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托《摔跤吧,爸爸》的福,印度电影也越来越多的进去我国电影市场。《起跑线》主打的是教育的话题,因为中国爹妈对教育的在意程度显然不会低于印度爹妈,看完《起跑线》倒是对祖国的公立教育心生感激,当然对印度教育整体什么情况也无法通过这一部电影就了解,仅从片中反应的个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公立教育现状还是要乐观许多,公立教育也依然是社会主流。

《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印度电影有一点很神奇,就是它的真情实感永远都特别充沛,对生活和人情的细节化描写非常厉害。《起跑线》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拉吉一家搬到贫民窟以后和穷人家庭的互动,和富人区不说英语别人家孩子就不和你家孩子玩截然不同的是,穷人区没有钱但是充满了人情味,当你没有拿到配给时别人家会分给你一半因为知道空着肚子睡着的滋味不好,当你拿不出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的钱邻居大叔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你碰瓷……穷人区除了没有钱,其他的比富人区丰富多了。

《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但是说实话,这种描写虽然动人,但是并不解决问题,感觉似乎只是为了麻痹印度穷人拍的,咱们没有钱,但是咱们有感情,所以咱活得好着呢!

《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是这样吗?如果有情就能饮水饱那还上学干嘛?上学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

《摔跤吧,爸爸》和《起跑线》说的其实都是下一代如何通过努力来改变个人命运,《摔跤吧,爸爸》关注的是女孩能和男孩一样,《起跑线》则是拼爹拼妈。《摔跤吧,爸爸》里的女孩改变自己命运靠的是竞技体育,个人可以靠天分和努力来改变命运,《起跑线》却是关于教育现状,就不是个人的事,创作者其实没法给出解决办法,所以最后用了一种看似潇洒的方法让孩子退出私立去上公立学校,但其实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政府不作为这些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甚至观念错误的私立学校校长都无法处置。但也许现实就是什么也无法改变,只好来这么一场情真意切,来让银幕那边的印度穷人感到自己也不是那么一无所有。

《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两个细节都是来自孩子,一个是和拉吉的女儿一起去申请贫困家庭学生入学资格的小男孩没有被抽中的时候,小男孩对他爸爸说“对不起”,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让孩子感到是自己的错令他父亲失望了。作为成年人,最该感到自责的是让孩子感到不应该属于他的歉疚。另一个是小男孩的父亲得知拉吉骗人之后想去校长那揭发他,看到拉吉的女儿之后还是停下了,孩子不知道成人之间的纠葛,天真地拥抱邻居叔叔。作为成年人,最大的责任就应该是守护孩子的这种天真。

《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起跑线》的优点是用大量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一个中产家庭在投入孩子教育时遇到的各种难题,上不去下不来,整个故事有趣、温情且不乏感人情节,在中国社会也会获得一定的共鸣。缺点是对于核心问题擦边而过,前面提出的问题是中产家庭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最后的落点却是还是自己先诚实起来,可以说缺乏批判力量,电影仅仅起到了一点抚慰作用。据说不少印度电影的作用都是这个,给穷人娱乐,夏天的时候边吹吹空调,边看看歌舞,对政府的怨气就没那么大了。

《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所以说,根据各国国情的不同,我国教育片给我留下的印象经常是这个劳模那个春蚕到死丝方尽,基本都是个人牺牲主义,纯靠教师的个人热诚支撑。在印度,就是穷人之间互相鼓励一下,中产兄弟发现挤不进上流社会还是和穷哥们站一头得了。在美国,教育片就可以是《奇迹男孩》,即使是极少数人群的利益也可以被维护被尊重,有一部分大人会为孩子坚决维护对和错,于是就可以创造某种奇迹。到底巨大的差距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一个比教育还要大的问题。

《起跑线》:光有真情真意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