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ST段,該何去何從?

心電圖真的是一項“偉大”的檢查,看似平平無奇,但既可為常見病提供診治線索,又能為急危重症提供預警,而且簡單無創,方便反覆檢查。在心電圖的預警當中,有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室速和室顫等,但最深入人心的“驚悚心電圖”還是ST段抬高。

面對明確的ST段抬高心電圖,到底是缺血還是非缺血,到底是心肌梗死還是非心肌梗死,到底是否要急診PCI……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當事者身處其中,就好像經歷了一場“腥風血雨”,勢必覺得緊張和畏懼。但如此反覆歷練過後,必然能使得自己臨危不亂,面對心內科的急危重症,也能泰然自若,打理得井然有序。下面,就帶領大家來一次探究ST段抬高背後秘密的旅程。

ST段抬高,缺血性還是非缺血性?

30歲青年男性,因氣短6個月就診。氣短於休息和活動時均有發生,活動時更為明顯,不伴有胸痛,無夜間睡眠憋醒。既往體健,無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史,無心臟病及猝死家族史,曾吸菸10年,已戒菸1年。

就診後查心電圖如圖1,為竇性心律,心率50~60 bpm,II、III、aVF、V5、V6導聯Q波形成伴ST段抬高,ST段抬高的形態為弓背向下,I導聯T波低平,aVL導聯ST段壓低及T波倒置。ST段抬高的原因是什麼?是否為急性心肌梗死?下一步該如何治療?

如此ST段,該何去何從?

圖1 患者就診時心電圖

如果這是一個老年男性,又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個危險因素,可能我們便無需多想,直接準備冠脈造影了。但該患者才30歲,除了曾經吸菸,沒有常見的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沒有早發冠心病的家族史,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確實存在可疑之處。

先來看一個典型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電圖(圖2),II、III、aVF導聯ST段明顯抬高,且為弓背向上,I、aVL導聯ST段壓低及T波倒置。對比圖1和圖2,發現圖1中II、III、aVF導聯ST段抬高不是弓背向上的,aVL導聯ST段壓低及T波倒置,但V5、V6導聯R波減小、ST段輕度抬高;除了上述ST段差異之外,圖1中V1-V3導聯R波和S波明顯增高。

如此ST段,該何去何從?

圖2 典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電圖

看來,圖1的ST段抬高,還是有很多不支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的地方。況且,患者年輕沒有明確的危險因素,沒有胸痛症狀,更加對急性心肌梗死產生了質疑。

通過基本的除極過程找到突破

如果不是急性心肌梗死,那麼還能是什麼呢?難道是急性心包炎?但急性心包炎雖然為弓背向下的ST段抬高,但除了aVR導聯之外,其餘導聯均可出現ST段抬高(圖3)。仔細對比,圖1顯然也不符合急性心包炎的特徵,且患者無前驅感染等誘因,無胸痛症狀,也進一步除外了急性心包炎的診斷。

如此ST段,該何去何從?

圖3 急性心包炎的心電圖表現,可見多導聯ST段弓背向下抬高

沒有頭緒之時,我們有必要從基本的除極過程瞭解一下有沒有可突破的地方。心臟除極過程,可以大致由以下幾個向量代表(圖4):指向右上的間隔向量,指向左下的心室除極向量(左右室除極的累加,左室佔主導)和基底部的除極向量(包括左室側壁和間隔)。

如此ST段,該何去何從?

圖4 心臟除極過程中的大致向量方向

而在間隔除極的過程中,由於其向量方向指向右上,會在左室側壁和下壁導聯記錄到一個小的q波(圖5)。圖1和圖5相比,很顯然,間隔向量得到了極度的加強,從而導致了下壁導聯明顯的Q波和ST段抬高,其過程如圖6所示。間隔向量相比左室側壁和基底部向量的絕對優勢,導致了深Q波,同時使得復極開始時,R波也未能降至等電位線,導致了ST段的抬高。

如此ST段,該何去何從?

圖5 心臟正常除極過程中,會在下壁(II、aVF)和側壁導聯(I、aVL、V5、V6)記錄到小的q波

如此ST段,該何去何從?

圖6 間隔向量過度增強,導致了下壁導聯Q波形成和ST段抬高,A、B代表間隔正常時的心室除極過程和心電圖表現,C、D代表間隔向量明顯增強時的心室除極過程和心電圖表現

心臟MRI發現ST段抬高的原因

心電圖上反應的是間隔向量的明顯增強,在其背後,最常見的原因是間隔的異常肥厚,推測了這麼多,是否有明確的證據支持呢?

完善心臟MRI後發現,前室間隔明顯肥厚達23mm(圖7黃色箭頭),該區域正好對應心電圖的V2、V3導聯,這也解釋了圖1患者心電圖V2、V3導聯相比其他導聯明顯的高R波,同時回顧去看圖1,II、aVF導聯QRS波出現切跡,不除外與間隔部心肌肥厚導致的除極延遲相關。

如此ST段,該何去何從?

圖7 患者心臟MRI發現前室間隔明顯肥厚達23mm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大家對每一個ST段抬高的患者,首先去想這些少見的原因。足夠的把握除外ACS後,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才能安心坐下來談經論道、鑽研學術。當種種鑑別診斷未能明確ST段抬高的原因,我們能反應出還有這樣一種可能,便已足夠!

參考文獻:

[1] Khalid Bakr, Julia Grapsa, Antonio Sorgente. Abnormal ECG findings in a young patient with unexplained shortness of breath: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 Circulation. 2018; 138: 1060-1062.

[2] Authors/Task Force members. 2014 ESC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 Heart J, 2014; 35: 2733-277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