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積仁:一個被稱作「老師」的企業家

2018年7月,在驕陽似火的一天,瀋陽東軟軟件園裡,東軟集團(以下簡稱“東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未來,東軟將變成平臺型公司,在平臺上既有傳統軟件業務,也有高增長的大健康、大汽車業務,每一個業務單元都可以發展為獨立的產業,並最終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東軟接下來的發展目標。

東軟的前身是東北大學下屬的瀋陽東大開發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大軟件”)以及瀋陽東大阿爾派軟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大阿爾派”)。這兩家公司都是1991年成立的,但其“母體”——東北大學計算機網絡與工程研究室的成立要追溯到1988年,迄今已有整整30年的歷史。

東軟是全國股份制改革最成功的校辦企業之一,1996年登陸A股,是首家在A股上市的軟件公司。2008年,東軟實現整體上市。2016~2018年,在“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總和競爭力百強榜”上分別排在第10名、第9名、第8名。

同時,東軟締造者劉積仁,是中國軟件行業的傳奇人物。劉積仁不僅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博士,也是當時最年輕的大學教授。20世紀50年代生人的劉積仁,早已是知名企業家,但今天仍被稱為“劉老師”,就是因為早年間討厭別人叫他一聲“劉總”。

刘积仁:一个被称作“老师”的企业家

但回顧過去30年發展歷程,劉積仁又慶幸自己投身中國軟件產業,因為“中國必須有軟件產業。中國不差一個教授,但真差一個軟件產業”。

高考:人生轉折

1955年8月出生在遼寧丹東的劉積仁,在青春期撞上了“文化大革命”。

“等到我上學,所有人無非是幾種選擇,一是當兵,二是當工人,三是當農民。因為我經常給同學補課、人緣好,我們那一屆每個班選一個人去工廠,我選上了,去本鋼(本溪鋼鐵)動力廠當工人。我們那一屆大部分同學後來都下鄉當農民了。”劉積仁說。

本鋼始建於1905年,位於遼寧省本溪市,距離瀋陽63公里。在本鋼,17歲的劉積仁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煤氣救護工,就是前面帶著防毒面具、後面揹著氧氣罐、穿著很厚的工服,檢查並修理洩漏的煤氣管道。

“這個工作危險,但有好處,就是沒有緊急任務不需要出場。”劉積仁說,“我就在工廠打籃球、練單槓雙槓還有木馬,長高了也長壯了。練習畫畫,畫毛主席的頭像,掛在屋裡。做木刻,刻毛主席的頭像,放在屋裡。一天,工會領導看到了,就問誰畫的,有人說是小劉。工會領導就說,這人借給我們吧。就這樣,我後來到總部工會搞宣傳。”

在工會,劉積仁是攝影記者,每天騎著一輛俄羅斯生產的摩托車,背一臺照相機,早上拍工人上班,晚上拍工人下班,拍完了在暗室洗照片,洗出來每個月換一次黑板報。當時,劉積仁還兼職工廠電影院的放映員,文藝宣傳隊的二胡伴奏手,總之是個活躍分子。因為多幹了洗照片、放映員、二胡伴奏者這些工作,劉積仁一年能掙443元,別人一般掙349元,多出了幾十塊錢。

實際上,就在劉積仁進入本鋼的1972年,中國高等學校已經開始恢復招生。公開資料顯示,1970年,為了落實毛主席“大學還是要辦的”指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規定,高等學校恢復招收新生,招收初中畢業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鍊的工農兵學員。

“我們國家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1977年之前招的都是工農兵學員。工農兵學員選拔是國家先給單位名額,然後由單位自己選拔。”劉積仁告訴記者,“本鋼動力廠的工農兵學員先從車間開始選,每個車間推薦一個,總共七個車間,報到總部,再答辯和選拔,最後決出兩個人。”

