”这句话的来源,最有可能的是明朝中后期的百姓听说午门打死了那么多官员后,臆想出来的,再加上后来不断的以讹传讹,这句话就被一部分人当真了,事实上,明朝真正的刑场是在紫禁城西北的西市,而清朝的刑场大家就更熟悉了,是在紫禁城西南的菜市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