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匠》第三期|專訪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交通工程學院 院長陳宏偉


《智匠》第三期|專訪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交通工程學院 院長陳宏偉

漢江兩岸奔波苦,扁舟北去沐秋風。

八千弟子觀天下,百年大計一書生。

本文共計3132字,閱讀需要9分鐘。

導語:十二年前,他主動放棄高薪返校任教,一腔熱血紮根高職教育。十二年來,他奔波勞累,以校為家,來回於工地之間,只為學生們爭取更多的實踐機會。十二年來,高職招生每況愈下,他卻見證了八千門下欣然立業。十二年來,他殫精竭慮,一心只為更好的科研成果。《智匠》欄目第三期,對話武漢交通職業學院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宏偉,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憂。

漢水東岸,沿著白沙洲大道一直往南走,一座高聳的教學樓拔地而起,上書三個紅底大字——武交院。這便是湖北最大的交通高等專科院校——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從2006年任教至今,陳宏偉已經在這裡度過了12個春秋,從最初的普通教員到如今的二級學院院長,他見證了8000餘名優秀的工程專業人才的成長。但關於這個身材單薄的中年學者的故事,還得從十五年前的那一個夏天說起。


《智匠》第三期|專訪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交通工程學院 院長陳宏偉

有志青年忙深造,放棄高薪返校園

2003年,京珠高速湖北南段的施工現場上,一個瘦弱的年輕人正在工地上施工。他是一個剛剛從高校畢業的技術員,此刻正忙著進行測繪。厚重的鏡片下,藏著一些興奮,也藏著一些焦慮。興奮的是,他剛畢業就能夠參與如此重大的國家級項目,焦慮的是,現場的施工作業與往常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大相徑庭,一切又只能從頭學起。

“特別是在計量與計價這一塊的內容,原有的知識距離應用差的很多。因為從2003年開始,清單計價已經進入了公路市場,而我們過去在學校裡,整個知識體系還是定額計價的那一套,這之間的差距就像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那麼大”陳宏偉回憶道。


《智匠》第三期|專訪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交通工程學院 院長陳宏偉

▲年輕時期的陳宏偉

隨著合同管理,計量支付,全生命週期項目管理等新思想,新觀念在項目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所學知識與實際需要的劇烈衝突讓陳宏偉內心越發地不安,這一年秋天,他決定重回校園,去學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

三年後,26歲的陳宏偉順利從武漢理工大學獲得投資與造價管理碩士學位。那個年代,工地上的大學生寥寥可數,有經驗的技術員更是鳳毛麟角。對於眾多的一線業主單位來說,已經擁有三年現場工作經驗,又擁有如此高學歷的陳宏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們紛紛向陳宏偉伸出了高薪的橄欖枝。

然而,在這個年輕人的心中,有一種聲音時刻提醒著他,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正是因為之前自己在工地上的經歷,讓我意識到,加強工程行業的職業化教育已經迫在眉睫,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與市場接軌,能夠真正做到學有所用,才是我人生的價值所在。”

於是,2006年年末,陳宏偉拒絕了一眾業主單位的高薪邀請,毅然決然地加入了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成為了交通工程學院的一名普通教師。


《智匠》第三期|專訪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交通工程學院 院長陳宏偉

▲武漢新港紗帽港區共用綜合碼頭項目現場

為事業殫精竭慮,為高職教育的滯後擔憂

由於項目管理專業的特殊性,陳宏偉自從加入學院以來,不僅要處理好日常的教學工作,還要兼顧合作單位項目現場的管理工作,一個人身兼數職。他連月地奔波於工程現場與學校兩地,每日來來去去,早出晚歸。為的便是將一流的施工管理經驗與教學相結合,不斷地實踐,總結,再分享給自己的學生。

在高強度的工作下,本已身材單薄的他,變得越發的清瘦。一米七五的個子,最瘦的時候,只剩下一百零幾斤。由於經常睡辦公室的沙發,學生們都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做“沙發院長”。


《智匠》第三期|專訪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交通工程學院 院長陳宏偉

▲“沙發院長”的寢室

但最讓他擔憂的,還是當前市場化形勢下,學校教育與企業發展之間的差距:“首先,最先進的生產力一定是在企業,這是毫無疑問的,企業是生存驅動,它必須追逐最好的技術,最好的人才,才能獲取最大的利潤。企業需要的是能夠從事崗位工作的職業人士,而不是到現場以後再繼續學習的人。其次,人都具有惰性,從高校的教師角度而言,他們也不願意每天更換新的素材,準備新的教案。再次,教材的應用過程極為緩慢,工程行業又是一個發展迅速的行業,計劃跟不上變化。這種種的因素都導致了高校教育滯後於市場需求。而高職教育本身就是為了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業需要大量一線人員,家長卻捨不得讓孩子吃苦

