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間西北回亂那些事—西北回亂起因(二)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那些事—西北迴亂起因(二)

同治年間爆發的陝甘回民叛亂又稱“同治陝甘回變、同治回亂、陝甘回變、陝甘回亂、回回亂”等(英文:Shan Gan Muslim Rebellion),是1862至1873年間,發生在陝西、甘肅(此時的甘肅省包括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西寧市和海東市)兩省的回民暴動、叛亂。清朝政府將這場大災難命名為“陝甘回亂”,“回民”是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即穆斯林,建國後絕大部分被劃定為回族。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那些事—西北迴亂起因(二)

這場動亂極大地改變了陝甘兩省的民族分佈。在戰爭中,回漢兩族在陝西、甘肅兩省互相仇殺。戰亂初期,回民在伊斯蘭宗教領袖的帶領下,趁晚清局勢動盪,企圖在中國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引發這場慘絕人寰的大災難的原因很複雜,但也不外乎利益衝突,主要是“地畔相爭”。這在中國古代的農村社會很正常,兄弟之間都會有爭產之爭,同治年間廣東出現過土客之間的仇殺。漢民和回民利益之爭,因為雜有宗教的因素,便產生了更大的破壞力。誘發回漢之爭的某個事件只是導火索,回漢之間的猜疑、不信任是動亂基礎。當時的官府,歧視回民亦是歷史事實,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那些事—西北迴亂起因(二)

關於回民叛亂的起因一說是竹子引起的血案。晚清太平天國起事後,各地都興起了團練,俗稱鄉勇。清代的勇與兵有嚴格區分,鄉勇是團練即民兵,兵是正規軍。咸豐末年,為了對付太平軍,河南巡撫嚴樹森曾招募了六百名陝西回勇去開封協防,完事後回陝西遣散,為陝西團練大臣張芾所留用。適逢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勾結捻黨,在同治元年從河南經由武關入陝西,陝西大亂,這批被徵的回勇乘亂走散。一批原籍同州、散夥歸家的回勇走到華州(今陝西華縣)聖山小張村,有個回勇看上了村邊的竹子,與姓王的園主商定,每斤銅錢20枚購買。正在砍竹子時,主人的父親來了。老頭得知賣竹子的情況後,覺得價錢低了,想反悔。但是,老頭不是責怪自己的兒子不會做買賣,而是誣陷砍竹子的回勇是偷竹子,雙方發生了衝突。恐怕誰也沒想到,這一衝突,竟然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亂。

民間對“砍竹”也有另一種說法:白彥虎、馬化龍等人暗中發動回民,“傳帖殺人”。想要借太平天國在東南起事、陝甘清軍調走之際,殺光漢人,在黃河以西建立一個純粹的西北伊斯蘭國家。叛亂前。他們秘密請鐵匠打製刀具,並且殺掉鐵匠以防洩秘。盡購街上的竹竿以充刀杆,然後開始暴亂。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那些事—西北迴亂起因(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