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科技:現代茶業科技的發展與成就(三)

50年代中期,各大專院校或科研單位開展了一些茶葉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在茶樹生物化學、茶樹生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使人們認識了茶葉中的生化成分,特別是茶多酚合成與分解、茶葉生長過程和茶葉加工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茶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機制的研究,以及營養物質的吸收與運轉的研究,為茶樹高產優質提供了理論基礎。茶樹育種研究法、茶樹田間試驗方法、茶樹生理生化研究方法、茶葉成分分析法等一批試驗方法的提出,深化了茶葉科學。生物工程的應用,產生了組織培養的幼苗,並長成茶樹。福建農學院的花葯培養成功的世界第一株幼苗,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培養的未成熟胚幼苗,湖南農學院培養成功的子葉幼苗,為今後實現良種工廠化生產,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經驗。茶樹細胞懸浮培養成功,為研究茶樹細胞次生物質代謝提供了方法。總之,許多先導性的研究,將把茶葉科學引向深入。

近幾年來,還對茶葉科學的宏觀戰略進行了研究,“2000年中國農作物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預測”、“茶葉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預測研究”等,獲得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並得到了嘉獎。《發展茶業科技的戰略思想》、《國際茶葉市場現狀、趨勢和標準化研究》、《中國茶葉科學的戰略》等論文的發表,為發展茶葉科學的決策,提供了依據。茶葉科技情報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茶葉科技:現代茶業科技的發展與成就(三)

我國現代茶葉科學的發展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科學技術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50年代初期,針對我國生產實際,研究總結了老茶園改造技術,對當時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總結的基礎上,70年代又提出改變園相、深耕翻土、增施肥料、選用良種為中心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對茶葉的增產有明顯效果。而茶樹良種的選育和推廣,對改善我國茶葉品質、提高茶葉產量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至於加工技術的改革、初精製機械的研製與推廣,大大節約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對促進茶葉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茶葉科學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茶葉科學在廣度和深度上隨著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變化,其主要特點是:由實用性技術向實用與應用基礎相結合的研究發展,由措施性向機理性研究發展,由單項性措施向綜合性研究發展,由侷限於種植業和傳統加工業的研究延伸至宏觀戰略、產前產後研究。

茶葉科技:現代茶業科技的發展與成就(三)

50年代初,萎縮的茶葉科學在恢復中開始起步,但研究工作侷限於栽培、加工兩個方面,研究方法也較簡單。現在的茶葉科學研究領域已擴大到遺傳育種、生理、土壤農化、品種資源、病理、昆蟲、農藥、生化、製茶工藝、加工和管理機械、計算機、綜合利用、茶藥、市場信息、包裝貯藏以及宏觀發展戰略等十餘個專業,研究方法和手段大有改進,採取現代精密大型設備進行氣相、掃描、液相等分析已屢見不鮮。計算統計手段變化也很大,統計方法及計算機技術已開始普及,計算數據速度和精確度大大提高。從深度而言,許多內容已深入到機理、本質的範疇,不僅具有定性意義,而且具有定量的性質。如栽培和茶葉加工的研究,已從產量的記載和感官的評價,深入到生理特性和內質成分的變化上;茶樹病蟲防治已從單純的化學防治,發展到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茶葉也不僅僅是利用鮮葉原料進行各種茶類的簡單加工,而已深入到提取其有效成分,應用幹工業如食品業、飲料業、醫藥業。茶葉機械研究也不限於單機的研製,而且開始進行連續化或自動化的研究,涉及到物理學、材料學、計算機控制等領域。

茶葉科技:現代茶業科技的發展與成就(三)

第三,茶葉科學與多學科的結合和滲透。茶葉科學的發展與其它學科的發展緊密相關,其它學科的發展也促進了茶葉科學的發展。60年代茶葉生物化學的發展,70年代在理化審評和茶葉品質化學方面的進展,以及80年代茶葉中有效成分的綜合利用和茶藥學方面的進展,都是由於化學和茶葉科學相結合的結果。茶樹品種資源的收集和利用,在8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對它們的農藝性狀、生化特性、形態學特徵有了深刻的瞭解,這是由於運用了生物化學、形態學、組織化學、細胞學、解剖學等學科的技術成果。茶樹病蟲防治從70年代以來,已經和生態學、生態化學緊密結合。茶葉和茶籽綜合利用的發展,也是由於醫學、食品化學、化學工程學等學科交叉滲透的結果。

茶葉科技:現代茶業科技的發展與成就(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