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創新道路上推動北京社會建設實踐

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社會建設工作一手抓頂層設計,一手抓基層基礎,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社會服務和民生保障水平,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新路子,全市社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在全國前列,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重要講話中,對北京市“大力加強社會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北京社會建設在鞏固和發展已有成績的基礎上,還要在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有更多更大作為,要在落實首都“四個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搞好“四個服務”上有更多更大貢獻。總體思路與舉措是,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四個著力點、兩個落腳點”,即:以人民為中心,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基本點,以黨建引領、改革創新、加強基層、建設“四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為著力點,努力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上求實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今年6月以來,為進一步推動全市社會建設創新實踐,市委社會工委推行10項工作創新舉措,截至目前已全部實施並取得階段性成果。

北京社會建設十年創新成果豐碩

■ 1.全市3174個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350平方米達標率近100%。

2009年全市啟動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支持的社區規範化建設試點工作,由市社會辦、市發改委作為牽頭部門統籌推進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建設。按照“統籌規劃、試點推進,區主責、市級支持”的原則,市區共投入60多億元,通過新建、改擴建、購買、租賃和鍋爐房改造、利用人防設施等多種方式,加快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建設,著力補齊社區服務硬件短板。目前,全市3174個社區基本實現辦公和服務用房350平方米建設標準,極大改善了社區辦公和服務條件,基本滿足了居民的服務和活動需求。

■ 2.全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覆蓋率近100%。

從2010年開始,全市實施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制定《北京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指導目錄》,梳理出社區就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社會救助服務、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文化教育體育服務、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務、安全服務、環境美化服務、便利服務和其他服務等10大類60項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市社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協調作用,得到36家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目前全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同時,把基本公共服務納入“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中,通過“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來不斷完善、鞏固和規範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 3.全市建成“一刻鐘社區服務圈”1560個,覆蓋90%以上城市社區。

為健全社區服務體系,有效解決服務居民最後一公里問題,北京市開展“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示範點建設,目標是實現社區居民從居住地出發,在步行15分鐘範圍內,能夠享受到方便、快捷、舒適的社區服務,主要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力量和居民個人提供的志願互助服務,市場機制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務以及特色服務等。在建設內容方面著力推進“一校、二欄、三中心、四場、五室、六站、九網點”等服務設施建設,打造“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社區服務體系。“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也連續8年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有力地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度、滿意度,被譽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幸福圈”。

■ 4.全市累計建成“社區之家”示範點393個。

為進一步鼓勵引導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部隊等駐區單位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便民服務,從2017年啟動“社區之家”示範點建設工作,並連續兩年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一大批社區居民急需、政府供給不足的社會單位內部服務設施實現對外開放。據不完全統計,各示範點累計向社區居民開放教育文化娛樂設施、體育健身設施、生活服務設施、場地資源、衛生設施等5大類內部服務設施,共計1000餘處,惠及300多萬社區居民,累計提供服務1200多萬人次,有力盤活了社會資源,提高了社區服務水平和社會單位服務設施的綜合使用效益。

■ 5.全市累計建成村級社會服務試點702個。

自2011年起,正式啟動村級社會服務試點創建工作,在條件成熟的鄉鎮,按照城市社區規範化建設標準和村民多元化需求,對鄉鎮推選的行政村進行篩選,下大力整合資源和力量,全力打造基本符合城市社區標準又具有鄉村特色的村級試點。房山區大力推進試點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懷柔區進一步規範鎮轄社區管理機制和服務項目。密雲區推動全區20個鎮街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在327個行政村建立便民服務站,將108項為民服務項目下沉到基層,取得了良好成效。 ■ 6.全市“樞紐型”社會組織服務聯繫社會組織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全市共已認定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51家、區級243家、街道(鄉鎮)級507家,共聯繫各級各類社會組織近3萬家,覆蓋率達到90%以上,比2009年擴大了5倍多。“樞紐型”社會組織堅持黨建與業務一起抓,發揮政治上的橋樑紐帶、業務上的引領聚合、日常服務管理的平臺窗口作用,將社會組織納入黨和政府主導的工作軌道,推動其健康有序發展。每年投入或協調社會組織支持資金超過8000萬元,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1000多個,不斷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每年圍繞養老助殘、環境保護、應急救援、法律援助等舉辦大型公益活動3000多場次,年均服務城鄉居民超過百萬人次,累計培育打造了數百個公益服務品牌。積極搭建“公益服務博覽會”、“京津冀行業發展論壇”、“社會組織參與國際交往”等展示交流平臺,引導社會組織及相關社會力量服務首都發展。

