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70年!顧明遠教育思想有哪些?這篇文章帶您一睹爲快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8年,也是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從教七十週年,顧明遠先生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和發展了系統的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10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召開“中國教育改革開放四十年暨顧明遠教育思想研討會”,全面梳理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教育的成就、經驗與挑戰,學習、研究和運用顧明遠先生的思想和智慧。

研討會當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先生的弟子、中國第一位比較教育學博士王英傑先生作了主旨發言《顧明遠教育思想初識》,該文被刊登在2018年第10期《比較教育研究》上。今天,小編特蒐集該文,與各位教育者們共同感悟顧明遠先生的教育思想。


2018年是如此不同凡響的一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之年,是我國繼往開來進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之年,是我國教育步入改革深水區之年。2018年也是我們敬愛的顧明遠先生在學校辛勤耕耘,無私奉獻七十週年之年。

2018年,顧先生在鮐背之年,不辭辛勞結集出版了12卷集的《顧明遠文集》文集反映了先生“崇教愛生,求真育人”的終身追求,展現了他教育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程,閃爍著他深邃教育思想的火花。我們作為顧老師的學生本應隆重慶賀,但是顧老師堅決反對,他一生謙虛謹慎,行事低調,從不願意宣揚自己的成就,他自稱“教育老兵”。但是我們知道,先生不僅是我們可敬可愛的老師,更是對我國教育改革開放四十年有重要影響的教育家。

因此,作為他的學生,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研究他的思想,發揚光大先生的為人、為學精神。因此,雖然自知我們的研究還很膚淺,還僅僅涉及到先生巨大思想寶庫的一部分,我們仍然策劃出版了《顧明遠教育思想研究》論文集,以開拓對顧明遠教育思想的研究,學習先生的思想和智慧,銘記先生的光榮和夢想,以研究向我們尊敬的先生致慶、致賀。

1

教育人生,明志致遠

顧先生從1948年任小學教師開始,做過中學教師、中等師範學校的教師、中學校長、師範大學的教師、系主任、學院院長、研究生院院長以及副校長乃至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等職務,先生的教育實踐跨越了教育的各個領域,既有教學實踐、又有行政工作,既有學術研究的累累碩果,又有桃李滿天下的芬芳。改革開放40年,顧先生更是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領導了多項攸關國家發展的重大課題研究。

顧先生不僅是知名的教育學者和專家,而且更是“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活動家和實踐者。他走遍了中國大江南北,足跡遍佈世界五大洲,他訪問和指導過的學校不計其數,參與了幾乎全部中國教育法規的制定。他與國際著名教育學者開展深度對話,成為中國教育走向世界的橋樑。先生90高齡,依然在為中國教育的明天不停奔走,依然在為中國教育的深遠發展不倦努力。他堅持數十年的基層教育實踐是其教育思想的源頭活水,他的教育思想源自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髮展和完善。

顧明遠教育思想重要的理論源泉是馬克思主義。顧先生是新中國培養的教育思想家,新中國為他提供了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沃土。改革開放之初,顧先生以其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靈敏的政治嗅覺捕捉到當時影響中國教育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他以極大的理論勇氣突破了當時還存在的理論禁區,提出了“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產物”,“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是現代教育普遍的規律”,教育發展史的分期可以按照生產力發展水平分為“原始形態的教育、古代學校教育和現代教育”。他的觀點在教育與生產力發展之間建立了聯繫。

從這一觀點出發,他檢討了我國建國以後教育工作的偏差,指出我國教育政策只強調教育的階級性,把教育僅僅看作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影響了教育的發展,嚴重降低了教育質量;把教育事業單純地看作是消費性投資,沒有把教育放到國民經濟發展中應有的地位,從而使教育落後於經濟建設的需要。在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不再是階級鬥爭的工具,而具備了生產力的性質,“作為潛在的生產力在起作用”。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具有現代教育所培養的現代人力資源的支持,現代教育也只有適應現代生產發展的需要才能得到普及和發展。他的這一系列觀點為構建我國新時期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做出了重要貢獻。

顧先生善於運用唯物辯證法探討研究複雜的教育問題。早在1981年他就提出了“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的觀點,他的觀點引發了教育界乃至社會的大討論,不管贊同他的觀點還是反對他的觀點,這樣的討論對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和教育質量的根本提高大有裨益。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傳統把教師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新中國建立以後,對蘇聯教育經驗的全盤照搬更加強化了教師的中心地位,把學生視作被動的接受教育的對象,看不到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不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消極被動,學習方法死記硬背,這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痼疾。

