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上的莜麵,熱乎順口還抗餓,專等遠歸的人

中國人的思鄉之情多半是對家鄉菜餚的留戀。

現在對於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不論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相聚或者融合,都改不了滲透在骨子裡的家鄉情愫,這也成為每個人難以割捨的情結。每當好友小聚,都要再說上幾遍家鄉的好,輪著個兒的介紹還留存再記憶中的家鄉味道,對著飯桌指指點點,似乎面前就擺好了所說的美味。

每逢節慶之際,這種情感便會醞釀得更加濃烈,洶湧澎湃地漫上心頭,我們總會說到:哎呀,又想家了。與其說是思鄉,還不如說是又對家鄉的那幾道菜饞嘴了。往往回家胡吃海塞幾頓,胃裡滿滿的,心裡就不空落落的了,這樣一說,“吃飽飯不想家”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離家近的,都會早早地收拾背囊,想把一城的繁華都揹回家,眼看著背囊都鼓鼓的了,還要往裡塞,生怕落下一星半點。而後,提著大包小裹擠過茫茫的人流往回趕。離家千里的,回家不方便,總會尋著一個館子,吃幾口家鄉飯菜,聊以慰藉。

壩上的莜麵,熱乎順口還抗餓,專等遠歸的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人啊,就是琢磨不透,尤其在回家的問題上,你可千萬別去較真,因為根本就說不清。看吧,每個人都揹著大大小小的背囊,其實我們心裡都知道,自己背的是回家的心情和榮耀。到家了,家人看到了風塵僕僕的你提著包裹回來了,知道你在外面還好,也就心安了。從古至今,一直這樣,衣錦還鄉是我們回家總也繞不過的一場“作秀”。

回到家,看著什麼都熟悉親切,其實還是往常的的樣子,只不過隔了許久,便覺得親切起來了。說到親切,那就是念叨許久的莜麵了,這一趟回家,還真是奔著莜麵來的,一定要解解饞。

按道理來說,我對莜麵是不太喜歡吃的。那時候我是“富二代”,家裡經營著全村唯一一家小賣部。對於物資不是特別豐富的農村來說,我有吃不完的零食,正經的飯菜都沒有吃完過,喝小米粥都要把糖加足了才喝,在那樣的“奢靡”生活中,怎麼會對黑黑的莜麵青睞呢?

01

生活就是這樣,總是給你意想不到的改變。那年,爸媽決定外出打工,他們也是村裡較早的一代外出務工人員了。就這樣,我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了,他們的飯菜沒有爸媽做得精緻,還經常吃莜麵,剛開始一點都不適應,經常吃不飽。那時候,奶奶腿疼,爺爺哮喘,還得忙著打理生活,我也就成了他們的小幫手,裡裡外外的忙前忙後的跑著,竟也融到那種生活裡了,之前傲嬌的習慣沒磨沒了。農忙的時候,隨口巴拉幾筷子莜麵就去忙了,時間久了,也就喜歡上了莜麵的味道了。

不多時,我隨著爸媽一起到了張家口,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在租住的逼仄的房子裡過著日常。由於條件所限,很少吃莜麵,那時候吃一頓莜麵竟成了奢望。有時候路過莜麵館,都要貪婪地吸一鼻子解解饞。

記得那年假期回家,奶奶問我想吃什麼,我說咱們就吃“莜麵熬魚兒”吧。奶奶圍著鍋臺忙活著,不一會就做好了,我盛了一碗,蹲在院子裡,就著鹹菜,一口一口地吸溜。現在還記得要慢點吃,要不燙嘴。如今,奶奶去世了,在也吃不到這樣地道的飯菜了,心裡滿滿都是遺憾和思念。

壩上的莜麵,熱乎順口還抗餓,專等遠歸的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時間平淡無奇地流淌,一轉眼,我也上大學了。在外地求學,想吃一頓家鄉的飯菜還是很難的。不過,在宿舍裡的“臥談會”總會提到各自家鄉的美食,莜麵也就成了話題榜的熱聊美食了,竟惹得室友想要嘗一嘗莜麵。

每逢放假,路過張家口,我都會到三姨家裡小住幾日。三姨總會做一頓莜麵,這都成了我們之間的一種默契了。她在廚房忙活著,總要做一層厚厚的莜麵,怕我不夠吃。一般冬天會做熬菜,吃著暖和;夏天以涼滷居多,吃著爽口。把莜麵端上來,一邊吃,一邊聽三姨絮絮叨叨著家長裡短。

自從工作後,儘管經常會與美食邂逅,可是再怎麼吃,也不如自家的莜麵好吃。趁著國慶假期回家,趕緊吃一頓莜麵。

02

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莜麵是什麼食物,至於這麼思念嗎?你還別說,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好這一口,回到家不管怎麼樣,得先吃上一頓莜麵,這才算是回到家了。其實,莜麵就是北方一種麵食,主要流行於冀晉陝蒙一帶。

莜麵是莜麥成熟後的磨成的粉面,也叫裸燕麥面,又叫油麥面。在早些時候,白麵大米都是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當然了,能吃上莜麵也是不錯的人家了,勞苦百姓也只能吃些糠了。不過,莜麵仍然是農人喜愛的主食,它屬於粗糧,所含的膳食纖維量要高,吃了抗餓,為此一直備受農人推崇。

