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一項革命性的新技術,往往會帶來一次商業文明的範式轉移。

但在這種範式轉移真正落地進入我們生活之前,也往往因為看不清晰而被戴上了各種各樣的“大帽子”,吹起了一個個泡沫。

隨著泡沫的破滅,人們才會腳踏實地,逐漸探出新範式下的地圖。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1991年誕生的萬維網如此,2008年初露的區塊鏈亦是如此。

伴隨著加密貨幣市場半年來的熊市,能明顯感覺到行業裡思想的枯竭。

雖然還有很多人堅守著,但他們也難免在夜深人靜時坐在樓下的長椅上問自己,行業裡的那些預言到底會不會成真?

是啊,很多問題都經不起推敲,之前的人都是喊了一波口號,卻從來沒給過證明。

人們都喊“區塊鏈會改變生產關係”,“公司制會被顛覆”,但沒人能說清楚,新的生產關係到底長什麼樣,公司製為什麼會被顛覆,顛覆它的組織形式是什麼;

人們都喊“區塊鏈是開啟新世界的蟲洞”,“區塊鏈世界是平行世界”,可是什麼屬於老世界,什麼屬於新世界,新世界到底長什麼樣子,有哪些關鍵特徵,也從沒人勾勒過;

甚至有一天,大家開始懷疑,信仰的“區塊鏈”和“通證”到底有沒有那麼大價值,區塊鏈和通證到底改變了什麼?

沒有方向,只能到處碰壁,磕的頭破血流也不一定找到出路。

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整個區塊鏈行業,通證領域發展的方向!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嘗試通過6個問題,13幅圖來給大家勾勒我看到的新大陸。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先來個全景圖方便大家理解,不過不用著急啃透,後邊會逐步展開講述。

01

第一個問題,哪些資產屬於新世界?

前幾天去參加一次閉門活動,著名經濟學家、“改革四君子”黃江南分享了一個觀點,數字資產,就是數字的資產化,和資產的數字化。

當時聽完我覺得特別棒,這句話分明指出了未來的方向啊。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我立即將這句話分享到我的社群裡:新世界就是數字的資產化,舊世界就是資產的數字化。

這句話在描述新世界時,卻沒有生造新詞彙,實在很難得。所以大多數人都秒懂這句話的意思,可大家卻沒有我想象中那麼興奮。

因為這句話依然不能給產業落地做出實質性的方向指導,無論是數字的資產化,還是資產的數字化,都偏常識,所描述的領域沒有特別精確的定義,甚至還有很大重合、歧義。

比如,音樂完全以比特形式存儲,所以音樂的資產化是數字的資產化嗎?可是我們早已經承認音樂是一種資產,並有非常完善的一套體系,難道它不算資產的數字化麼?

我意識到關於新世界和舊世界,我們需要更精確的定義,能夠涇渭分明而不是模稜兩可。

所以,我們暫且將這個問題放一放,先來從源頭看看為什麼區塊鏈出現後,大家會提出“新世界”這個概念。

02

第二個問題,區塊鏈到底改變了什麼?

當我們在思考區塊鏈改變了什麼之前,我們先來思考下區塊鏈對比互聯網世界(區塊鏈出現之前的互聯網世界),哪裡改變了。

區塊鏈世界的1個比特,和互聯網世界的1個比特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舉個現實的例子,我們在微信上的聊天記錄被保存在騰訊的服務器裡。如果騰訊願意,它可以把你發給女朋友的一句“我愛你”改成“分手吧”,也可以把你發給老闆明天請假的信息刪掉,而這一切操作如果做得漂亮,甚至都不會留下任何證據。

到了區塊鏈世界就不同了,因為每一個比特都同時被存儲記錄在各個節點上,再也沒法隨意的增刪或者修改。

用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話來說,就是不可篡改,易存儲,易證偽。

但我更喜歡用一個詞來概括:確定性。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在之前的文章《共識是什麼?通證是什麼?》裡,我曾經談到合約是共識達成的證明,而人類社會“想象中的現實”便是在共識的基礎上進行搭建。

所以,區塊鏈的本質在於:增強合約的確定性。

這種確定性具象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 合約對象的確定

· 合約規則的確定

· 合約執行的確定

· 合約獎懲的確定

這一點是創新的,之前的比特世界從來沒有過的。

03

通證基於區塊鏈技術運行,所以接下來第三個問題,我們來思考下:

通證到底改變了什麼?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貨幣已死,token永生》中,著重描述過通證的一大優勢——降低交易成本。在其中,描述了通證突破時空限制,無限切割,快速等特性。