到20世紀90年代初,顧先生在充分討論和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更準確地闡述了自己的思想,論述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辯證關係,“主體作用並非主體,主導作用更非主體,它只是表明教師和學生兩者在教育過程中的相互關係”。他特別強調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和思考基本上解決了教育理論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為教育理論界多數人所接受,同時還積極地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換。

顧明遠教育思想的第三個源泉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信條。顧老師是當之無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對學生的摯愛。他時時地地反覆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他認為愛生主要體現在:

1.愛的全面性。“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所謂面向全體學生,就是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要熱愛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辦好每一所學校,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個學生。”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教育公平的最好體現;是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具體體現;是新時期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

2.愛的無私性。“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學生的愛,不同於父母對子女的愛,這種愛體現了對人類的愛,對民族的愛,對未來的愛,是不求回報的無私的愛。”他認為,“教師的職業不同於其他職業,教師職業的對象是青少年,教師不是用什麼勞動工具去塑造產品,而是要用自己的心靈、自己的高尚品質去塑造一代新人,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學生。”他反對把教師比作“紅燭”,“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已”的隱喻,他認為,教師在“敬業愛生”,照亮別人的時候,也照亮了自己,教師的人生價值就體現在把青少年培養成才上。看到自己的學生一個一個成才,教師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受到社會的尊重,就會有一種榮譽感,這就是教師的人生價值。

顧明遠教育思想的第四個源泉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廣闊的國際視野的有機結合。顧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國教育家需要兩個根基:既要有中國文化的根,還要有國際文化視野。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教育家必須有中國文化的底蘊,堅持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如在教育上應該“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教學相長”,重視人格素養,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學生;二是教育家要有開放的心態,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和先進教育經驗,講民主、講科學,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2

學貫中西,通曉古今

顧先生深刻思考中國教育現代化大潮中出現的問題,在歷史中尋找根源,在文化中尋找對策。他學貫中西,通曉古今,引領構建了教育研究的文化範式,開拓了一個嶄新的重要的研究領域——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關係研究。

他在研究了世界不同文化圈中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關係之後,高度概括指出,教育發展與變革離不開文化傳統,教育傳統是民族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教育既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同時又是繼承、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主要途徑;民族文化傳統與國家的現代化存在著相矛盾、相對立的一面;教育傳統的現代轉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教育傳統現代轉化的關鍵是教育觀念的轉化,而教育觀念的轉化比教育制度、教育內容的轉化更困難。

顧先生在對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關係的一般規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又對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進行了透徹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中國現代教育傳統不是孤立產生的,而是繼承和改造了歷史上的教育傳統並在吸收外來教育傳統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它大致包含五種因素:

1.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教育的影響,其中包含著優秀的教育思想和封建陳腐的教育思想;

2.五四運動以來的科學和民主的優秀教育思想;

3.老解放區的教育傳統,包括教育思想和制度,特別是幹部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對我國建國以後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

4.一百多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西方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的影響;

5.建國以後學習蘇聯教育的影響。

他辯證地指出,這些因素並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沖突,在衝突中達到融合。

在這些因素中包含著優秀的教育思想,也包含著陳舊的教育思想。作為一個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的教育學家,他告誡我們要正確對待外國的教育思想和經驗,反對西方中心主義,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教育制度和經驗必須和我國的教育傳統結合起來。他也不贊成東方主義,他認為,在當今時代,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猖獗惹起了一些東方學者極大地反感,於是產生了狹隘的東方主義思潮。實際上,西方中心主義和東方主義都是殖民文化影響,東方主義只是對西方殖民文化的消極抵制,是對自我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借鑑世界上先進的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並和我國自己的經驗結合,實現教育傳統的本土化。

3

學而不厭,止於至善

我們作為顧先生的學生,每日學習和生活在顧先生周圍,很慚愧的是我們對顧明遠教育思想的研究還非常皮毛,但是我們卻深刻地感知顧先生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態度。

顧先生的批判性思維令我們無比敬佩,他在中國廣闊的教育改革場域中縱馬由韁,敏感地捕捉教育問題。

他首先提出廢黜“三好學生”的評選,這需要極大的勇氣。我國幾十年堅持評選“三好學生”,評選“三好學生”是政府的一項重要教育政策,在學校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不僅對教師的教育思想有重大影響,也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模式,同時通過對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影響而影響著整個社會。