■ 7.全市每年投入社會建設專項資金,累計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3200多個、崗位近3000個。

2009年以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名義設立市社會建設專項資金。全市連續六年共投入10億多元(市級投入46784萬元,區級投入54488萬元)專項資金,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3214個,主要購買社會公共服務、社會組織服務、社會公益服務、社區便民服務、社會治理服務、社會建設決策諮詢服務等。共有57774個社會組織參與,開展活動516116場次,覆蓋人群3107萬人次,有效激發了社會組織活力,促進了基層社會建設和治理整體水平的提升。

■ 8.全市共劃分網格41795個,配備各類網格員84262人,網格化體系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

2004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推出城市管理網格化模式, 2015年全市網格化體系已經實現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覆蓋。2016年底城市管理網、社會服務管理網、社會治安網“三網”基礎數據、指揮體系和信息系統等9項融合任務基本完成。截至2017年底,市級層面已有城市管理、社會服務管理、社會治安、城管綜合執法、環保、消防、氣象、禁毒等12類相關部門職能納入網格化工作監管。2015-2017年各區網格化信息系統共接報各類事件1985.26萬件,解決1826.44萬件,解決率為92%。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已成為首都城市服務管理精細化的重要載體。

■ 9.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6.28萬。

近十年先後五次大規模提高社工待遇,對於形成“留得住”、“流得動”的人才使用和發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自2009年起陸續實施“大學生社工計劃”、“萬名社工培訓計劃”、“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等社工人才教育培訓工程,建立了一批“北京市社會工作者培訓基地”,出版《北京市社區工作者在職培訓教材》,全市社工人才的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6.28萬,近2.7萬人取得全國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證書。其中,社區專職工作者3.69萬人,平均年齡39.7歲,92.4%具有大專以上學歷。

■ 10.全市連續五年共評出54名“首都最美社工”。

從2012年起,市委社會工委、市社會辦與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公益時報》社聯合舉辦“尋找首都最美社工”評選活動,目前已連續舉辦五屆,共評選出54名“首都最美社工”、196名“首都優秀社工”和10個“優秀社工團隊”。每年結合開展“國際社工日”紀念活動,對“首都最美社工”、“首都優秀社工”和“優秀社工團隊”進行隆重表彰,並通過宣傳片、文藝節目等形式展現首都社會工作者風采,增強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為社會工作者隊伍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 11.全市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已達547家。

從2010年開始,利用市級財政資金,每年擇優對15家新成立的社工事務所給予資金扶持。從2010年開始,依託街道專業社工崗位、實施社區服務督導等創新項目,將社工服務覆蓋到全市所有街道。近三年累計實施社工服務項目548個,開展個案、小組、社區等服務1.5萬餘次,受益人次達70餘萬人次。從2016年開始連續舉辦4期全市社工督導人才培訓班,對200名專業社工機構督導人才進行知識、技能培訓,社工機構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 12.全市實名註冊志願者達到超過413.7萬人,註冊志願團體超過6.1萬個。

分類分步驟推進社會領域志願服務組織覆蓋工作,累計建成社區志願服務站2540個、商務樓宇志願服務站558個,15家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成立專業性志願服務協會組織,317個非公經濟組織和138家專業社工機構成立志願服務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就近參與和提供志願服務的終端平臺。開展“北京社會公益行”系列活動,廣泛動員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首都建設、服務廣大市民,以“保護藍天、保護碧水、保護文物、服務社區、服務社會”五大志願行動為重點,累計開展活動已突破萬項,湧現出“守護天使”“互閱書香”“鄰里互助 笑臉相約”等一批全國最佳志願服務項目。

■ 13.全市連續兩年共評出200個非公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上榜單位。

為加快推進全市非公有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全市營造誠信經營服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自2016年以來,依據《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社會治理規劃》之《北京市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指標體系》,市委社會工委聯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新經濟組織發展研究院、千龍網等單位,共同開展北京非公有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綜合評價活動。經企業自願報名、評委會初評、召開專家評審會和媒體公示等程序,每年推出“北京非公有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百家上榜單位”。

