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爲什麼英語啓蒙越早越好?

一說起英語啟蒙,很多家長的腦海裡都是問題滿天飛:

現在學英語是不是太早了?

英語啟蒙真的越早越好嗎?

寶寶這麼小,英語啟蒙有用麼?

過早英語啟蒙會影響母語發育?

雙語學習會造成孩子語言混用、思維混亂嗎?

寶寶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

著名演講:

《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嬰兒的天才語言能力)

演講者帕特里夏·庫爾(Patricia Kuhl),是華盛頓大學認知與大腦科學研究所副主任、言語聽覺學教授,主攻語言神經機制和大腦發展。

1.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Patricia Kuhl認為0-7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7歲以前的寶寶完全有能力同時習得兩種語言,7歲後語言學習的效率開始急劇下降。

在關鍵時期以前主要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和無意識的影響,最終演變成可以自如使用的語言。而關鍵時期以後的語言是主動學習的,比如我們學英語的過程就是通過背單詞、記語法等來進行有意識的學習。

TED演講:為什麼英語啟蒙越早越好?

7歲之後,語言學習的效率開始下降;等到17歲後,語言的學習效率變得很低,基本失去了第二語言學習的天賦。

2.全世界的嬰兒能區分所有語言的所有發音,不管測試在哪一國,用哪種語言,而成年人往往只能辨別自己母語中的不同的音。

對於嬰兒來說,第8-10個月是他們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嬰兒會默默的專心聽大人說話,並在大腦裡對語言數據進行收集、統計與分析,建立語言數據庫。

我們都知道,日語和英語的發音是非常不同的。比如ra和la,這兩個發音在英文裡很重要,在日語裡卻沒有。在測試中我們看到:一歲之前的日本寶寶能辨認出ra和la的發音區別,而一歲以後就不太行了,原因是日本人無法區分ra和la的發音。也就是說每個小嬰兒原本都是世界公民,具備掌握任意語言的潛能,但他在出生的第一年裡根據自己生活環境的語言輸入,摒棄了一部分用不著的語言能力。

——這足以證明,8-10個月的嬰兒在聽到一門與母語不同的外語的時候,會自動地蒐集、統計數據。而我們作為成年人,在聽到別人說話的時候,已經不再去搜集這些數據了。換句話說,1歲以下的嬰兒接觸的語言,將侷限他日後的語言發展。

(這或許也能說明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嬰兒如果經常跟一個發音標準,口齒清晰的成年人在一起,他長大以後也可以自然而然地變得“發音標準、口齒清晰“;而成年人要再來糾正自己的發音則困難很多。)

3.嬰兒具有多語言同時學習的能力。

Patricia Kuhl研究小組發現嬰兒對語言的數據統計不僅限於單種語言,而是你對他說什麼語言他就統計什麼語言。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與巴黎第五大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七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分辨兩種文法結構截然不同的語言,並開始這兩種語言的學習。雙語環境中的嬰兒會根據音高(pitch)與發音時間長短(duration)來區分兩種具有不同詞序的語言。小寶寶的大腦的運作比我們想象中的複雜許多,能自動區分、建立好幾套語言系統,對嬰兒會混淆多種語言的擔心是多餘的。

Tips:

1.人聲的重要性

Patricia Kuhl實驗室讓兩組嬰兒在8-10個月裡學習了普通話——但一組嬰兒是在電視機前上課,另一組嬰兒則通過音頻。

令人驚訝的實驗結果表明:面對電視、音頻、文本的學習效果基本無效,只有真人交流才行,也就是說社會認知的腦區控制著嬰兒的語言數據統計。

2.多語言並行會有負面影響嗎?

無論孩子是一種語言還是多種語言環境下成長,語言的數量本身既不增大也不減少他們出現語言障礙或者遲緩的概率。也就是說,多語言並行學習並不會導致小孩“說話晚”或者“語言混淆”。

嬰幼兒具備成人無法複製的高效的多語言習得能力,過早英語啟蒙不會造成孩子語言混亂,更不會影響漢語的學習,若在語言關鍵期內能獲得足量的語言輸入,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雙語/多語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