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祕籍)

2018年,“大數據殺熟”一詞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自從“大數據殺熟”一詞出現,網上流行一句話,“線下殺生,線上殺熟”,以往殺熟看臉,現在殺熟看數據。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馬克·吐溫曾說過:手裡拿錘子的人看到什麼都像釘子。大數據就像相知多年老友手中的錘子,在面帶笑容,唏噓問候中,溫柔地錘你一下,最懂你的人“傷”你最深!

1

“大數據殺熟”時常有,假期特別多,這不,國慶期間,作家王小山直接在微博點名飛豬旅行APP用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王小山稱:自己在飛豬上購買機票時遇到“殺熟”問題,飛豬平臺殺熟太狠,同一張機票,在別家訂的時候僅1300元,返回飛豬卻變成了2322元。該微博發出後一時間也讓飛豬大數據殺熟成為微博熱搜話題。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針對作家王小山對飛豬機票“大數據殺熟”的質疑,飛豬旅行回應稱,“飛豬敢於承諾,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利用大數據損害消費者利益。”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飛豬的一位工作人員則表示,飛豬是一個平臺,不賺機票款,只賺取對入駐商家的管理費,因此這種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對飛豬來說是損人不利己的事,飛豬沒有道理做。

2

不過,飛豬旅行官方的否認並沒有平息網友對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越來越多的網友加入了討論,並曬出了各自在很多旅遊、訂票平臺消費時,被“殺熟”的經歷。

在知乎一則與“大數據殺熟”相關的話題下,一共有近兩萬關注者,超過三千條評論,其中超過六成用戶表示,自己在預訂酒店、機票、門票時,被OTA平臺殺熟。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實際上,飛豬不是最後一個,也不是第一個被質疑殺熟者。國外的蘋果公司、亞馬遜,國內的攜程、滴滴、去哪兒等知名科技企業均曾被爆出涉及“大數據殺熟”。

今年3月,多家媒體報道稱,滴滴用戶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選擇同一起止點,使用不同手機終端,顯示的約車價格差別很大,從幾元到十幾元不等,直指滴滴疑用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今年5月,蘋果公司被推至風口浪尖,有不少網友反映,通過iPhone、iPad等蘋果公司的設備在中國國內購買視頻、QQ會員,以及通過滴滴等打車軟件打車時,所需付的費用均比Android設備上的要高。用戶懷疑,蘋果公司利用大數據進行殺熟。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同樣是今年5月,攜程被網友詬病,在相同條件下,對用戶展示了同房不同價的現象。基於此,攜程於微博上發佈一篇《攜程“大數據殺熟”了嗎?並沒有》的長文以澄清。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據2018年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中不完全統計,滴滴、攜程、飛豬旅行以及淘票票在內的多家電商平臺均被曝疑似存在“殺熟”的情況,涵蓋了在線差旅、在線票務、網絡購物、交通出行等多個領域,特別是OTA在線差旅平臺較為突出。

【網友熱議】那些“殺熟”奇遇

1、一位先生和老婆預訂同一家酒店同樣的客房,價格因人而異;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2、網上約車固定路線價格更高;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3、買票看電影被大數據攻陷,小夥伴看同一場電影價格不一樣;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4、電商也玩差異化定價;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今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聯合問卷網,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63.4%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普遍。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安全系主任王偉也曾表示,每個人大概有100-1000個左右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可以把你刻畫出來,並生成獨特的用戶畫像。


大數據殺熟,得過的便宜早晚要你吐出來(附防殺秘籍)

早在今年三月份,人民日報就曾將一些互聯網平臺看人下菜碟的殺熟行為,定性為價格欺詐。折扣優惠、紅包補貼,就成了各大平臺鼓勵用戶註冊的慣用伎倆。有從事旅遊尾單在線搶訂業務的人員表示,“平臺也是商業機構,不是做慈善,殺熟只是將最初優惠過的利潤再拿回來罷了。”

狄更斯曾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明智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信任的紀元,這是懷疑的紀元……”

對於究竟平臺是否殺熟,老用戶心理都會有桿秤。大數據殺熟日趨猖獗,消費者在網購消費時如何避免?

互聯網專家郭濤表示,消費者還是要貨比三家,不要太過信任平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用長期登錄平臺賬號,在非登錄的情況下查看價格,然後再登錄賬號進行對比。同時,可以申請不同賬號登錄同一平臺比價,避免遭遇殺熟。”

【網友總結】防“殺熟”策略

第一招:保持神秘

讓自己在“大數據”面前儘可能“保持神秘”。每次仔細看各種網站、APP等等的協議內容,那裡隱藏著各種授予他們蒐集你數據權利的條款。

第二招:狡兔三窟

多註冊幾個不同帳號,多備幾款手機。趕快把長輩們教會電腦購物、手機下單,自己的東西分散一部分讓他們去買。

第三招:別在一個樹上“吊死”

儘量不要讓任何品牌或服務成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東西,包括口味。這樣,在某個品牌或服務對你“價格歧視”的時候,就可以輕易離開或降低消費頻率。

第四招:到線下諮詢後再上網下單

比如到酒店,先問價格再辦理入住,一旦發現價格比門店高,馬上電話投訴並申請退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