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空出世的STO到底是什麼?

過去幾年裡,ICO逐漸被騙局、黑客盜竊和投資人的不謹慎造成的關鍵失誤等陰影籠罩。事實證明,無監察和無監管是加密貨幣最大的賣點,卻也是其最大的弱點。隨著STO(證券型代幣發行)的出現,加密貨幣市場的合法性甚至已經比傳統經濟界更高,市場和社會即將受到的影響或許比我們預計的要更大。近期的區塊鏈金融創新領域,妖孽頻出,新型融資、投資手段頻頻上場。風靡一時的穩定幣還沒有火爆太長時間,STO便橫空出世,佔據了各大頭條的眼球。

橫空出世的STO到底是什麼?

STO是Security Token Offer 的縮寫,該金融工具被稱為證券化通證發行,其目標是在一個合法合規的監管框架下,進行通證的公開發行。

它基於兩個需求:更強有力的監管和投機與公用事業的分離。STO對應著現實中的某種金融資產或權益,比如公司股權、債權、黃金、房地產投資信託、區塊鏈系統的分紅權等。由於用該工具發行的代幣具有證券屬性,可以受到證券法的監管,使其更受區塊鏈行業的歡迎,成為近期的熱議話題。

ICO、STO都是通證經濟學的一種,通證經濟學和區塊鏈的創新結局就是不斷演化的區塊鏈產品類別,還有不斷出現的區塊鏈發展困境,每一次都會用通證經濟學的相關概念解決。因此,應運而生了穩定幣、STO等多種類別的區塊鏈創新。

Token(通證),是區塊鏈世界的權利憑證,coin(代幣)是其表現形式之一。在區塊鏈世界,最廣為人知和被熱烈追捧的莫過於比特幣和以太幣。它們也因其廣泛的接受度和高度的流通性等特徵,被歸類於實用型通證。當然,萊特幣、狗幣等其他代幣亦層出不窮,但尚未達到界內所認可的實用型標準。按照美國證監會傾向於認為,在實用型通證和證券型通證的分類下,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幣之外的所有token都具有證券特徵。

橫空出世的STO到底是什麼?

通證經濟非共享經濟,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把每個人的剩餘價值、剩餘物資進行交換交易,最終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而通證經濟本質是建立一個有token激勵制度的社群生態,激勵每個人去創造價值,共建生態,從而獲得超額價值回饋及回報,而非交換剩餘價值,而是創造新價值(即挖礦)

每一個發幣的區塊鏈項目,都是試圖以其所發行的幣(通證)作為一種經濟激勵的工具,促進生態圈內各個角色的協作。你的貢獻越大,你得到的幣越多。大家協作得越好,幣價越高。因此,每一個發幣的區塊鏈項目都在試圖設計一個通證經濟系統(token economic system)。

通證經濟系統的設計,就是要用經濟激勵的手段,讓你整個生態圈的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色儘可能行善事,不作惡。

橫空出世的STO到底是什麼?


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與應用生態構建中,通證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然而,對於通證發行與流通,監管與市場之間存在較多爭論。無論區塊鏈技術如何發展,通證監管是不可避免的話題。而如何對通證進行監管,不僅涉及到項目發起人,團隊,交易所,投資人,散戶,政府監管部門,第三方監管部門,也涉及到法律法規,國家政策,行政規章等對於鏈上數字資產的適用;涉及到如何處理現實世界資產和鏈上數字資產的銜接和映射的問題,涉及到金融穩定,實業發展,脫虛向實等問題,涉及到科學技術的利用。對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等新的金融服務、產品和模式的管理,傳統金融監管思路與方法已經較難適應。這要求監管機構從思維和理念上進行創新與突破,STO是這種嘗試的一場很好的社會學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