劉積仁是本鋼最終決選的兩個人之一。1975年,劉積仁在本鋼工作三年,按照當時的規定,可以報考大專,劉積仁報的是一個學校的給排水專業,但最後沒去。1976年,劉積仁在本鋼工作已滿四年,可以報考本科。當時,有山東大學物理系和東北大學(前身為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可供選擇,劉積仁當時選擇了東北大學。但劉積仁說,“那時候我也不知道啥是計算機,還以為是學計算器,也挺好玩的。”

但當時,劉積仁並沒有意識到,國家恢復高等院校招生,並讓他在1976年上了大學,才是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

“那時候就一個念頭,如果不好好學習,被退回工廠去,那就完了。即使到現在,我還經常做噩夢,夢到被退回到原來的煤氣救護站。”劉積仁說,“所以上大學的時候我最努力,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宿舍門鎖著,就找個窗戶跳出去,讀書背單詞,上完課就去泡圖書館。本科畢業的時候,東北大學自控系大概六七個班,只有兩個人考上了碩士,我是其中之一。”

創業:無心插柳

劉積仁1976年作為本鋼工農兵學員進入東北大學,讀了四年本科,又讀了三年碩士,1983~1984年在東北大學計算機系任助教一年,1984年開始又讀了兩年博士。後由老師推薦,1986~1987年到美國國家標準局繼續攻讀博士,最終在1987年成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博士。回國以後,劉積仁於1988年在東北大學又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教授。

“李華天教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最初在美國工作,上世紀40年代回國參加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計算機領域十分有影響力的一位學者。從研究生到博士生,我一直師從李華天教授,後來也是由他推薦到美國留學的。”劉積仁告訴記者,“1987年完成博士學位以後,很多人勸我留在美國,猶豫之際,我徵求李華天教授的意見。他說,一個國家從貧窮到富足需要一批人做出犧牲,不然這個國家就不能進步。他還說,我當初選擇回國,雖然當時國內環境不如國外,但我從來沒有後悔。這番話觸動了我,我最終選擇回國,在東北大學任教,跟李華天教授一起做研究,在1988年、我33歲時被破格提拔為教授。”

從1988年開始,劉積仁既是東北大學教授,也是東北大學計算機網絡與工程研究室主任。“李華天教授帶著我找到校長,希望讓我成立一間屬於自己的實驗室,也就是計算機網絡與工程研究室。一方面這是老師帶給我的幸運,另一方面這個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我在美國的學習方向完全一致。”劉積仁說。

“這個實驗室是東北大學軟件研究中心下屬機構,一開始就是以企業形式註冊的。當時,東北大學提出要搞產學研一體化,既希望我們在學校裡面做研究,又希望我們能把學校的研究變成產業成果。”劉積仁說。

但這個實驗室起點很低——在東北大學的一間半教室裡,只有三個人、三臺電腦、三萬元經費。“成立實驗室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做研究,至於後來成立東軟並逐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根本不在我的計劃之中。”劉積仁說。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日本一家專門做汽車軟件系統的公司——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的創始人沓澤虔太郎一行到東北大學訪問,希望跟東北大學推進產學研合作。校方讓劉積仁去跟日方交流,劉積仁就把自己在美國留學時的博士論文的方法論介紹給日本人,沓澤虔太郎聽後很感興趣,並邀請劉積仁前往日本。

“當時,我非常實在地跟他說,我沒錢買機票。最後,他們承擔了往返的機票,並安排我住在他們公司的公寓。在日本,我跟他們的工程師做完報告以後,得到很好的反饋。沓澤先生把我叫到辦公室,問要多少錢才能跟他們合作這個項目。”劉積仁說,“當時匯率大概是1∶5,我想我們一年至少需要3萬元經費,我按照30年計算,開口要了30萬美元。結果,這位老先生眼都沒眨,說就這麼定了。”