他提出,基礎教育就是為人一生的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打好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基礎的基礎。他堅決反對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主張對學生要同等尊重,對學生的自尊心要倍加呵護,

“自尊心是一個人的基本品質,喪失了自尊心,也就喪失了人格”

他以廣闊的國際視野,通過跨國比較指出,我國精英文化傳統的不斷強化使得學校不能平等對待每個學生,評選“三好學生”就是這種精英文化的典型反映。評選“三好學生”激勵了少部分學生,而傷害了大多數學生的自尊心。在我國當前特定的教育環境中,評選“三好學生”也已經違背了實施這項制度的初衷——使學生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變得愈來愈片面化了。由於在升入上一級優質學校的激烈競爭中,給予“三好學生”以加分,實際上就把評選納入到應試教育的軌道,這裡只有考試成績成為無法挑剔的硬指標,於是“三好”成了“一好”。更不要說,由於評選“三好”對學生未來的舉足輕重的影響,評選“三好”成為教師手中的有力工具,“聽話”成為評選的重要指標,這樣的評選只會扼殺學生的首創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更有甚者,家長為了自己子女入選“三好學生”賄賂教師或向教師施壓,甚至學生也學會“賄選”,嚴重影響了學生人格的養成,扭曲了學生的心靈。顯然,評選“三好學生”既不符合教育規律,也不利於學生人格養成。顧先生首先提出這一問題,反映了他的批判精神,他對中國教育問題的深刻洞察力,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以及作為一名“人本”教育家內心的激盪與責任心。

顧先生的創造性思維令我們自嘆弗如,他90歲高齡,絕不保守,不斷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如果說,由於顧先生畢生從事比較教育研究而對比較教育學科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他對教育技術學的發展也做出卓越的貢獻,卻真有一點“匪夷所思”。他70歲才開始學電腦,始終認為自己是教育技術學的外行。但是,他有教育學家對教育深刻的理解,有比較教育學家廣闊的視野,所以他能非常敏銳地意識到一旦教育與技術結合起來會對教育產生什麼樣的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他認為,“在這個新的網絡世界裡,教育工作者需要幫助新一代'數字國民'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應對現有數字技術乃至今後更新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問題。”教師應當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以及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能夠利用互聯網的特點為每個學生設計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同時指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正確策略和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與學生共同學習。他還創造性地指出,教育技術學要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網絡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他的這些觀點深刻影響和改造了我國教育技術學,使得教育技術學具有了哲學的意義,文化的內涵,把“人”置於了“技術”之上,使一門傳統偏“技術”的學科成為一門“人本”的學科。

顧先生是終身學習的典範,“活到老,學到老”,從不間斷學習,不斷髮展、修訂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使顧明遠思想具有了發展性、開放性、創新性、批判性和現代性。

顧先生嚴於解剖自己,他在1974年參加了一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時隔多年之後,他仍然在嚴厲地批評自己,“學習研究了20年教育,卻不知道什麼叫‘終身教育’。問問周圍學教育的人,也說不知道。於是當時就認為,既然都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提出來的,肯定是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我們不能支持。等到表決立項時,凡是掃盲、普及初等教育的項目,我都舉手贊成;凡是終身教育的提案,我都投了棄權票。”“當時覺得立場很堅定,現在想起來都感到臉紅”。

201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報告,顧先生認真研讀了報告,認同並解讀了報告所提出的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這是他對教育本質認識的進一步豐富與深化。

先生曾指出教育是要促進人的發展,以前更多地或者更重視從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談人的發展,正如顧先生所說,過去人們總是用工具理論來解釋教育,缺乏對教育作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教育對人的本體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報告強調教育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們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教育不僅關係到學習技能,還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的價值觀,而這在多樣化世界中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因此,“維護和增強個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嚴、能力和福祉,應是21世紀教育的根本宗旨”。

在學術上顧先生無愧人師,在德行上堪為世範,他是新中國改革沃土中長出的人民教育家。顧先生是教育科學的探索者、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學者。顧先生老驥伏櫪,篤學不倦,“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後來者對顧先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們僅以《顧明遠教育思想研究》獻給我們尊敬的顧先生,也求教於全國教育界同仁,由於我們的水平所限,也由於顧明遠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我們的研究還很膚淺,肯定有對顧明遠教育思想理解不甚準確的地方,我們希望再次聽到顧先生的教誨和讀者的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