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说,游戏把孩子给毁了,教育专家们摇头说不

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他们除眠、生病以外,无时不在动作,不在游戏。“游戏是幼几期的主要活动,他们主要通过游戏获得一些粗浅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幼儿时期的游戏活动,可以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幼儿通过游戏发展智力,培养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那游戏有没有助推孩子成长发展呢?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有些家长说,游戏把孩子给毁了,教育专家们摇头说不

游戏中的孩子

第一个,讲的是交通事故诉讼案,一个未满十八岁的男孩撞伤了一位年轻女士,伤情虽不严重,但是女士因为少年的莽撞十分生气。他们对证公量的时候,女士愤怒地要求法官严惩肇事者。

本来一件可以私下和解的案件,由于女士的愤愤不平,法官也束手无策。就在连办事人员也因此焦头烂额的时候,那名男孩的父亲和善地笑着说:“是啊,女士您说的太对了,这个孩子真是罪太恶极,应该严惩,那么怎么重判他呢?我看就判绞刑吧!

这时,刚刚还难消心中怒气的受伤女士,竟笑着同意不再追究了。

那位父亲正是从理解受伤女士感情的角度出发,懂得幽默的灵活变通性,用游戏的心态,成功地取得了伤者的原谅。

游戏,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在上古的时候,游戏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是善意的表达,能有效让气氛变得轻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后来游戏成为一种智慧,它能给人处变不惊,从容自若、行事自如的力量,让聪明的人更聪明,让愚笨的人也增加几分灵气。

有些家长说,游戏把孩子给毁了,教育专家们摇头说不

游戏中的孩子

第二个,是教育研究发现,游戏有助于育诵读困难儿童阅读,他信指出仅仅玩12个小时的动作游戏--其中不包括任何直接音韵学或正字法的训练--便可以大大地改善有诵读困难的儿童的阅读能力。

该项实验将众多7至13岁的儿童分成两组。研究人员让第一组的小孩玩款动作游戏:《雷曼疯狂兔子》;另一组孩子则玩一个较为“小清新”的游戏之后,两组孩子分别接受了统一规格的阅读测试。结果显示,玩《雷曼疯狂兔子》的第一组,无论在阅读速度还是认字及拼音准确率上,都优胜于第二组的孩子。

不关输赢,玩儿得就是从智力的角逐中,收获一个快乐的心态,“生活就是场游戏”的比喻之精妙,可能就源于此。

有些家长说,游戏把孩子给毁了,教育专家们摇头说不

雷曼疯狂兔子游戏

第三个,这个讲的是孩子玩游戏的事情,某种程度来说,李爸与李妈是同意儿子玩电子游戏的。这可是个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儿子有了学习机会,儿子的学习如鱼得水,儿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学习成绩也日渐提高。事情往往给人猝不及防的变化,且事实证明,越是聪明的孩子,一旦与游戏接触后,就更容易沉酒其中。他们的儿子也是这样。最初,他们以玩游戏作为驱动孩学习的动力,他们规定,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而且是写完作业再去玩游戏。

开始,儿子为了玩游戏,一放学就认认真真写作业。可是,那游戏中打打杀杀的刺激、过关的挑战,远比学习软件和做作业有吸引力得多。

原未做完作业再玩游戏的规定,在儿子的一贯努力坚持中,他与妻于也有了松动,儿子玩游戏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中考前,儿子的尽管仍是班上的前10名,但名次明显下滑。

这时,他与妻子有些坐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说上不了好初中,也极有可能月上一个二三流的高中。夫妻二人商量:依然不可打压,只能继续引导。从此,儿子放了学,或者节假日,父亲会与儿子一同玩游戏,一同闯关,父子还不时交流。有了父亲的相伴,儿子玩游戏的水平不断升级,儿子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游戏,开始向角色、策略等游戏进军。而且,觉得中文版的没意思了,去玩日本原版的……

父亲也会问儿子:今天玩了这个游戏有些什么收获?有时也会一起探讨一下这个游戏有什么启示。儿子到底聪明,也肯动脑子,总能说出个“二三四”来。

父亲决定加快对儿子的引导,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和儿子一同玩起了成长型游戏。一次,父子俩在玩一款成长型游戏时,有一个人物被儿子设计了好几种方式都未能满意。父亲说道:游戏中的角色其实映射出玩游戏者的影子,角色的归宿由玩游戏的人掌握着,玩游戏者的知识水平决定了就游戏的水平,这种水平也就决定游戏中角色的命运。听了父亲这一番话,儿子竟然停止了手中的游戏,不禁深思起来……

第二天,恰好是星期天,儿子邀父亲一同去图书城,他们商量着买了一大维书,有哲学的,历史的,有人物传记,当然还有各种字典。比如,玩有关春秋战国题材的游戏,儿子就会研读起相关的历史书,设法弄清楚游戏中人物的复杂关系和结局。儿子还会抱着英语、日语词典使劲查阅,为的是弄懂原版游中的关键词。

这样一段时间后,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它的科目通过游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还懂些外语知识。

同样,游戏对于孩子也是一根魔法棒,一方面,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体验生活,能使他们更懂得轻松、积极地面对人生;另一方面,寓教于乐,孩子在游戏中更能找同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率、效果自然非同凡响;再者,游戏更能激活孩子的思维,让他们头脑灵活,多向思考,从而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是,凡事都需掌握分寸,要想让孩子在游戏中真正达到神奇的学习效果,让游戏发挥魔力,关键还在于家长的正确认知态度和积极引导。

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与坏事,坏事中也会包含着好的因子,既然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中,一时难以自拔,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将好的一面发扬光大。

有些家长说,游戏把孩子给毁了,教育专家们摇头说不

游戏中的英雄人物

教育家们认为:

1.游戏有助于把世界缩小到孩子能把握的程度,让他们产生探索外界的兴趣,孩子可能会穿上衣柜里大人的衣服,装扮起大人的模样,从某方面讲,即使孩子只戴一顶帽子,穿一双对他来说过于肥大的高跟鞋,他也能扮演自己心中阿姨们的样子,模仿出他想象中阿姨的举止,这表明他正渐渐把目光投向外界的生活

2.游戏能增强一种归属意识,让孩子学会保护他所珍爱的新玩具,或捍卫归他所有的做游戏的领地。如玩布偶、搭帐篷、过家家游戏,都能教会孩子爱护他人的财产和尊重隐私权

3.游戏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独立意识、冒险精神和智力发育。比如机械玩具和七巧板等智力玩具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着色、画画、用粘土造型和安装模型之类的游戏,则刺激了孩子的创造力。当孩子再大一些时,允许他用显微镜、望远镜、化学仪器或魔术师的道具做实验,那些游戏将教他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和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4.当孩子再大一些时,游戏将教他学会处理问题。也许他心爱的一件玩具被小朋友弄坏了;也许他法再使自己的玩具汽车跑起来;或者很可能他无法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教会他如何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困难。也许有些情况很难抉择,但孩子必须学会做出最后的决定。

5.游戏还有助于增进孩子对自身的了解,当他大一些时,他会和他人交往,但在他这么做之前,他至少得对自已有所了解。游戏便能帮他发现自已体力智力上的优势和劣势。

总之,真正地实施“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家庭教育,不要肆意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使每个孩子在游戏的快乐中成长、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爱读书和勤思考的习惯,孩子的创造力才会爆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