談到目前高職教育體系的發展問題,他同樣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擔憂:“如今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不願意讓學生去一線吃苦,但工程行業怎麼可能離得開一線呢?這種觀念上的衝突帶來了很多的問題。不僅加劇了工程行業的招生難度,更讓許多高校陷入了隨大流的困境之中”。

除了觀念上的因素之外,現在的高校教育的‘天花板效應’所帶來的負面效果也越來越明顯。“一方面本科教育在不斷地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中職中專也想提升自己的生源素質,這一降一升,便極大地壓縮了高職院校的招生空間。”陳宏偉介紹到。

《智匠》第三期|專訪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交通工程學院 院長陳宏偉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正門

天花板效應的加劇,不僅讓全國各地高職的招生情況越發不景氣,對於教育體系的影響也越發明顯。“因為三者之間的教學目標不斷趨同,很多時候,高職和應用本科的培養目標一致,連教材都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很多高職教學的老師,從學校出來又回到學校,本身並沒有在工程項目上的工作經驗,更沒有接受過高強度工程項目的錘鍊,這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自然很難與市場接軌。除此之外,很多熟悉行業,有能力又有經驗的專家,不願意來到高職院校教學。一流的人才不願意來,高校相關專業缺乏領頭羊,專業的課程設置就非常困難,有的時候設置了一個專業培養體系,但是缺人,課程就開展不起來。”為了克服招生與教學所出現的種種難題,陳宏偉不斷地與各大業主單位和施工單位展開戰略合作,給院校師生爭取更多的實踐機會。

“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從立法,稅收,校企合作等多個方面的角度發力,需要國家從更加宏觀的層面進行激勵,讓先進的生產力放到校園中去推廣和試用”陳宏偉總結到。


《智匠》第三期|專訪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交通工程學院 院長陳宏偉

▲武交院BIM中心製作的模型樣圖

信息化就是精細化管理,最看好GIS+BIM技術的應用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動,各個企業都在加強自身的精細化管理。BIM技術作為一項應用科技,近年來需求量不斷增長,但每個地方都在缺人。陳宏偉介紹道:“因為BIM技術的應用,在各個行業的難點都不一樣。像房建行業,它的難點在於‘誰來出模型’,如果模型由設計院來出的話,其它的單位只是在這個模型上工作,會節約很多的人力物力。但現實情況卻是,設計院只會出一個二維的圖,等施工單位來應標的時候,業主方提出了BIM模型的需求,這個時候,施工單位就需要用設計院的二維圖紙翻模成三維模型,來給業主做演示。等到需要算量的時候,這個模型又只是一個演示模板,不夠精細,等於白做。在重複的建模過程中,各個單位都難以拿出一個標準,這便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而對於公路行業來說,一條路那麼長,通常建模的路段,可能僅僅只是其中的幾段複雜路面。而且,在這個領域,如果不和GIS技術緊密結合,這個BIM模型也不過只是一個單純的註釋,失去了原有的含義。”

目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創立了自己的BIM協同應用創新中心,並陸續與計支寶,廣聯達,南方測繪這樣的計量支付,工程造價,測繪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他表示,從精細化管理的角度而言,他非常看好計支寶項目管理雲平臺的內在理念。“因為項目管理最終落到實處,就是對資金的管理。”

儘管面臨著諸多的困難,但陳宏偉始終對工程事業充滿著信心。他說,他最開心最自豪的時候,就是能在前往一個新的施工單位時,能聽到一聲熟悉的呼喚“陳老師,我是您的學生”。

教育是百年大計,對於工程行業這樣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新技術不斷投入市場實戰的今天,如何培養新一代的高素質工程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僅是每一個交通教育者的至高追求,更是事關國家未來的使命。

後記

一個半小時的採訪,陳院長口吐蓮花,妙語連珠。一個知識分子身上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奉獻精神使人印象深刻。在這個功利的時代,又有幾個人能夠主動拒絕高薪,只為了自己的初心與信念去付出呢?更讓人敬佩的是,陳院長對於當前交通教育與行業發展諸多問題的解析,發人深省,令人深思。

出品人/計支寶品牌部

文字/劉路偉 編輯/王有為 設計/皮勝軍

圖片/陳宏偉先生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