這裡我們也用一個詞來概括:流動性

包括區塊鏈世界賦予通證匿名保護隱私的特性,其實都是為了流動性在服務。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但是,token在計算機體系裡已經被實踐運用了很多年,從token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經有了流動性,只是缺少“自帶信任”的普遍流動性罷了。

我們甚至可以說,所有比特世界的產物,都具有“不能普遍流通”的流動性。

通證真正的變化是“基於區塊鏈發行”、“自帶信任”,所以生而擁有區塊鏈賦予其的確定性。

不是說流動性不重要,流動性是表層的那部分,很容易被注意到。但這一次變革,真正改變的是底層的確定性。這個確定性,才是普遍流通的基石。

所以,通證的本質在於:基於合約確定性之上的普遍流動性。

注意,一定是基於確定性之上的。

04

以上,我們能發現確定性是最革命性的一點。

那麼,第四個問題:

究竟哪些資產需要確定性?

坦白說,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因為資產的概念範疇實在太大,甚至現在全球也沒有一個絕對統一的定義,分類方式更是五花八門。

直到有一天,我在梳理共識與通證之間的關係時,才突然茅塞頓開。

我在《共識是什麼?通證是什麼?》一文中曾經這樣解釋到,為什麼通證比過往的證明更好:

通證是比特世界的產物,能最大可能的擺脫原子世界各種自然規律的限制,更大程度還原人腦中意識世界的形態,但又免去了意識世界中可以隨意修改,沒法被見證等缺點。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不難發現,在人類日常活動的宏觀世界裡,我們所面對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確定的;薛定諤家那隻貓,在日常條件下,也呈現為無限接近確定性的狀態。

意識世界更需要確定性,所以我們創造了比特世界來還原意識世界,創造了區塊鏈來增強確定性。

可以說,所有被人類想象出來的東西,都需要確定性。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

所有意識世界的財富,不論以前用哪種形式承載,以後都將用區塊鏈來承載。

05

當我們搞明白了誰需要確定性,再回過頭來看第一個問題:

哪些資產屬於新世界?

我們可以

將資產按照構成形式的不同來進行分類,劃分為由一個個原子構成的“原子資產”,和由一個個比特構成的“比特資產”。

另外,對於一項資產,除去判斷WHAT(它是什麼)之外,還需要判斷WHOSE(它屬於哪個主體)。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分為如下四個部分,原子資產,比特資產,以及他們分別對應的從屬關係。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其中,從屬關係這部分需要注意,因為從屬關係表示的是一個資產屬於一個主體。

主體除了人,還有可能是組織,如大家所熟知的公司。而公司又是一種資產,又有著它的從屬關係,一層套一層。

另外,從屬關係也是意識世界的東西,也需要確定性。

說到這裡,一下子就清晰了:

原子資產屬於舊世界,但是會通過token將從屬關係映射到新世界,這也是大家口中常說的“通證化”。

比特資產屬於新世界,它的從屬關係也會從比特世界中自然生長出來。

通俗講,一棟房子是原子世界的事情,這塊土地屬於誰這件事則是意識世界的事情;

只不過從前沒有計算機和區塊鏈,人們只好用紙張來記載罷了。但是,大的趨勢不會變,房子“屬於誰”這件事,以後也一定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世界裡,會被通證化。

不過,說到比特資產,很多人還是有些懵逼。

畢竟品牌、貨幣雖然都是我們意識世界想象出的東西,但是也一直在所謂的舊世界中有很完善的估值體系。它們怎麼就屬於新世界了呢?

但這恰恰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常識未必正確。

相對於打破常識的痛苦,能夠辨別哪些東西永恆、哪些東西速朽的能力,顯然更有價值。

例如,貨幣之前雖然經歷了貝殼、金屬、紙等各種各樣的形式,但它的本質是記錄“財富屬於誰”這件事的,是明明白白的意識世界的東西,所以最終一定會走向比特世界。

因為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它們有時候會屈居其他形式載體;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我們想看到真相,就一定要有終局思維,又叫做:

站在歷史的角度,用上帝的眼光看問題。

比特資產承載形式的每一次變化,其估值模型和流通模型都會發生大變革。

伴隨著音樂從唱片走向互聯網,喬布斯就曾將音樂的價格機制全面推翻重構,他將iTunes Music中的每首歌,不論創作者,不論歌曲長短,不論受歡迎程度,統一價格為2美金;這一行為也直接影響了全球的音樂產業。

估值模型和流通模型的變革,也是我稱之為新世界的原因。

06

我們知道了哪些屬於新老世界,那麼第五個問題:

“比特資產”跟“數字的資產化”、“資產的數字化”之間是啥關係?