莜麵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做法,在民間流傳有"三生三熟"的說法,也就是說,從生莜麥到做成能吃的莜麵,要經歷三次生三次熟的過程。

壩上的莜麵,熱乎順口還抗餓,專等遠歸的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莜麥收割下來,拉到場上脫粒,脫下來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這就是"一生"。要將莜麥磨成粉,須先將麥粒炒熟。一般家裡把淘好的莜麥拉到村裡的炒房,一般農村都有,就是用來炒莜麥的,如今村裡外出的人口較多,炒房也破敗了許多。炒莜麥可以說是村裡的一件大事,一般都是幾家人一起,鬧哄哄的,僅次於婚喪嫁娶和修房子。把淘好的莜麥倒在炒鍋裡,下架柴火,用鍋鏟徐徐翻動,有點類似於街頭的糖炒栗子。等到莜麥粒炒到黃熟微焦,飄出香味,這就成了"一熟"。小孩子們經常會抓一把塞到兜裡,這可是難得的碎嘴零食。

這時候,幾家人要麼趕著牛車或者開著拖拉機走到幾里地開外的村子去磨面,往往一走就是一天,回來後粒粒金黃的小麥就磨成了莜麵,這就又成了生的了,也就是"二生"。莜麵從外觀上看,除了顏色略暗外,和普通小麥磨成的麵粉沒什麼大區別。當地百姓習慣用木製的面櫃儲藏麵粉,這種面櫃外漆大紅漆,放在屋子裡十分搶眼。北方人家陳設簡單,屋裡一大半是炕,所以面櫃就是最主要的傢俱,家境的好壞,從面櫃的大小和光鮮程度一眼可看出。

莜麵粉在吃的時候,要先和成面,而最特別的是,和麵時不能用涼水,得用滾水(開水)。舀適量的莜麵粉在面盆裡,兌上一半的滾水,就可以和麵了。由於是滾水和麵,所以這就成了"二熟"。和好的面,要趁熱製成莜麵製品上籠屜去蒸。

莜麵形式多種多樣,最省力偷懶的是用一個木製的壓榨機,將麵糰擠壓成許多條麵條,這叫做"壓餄餎";講究一點的,用手將莜麵團在案板上搓成細細的麵條,稱之為"莜麵魚魚"。這種魚魚,一般人一次只能用手搓一根,而最能幹的主婦能兩手同時操作,且一手能搓兩三根莜麵魚魚。

壩上的莜麵,熱乎順口還抗餓,專等遠歸的人

請輸入圖片描述

還有一種最常見的製作方法是做"莜麵窩窩":捏一小團莜麵,在一塊巴掌大的上釉陶板上用右手這麼一推,輕輕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麵片,然後就勢在手指上繞成筒狀,豎著立在籠屜的紗布上。許許多多這樣的圓筒一個挨一個立在一起,就形成狀似蜂窩的莜麵窩窩了。不管是餄餎,魚魚還是窩窩,又成了生的了,這就是“三生”。

接下來就是添水加柴,燒火去蒸。當蒸籠中白煙升騰,屋中瀰漫著莜麵那特有的氣味時,莜麵蒸熟了,這也就是最後的“三熟”這時,莜麵才真正能吃。

03

愛吃莜麵不僅是當地人流傳長久的飲食習慣,而且吃得很講究,一年四季吃法不同,各有風味。

進入初春,廣大農村的新鮮蔬菜不多,而家庭醃製的酸白菜、酸圓菜相對比較充裕,將醃酸菜浸泡後,切碎同豬肉或豬油、粉條、山藥、豆腐等燴出一鍋燴酸菜,把蒸熟的莜麵窩窩、莜麵魚魚、莜麵鍋烙給鉻放進燴酸菜碗內,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調拌著吃,一兩碗進肚,身上頭上都出汗。

夏天的時候,新鮮蔬菜多了,蒸出莜麵窩窩、魚魚或給格,用醋、醬油加水加鹽,調和成"冷鹽湯",湯內加放黃瓜、水蘿蔔絲、韭菜和香菜段,再加一些蒜瓣或芥末,冷湯調莜麵,幾碗下肚,格外爽口。

到了秋天,農村自種的山藥、番瓜、白菜、圓菜等都可以自食自用了,冷調莜麵和熱調莜麵皆宜。吃冷調莜麵,與夏天的吃法大體相同,也可以在涼鹽湯內置入剝皮後碾碎的煮山藥與莜麵一起冷調著吃。熱調莜麵,就是以新山藥、新白菜(或圓菜)為主要材料,燴上一鍋大燴菜,調上熱騰騰的蒸莜麵,吃上幾碗,特別的可口!

進入冬季,天寒地凍。或以大燴菜,或以加土豆條的羊肉湯、豬肉湯熱調莜麵,再加上一些油炸辣椒末,一兩碗下肚,大汗淋漓,真是痛快!

至於莜麵餃子、莜麵墩墩、摩擦擦、山藥魚兒、莜麵熬魚兒、莜麵塊壘等,雅有雅的吃法,俗有俗的吃法,保你吃了還想吃。

說到這裡,都想趕緊盤腿坐在炕上,盛一碗熬菜,夾一筷子莜麵,再就點自家醃的鹹菜,哎呀,倍兒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