■ 14.黨的工作基本實現全覆蓋。

全市街道社區黨組織覆蓋率100%,全市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覆蓋率為83.9%,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為75%。緊緊圍繞“兩新”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覆蓋”,深入實施“百日攻堅”工程、“點線面”推進工程。在市級層面建立27個部委辦局參加的全市“兩新”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協調機制,確定50家大型非公有制企業黨委作為市委社會工委直接聯繫點,市區兩級共建立262個黨建聯繫點,凝聚工作合力;全市146個街道、182個鄉鎮、39個園區建立社會工作黨委或非公企業綜合黨委,51家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全部建立黨建工作委員會、組建聯合黨組織、明確黨建工作部門、建立黨建工作例會等“3+1”黨建機制,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作網絡。

■ 15.全市商務樓宇聯合黨組織覆蓋率80%以上。

目前,全市建立929個商務樓宇工作站,商務樓宇(聯合)黨組織覆蓋率已達到80%以上,實現了黨建、社會服務、工會、共青團、婦聯的“五站合一”在1779座商務樓宇的全覆蓋。通過加強和創新商務樓宇黨建工作,北京市開闢了基層黨組織在商務樓宇活動的新陣地,有效延伸了黨和政府在基層工作的觸角,搭建了滿足樓宇內各種組織和員工發展需求的新平臺,暢通了企業與政府、黨員群眾與黨組織的溝通渠道,填補了商務樓宇中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空白,有效增強了黨在商務樓宇“兩新”組織中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 16.全市合作共建北京社會建設研究基地18個。

自2008年4月15日以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社會辦先後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建了18個社會建設研究基地,研究領域涵蓋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社會改革與城市管理創新、社會政策、社區自治、社工人才、社會心理、社會誠信、社會輿情、青少年社會工作、新經濟組織發展與黨的建設、海峽兩岸社區基層治理現代化、中外社會發展比較研究等。10年來與研究基地合作開展近200個研究項目,推出一批指導性、應用性較強的研究成果,公開發表理論文章500餘篇,較好地發揮了決策諮詢、理論創新和智力支撐作用,有力地推動了首都社會建設科學發展。

■ 17.北京社會建設指數連續五年在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一。

2013年,市委社會工委、市社會辦與上海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共同研究制定了“社會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2014年3月,根據此指標體系編寫的《北京社會建設報告2013》公開發布,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基於指標分析的社會建設藍皮書。2015年此書更名為《中國社會建設報告》並連續出版了2014-2017版。研究顯示,北京社會建設指數連續五年在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一;從單個指標看,社區服務機構覆蓋率、每百萬人口社工助工師、社會志願者服務人次、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城鎮登記失業率等大部分指標在全國排名處於領先地位。

北京社會建設十項創新舉措全面啟動

■ 1.建立健全區、街道(鄉鎮)、社區區域化黨建協調委員會機制,一年左右基本實現全覆蓋。

截止到今年9月下旬,全市區街道社區基本實現三級全覆蓋。各區在落實工作中不斷創新探索,成效顯著。海淀區、懷柔區、密雲區等街道和社區黨建協調委員會實現由上級黨員領導下沉擔任下一級黨建協調委員會主任的格局,進一步提升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整合資源力度和議事協調能力。房山區、通州區、大興區、昌平區、平谷區等除了在建城區街道和社區成立黨建協調委員會外,在有社區的鄉鎮也建立了黨建協調委員會。

■ 2.開展大型商圈黨建工作聯盟建設試點,一年左右基本實現全覆蓋。

商圈黨建工作聯盟,就是以黨建工作為紐帶,商圈內各級各類組織聯合聯動的新型組織形式,旨在堅持黨建引領,服務商圈發展,推動商圈文化,優化營商環境,維護各方利益,形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格局。9月29日召開全市商圈黨建工作聯盟建設推進會,交流朝陽區和石景山區開展商圈黨建工作聯盟做法經驗,明確以全市30個大型商圈為重點,今年年底前在城六區分別建成1至2個工作試點,明年年底前所有區符合條件的商圈將全部建立黨建工作聯盟。

■ 3.將全市“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有關信息融入高德地圖,進一步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向縱深方向發展。

