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大發明——古代科舉制度,何日廢除?

中國第五大發明——古代科舉制度,何日廢除?

古代科舉制度,從漢代開啟,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才。科舉為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閒之輩。科舉制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雖然,在科舉後期,“八股取士”制度束縛了實際學問,但依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當時的科舉,一定程度上可以確定一個人一生的榮華富貴,其考試殘酷,不下於今日高考。古時范進中舉,就是一個生鮮活例。

中國第五大發明——古代科舉制度,何日廢除?

中國的科舉制度,引領了當時世界人才選拔的新潮流。日本、韓國、越南紛紛效法。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將科舉取士制度帶到歐洲。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如今的考試製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中國第五大發明——古代科舉制度,何日廢除?

科舉推動了文明的發展,但它也有其弊端。一、科考內容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讀書人為應科考而學習,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讀書的目的為通過科考,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二、所謂英雄不問出處,而科舉卻侷限制了人才的出路。而因科考內容的限制,使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多數卻常常科場失意。科舉制度在發掘人才的同時,埋沒了民間的優秀人才。清政府為了奴化漢人,更是嚴格控制 考試內容,弊端也越來越多。

中國第五大發明——古代科舉制度,何日廢除?

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詔宣佈自次年起,科舉制度廢止,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府廳州縣迅速於鄉城各處遍設、推廣學堂,以追求實學。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此後,新式教育在中國各地得到迅速發展。

歡迎各位閱文之餘,點贊分享;點擊“寫評論”對本篇文章拍磚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