其實這個關係很好總結,“數字的資產化”本身都是比特資產,“資產的數字化”部分屬於比特資產,以前暫時性的使用了原子的載體,還有部分本就是原子資產,在數字化的過程中,需要將從屬關係映射到比特世界。

但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原子資產都值得數字化。

比如,一粒沙子,一個一次性紙杯等等,將來都很可能到不了數字化那一步。

而房子、車子之類高價值,且容易做到原子世界與比特世界一一對應的資產,更值得數字化,將資產的從屬關係映射到比特世界。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這種“腳踏兩條船”的情況就容易讓大家犯暈,所以我們來舉一些例子。

· 房子:對於絕大多數為了居住需求的房子而言,毋庸置疑的原子資產;

· 黃金:黃金是一種古老的貨幣,它本身有一定的工業屬性和飾品屬性,但更多的是貨幣的金融屬性。所以它應該是比特資產的比重更大,但同時也有原子資產的部分;

· 品牌:完全由人類想象出,毋庸置疑的比特資產;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 行為數據:之前甚至不被大家認為資產,交易更多的也是在冰山之下,這部分屬於數字的資產化;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 公司:這便是我們上邊所談到從屬關係中的特殊情況,主體不是人而是一個組織,也即“法人”,而主體本身又是一種資產。公司這種資產需要判斷它所擁有的是哪一類資產,如果擁有的更多是原子資產,如萬科,則原子資產的比重更大。如果擁有更多的是比特資產,如阿里巴巴,則比特資產的比重更大。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07

說到這,也已經回答了一部分我們的第六個問題:

公司制會被顛覆嗎?

就好比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一樣,電動汽車的上路並不意味著燃油汽車立馬全部消失。

在可以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公司制依然會存在。

但公司制之後,會有下一個新的協作形式出現嗎?會且一定會。

公司制天生有它的不完美之處,我們不要忘了最早的股份公司便是A想要搶劫B,便去找C借錢,然後A與C一起分贓。

所以從股份公司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了掠奪的本質。

每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其實都是野蠻的強盜。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然而,在這種生長於區塊鏈和通證,不同於公司制的新型組織裡,我們看到了諸多與常識不符的現象:

它不包含任何除自身外的資產,沒有任何員工,更沒有股份或者估值的概念;

它開源,但即使代碼完整的被複制,組織的價值卻不會因此受到任何損失;

它第一次符合了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的“產消合一”的概念;

它在不損失每個人自由和利益的基礎上,建立了競爭之上的緊密協作機制;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它,我會選擇“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表現這種新型的組織的意志,我會選擇“每一個人的每一份價值都應當被尊重”。

所以,我稱這類新的組織形式為“自協”。相對於“公司”,“自協”望文即可達意。

自協,是區塊鏈和通證帶來的最性感的部分,也是吸引很多有情懷的精英投入這一領域的根本原因。未來新世界的“BAT”也將從這裡誕生。

自協,其實已經默默地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運行了10年。沒錯,就是比特幣。

關於自協,是一個新的體系,在這裡先不過多展開,我會在下兩篇文章《從公司到自協,掠奪史的終章》《自協宣言:每一個人的每一份價值都應當被尊重》再仔細講述這一尤物的故事,也歡迎有想法的人跟我探討。

最後,我們將上述幾個問題中一塊塊拼圖連在一起,會看到未來世界的全貌。

第一張通往數字新大陸的航海圖

比特幣吹響了遠航的號角,人們蜂擁出海,奔向想象中鋪滿黃金的新大陸;

憑藉信仰航行到今天,整個產業陷入了迷茫:大家根本不知道新大陸在什麼地方,更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

不是所有組織都要像比特幣一樣革命性,公司並非一無是處;

也不是所有的資產上鍊後,都能帶來暴漲,比如對於原子資產只是換了個皮囊;

希望通過這張圖,與你所做事情的對比,能夠知道你所創造的是哪一類資產,有什麼意義,最終能夠到達什麼地方。

親愛的小夥伴如果你有值得推薦的建議可以評論區留言~~如果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必回,讓我們在幣圈共同成長~

如果你是幣友 無論你是老韭菜還是新韭菜 可以關注進我高質量幣友交流群,一起關注幣圈 帶你看遍幣圈走勢 最後提醒! 謹慎防被割!業務員廣告者勿擾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