積極結合市場成熟組織,豐富便民服務信息融合,嘗試首批在高德地圖上線全市140多個街道、3000多個社區居委會數據,為下一步社區自治工作提供了信息溝通前置條件。在信息採集方面,與高德地圖通過動員社會力量主動參與,調動市級、區級、街道、社區居委會辦公人員和普通公眾等用戶,通過高德地圖“反饋”功能修正信息,及時檢查與更新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數據。

■ 4.加快推動社區網、社區微信群體系建設,並與網格化體系有效對接,切實解決社會服務與城市管理智能化“最後一公里”問題。

9月18日,北京社區網正式宣佈上線。作為全市社區服務網絡平臺,北京社區網通過匯聚社會組織、專業社工機構、商務樓宇、社區、街道等社會力量的社會服務,更好地服務於社區和居民,建立起社會服務與百姓之間的橋樑。目前16個區共明確37個街道(鄉鎮)試點推進社區微信群體系建設工作。社區微信群體系建設與街道社區各項工作相結合,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朝陽光熙門北里北社區已建立33個群,幾分鐘內消滅火情。懷柔區北房鎮共開通社區微信群17個,群裡解決網格化事件達100餘件。力爭到2019年6月底,社區微信群體系實現全覆蓋。

■ 5.從社工委辦機關抽調近半數幹部到基層蹲點,集中督導督查督辦“街鄉吹哨、部門報到”試點單位相關重點工作。

從機關抽調近40名幹部到基層蹲點,集中督導督查督辦區域化黨建、網格化工作、協管員隊伍整合、綜合調研等“街鄉吹哨、部門報到”試點單位相關重點工作。

■ 6.開展社會組織工作者到社區掛職鍛鍊試點,有效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

制定《關於從社會組織中選派人員到基層掛職鍛鍊的工作方案》,鼓勵社會組織選派業務骨幹到街道、社區掛職,協助開展基層黨建、幫助策劃公益項目、輔導基層社會組織孵化、組織居民文體活動等。目前已明確27人,掛職時間從今年9月開始,一般為3—6個月。

■ 7.開展協管員整合力量、規範管理試點工作,今年年底在全市推廣。

制定印發《北京市協管員隊伍規範管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確定2個區和13個街道(鄉鎮)為試點單位。目前,正在抓緊制定《北京市協管員隊伍規範管理工作方案(試行)》,提出用三年左右時間,建立比較完善的市級總體統籌、區級全面負責、街道(鄉鎮)集中管理使用的協管員管理體制機制,實現全市協管員隊伍總量有效控制、種類明顯減少、人員精簡到位、素質顯著提升、政策基本健全,形成規模適度、配置合理、管理規範、業務綜合、集約高效的新型協管員隊伍。

■ 8.完善社會組織孵化體系建設,在實現區級覆蓋的基礎上,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街道層面全覆蓋。

自2010年以來推進實施“一中心、多基地”社會組織服務孵化體系建設,目前已建立市社會組織孵化中心1個、分中心2個,區級基地16個、街道(鄉鎮)級基地138個,6家市級“樞紐性”社會組織建立培育孵化機構,全市服務孵化網絡體系初步形成,市、區、街三級社會組織孵化服務機構累計孵化培育社會組織1000多家,技術支持服務社會組織10000餘家。根據體系完善計劃,在實現區級覆蓋的基礎上,爭取用一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街道層面全覆蓋。

■ 9.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實施社會領域參與精準扶貧計劃,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攻堅戰。

將北京支援合作促進會認定為新一批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指導北京支持雄安產業發展促進會與雄安新區雄縣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百企對百村”北京精準扶貧雄安行動啟動式,目前首批12家幫扶企業已有10家完成了與幫扶鄉鎮對接,並制定了幫扶計劃。加強北京與對口支援合作省區市基層社會建設工作者的培訓與交流,近240名來自河北、內蒙、瀋陽、貴陽等地的社會工作者分5批次參加了社會治理、“兩新”組織黨建、社區工作等專項培訓班。

■ 10.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實施社會組織“走出去”行動方案,推動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對外交流活動。

起草《北京市社會組織參與民間外交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提出在“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服務大局”等原則下,重點實施“十百千工程”,即每年推動十個以上社會組織團次“走出去”,重點支持上百個左右社會組織對外交流合作項目,開展上千人次社會組織國際交流相關培訓,同時還就相應的支持保障措施作出了規定,如“加強對外交流項目經費支持”“加強對外交流人才隊伍培養”“建立工作協調聯動機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