這筆錢沒有用30年。回國以後,劉積仁拿著和日本人籤的合同,跑到北京預訂了一批先進的設備,擁有了一個當時在中國一流的實驗室。

再後來,日本人又來到東北大學,看到計算機網絡與工程研究室驚人的發展速度,非常吃驚,提出要成立合資公司。“我指著實驗室說,我就以實驗室的全部資產,佔51%股份,剩下資本全部由你們出。就這樣,東大阿爾派成立了。”劉積仁說,“合資公司成立以後,我們又成立東大開發軟件系統股份公司,主要是做除日本阿爾派之外的客戶項目。”

東大阿爾派和東大軟件都是1991年成立,並且是在東北大學計算機網絡與工程研究室之下成立的,共同構成東軟的前身。其中在東大軟件,員工一開始就持有25%的股份,這在當時並不多見。

實際上,劉積仁創辦東軟,算是無心插柳,因為其理想還是做教授。“我33歲做教授,感覺很自豪,別人看我也不一樣。當時,我對商人的印象也不好,感覺商人把錢看得很重。所以我當時很糾結,做買賣談錢時心理壓力很大。那時候,在名片上我們公司都叫研究所,當有人叫我劉總時,我非常不舒服。”劉積仁說。

改革:順勢而為

在創業的最初兩年,東軟的業務乏善可陳。

在前世——東北大學計算機網絡與工程研究室時代,東軟就有了在國內的第一個客戶——遼寧撫順鋁廠,主要提供軟件編程服務。在最初每年的3萬元經費中,有1/3是遼寧撫順鋁廠這項業務提供的。從東大阿爾派開始,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成為主要客戶,主要任務是幫助這家日本企業開發汽車軟件系統。這項業務也奠定了今天向大汽車方向發展的基因。

此後,在1992年發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著名的鄧小平南巡講話,一度中斷的企業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重新啟動,標誌性事件就是1992年5月國家體改委發佈《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劉積仁抓住國家鼓勵高技術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機會,“1992年我們讓員工成為公司股東,大家集資入股,一塊錢一股,持股比例是25%。”

接下來的1993年,《公司法》橫空出世,《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也出臺了。“我們把(東大阿爾派和東大軟件)兩家公司合併,進行股份制改造,還吸收外部資本,既包括國內銀行的投資,也包括海外的投資,形成一個新東軟,一個混合所有制企業。我們讓員工在新東軟繼續持股,但經過這次融資,持股比例攤薄到了10%。”劉積仁介紹。

刘积仁:一个被称作“老师”的企业家

經過股份制改革,東軟被徹底激活了。公開資料顯示,1993~1995年東軟營收從1860萬元增至2871萬元、4769萬元,淨利潤從190萬元增至452萬元、1038萬元。高速增長直接促成東軟在1996年6月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為A股第一家上市軟件公司。

很多人不知道,上世紀90年代的東軟就是今天的B(百度)A(阿里巴巴)T(騰訊),劉積仁當時也被視為中國的比爾·蓋茨。

東軟上市不久後的1996年9月10日,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方正創始人王選還專門在《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從東大阿爾派的崛起談帥才》的文章,其中提到:“東北大學前任校長蔣仲樂對我說,‘東北大學軟件中心之所以成功,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劉積仁這個人。這些政策給了別人,也收不到效果。’”

直到今天,劉積仁對王選教授當年的肯定仍然念念不忘,“我十分感謝北京大學的王選教授,他在《光明日報》刊登的文章裡面對我的認可,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儘管我們沒見過面,但我在心裡告訴自己,北大教授可以做北大方正,東大教授為什麼不能做東軟?”

東軟的上市也帶來了巨大的造富效應。公開資料顯示,1996年上市之時,東軟只有199名員工,幾乎是全員持股,其中劉積仁本人持有32800股,佔比0.06%,內部職工共計持有400萬股股票,上市後持股比例稀釋到了7.27%。

“IPO非常成功,當時還是一個萬元戶就是有錢人的年代,東軟就有了一批百萬富翁。”劉積仁告訴記者,為了讓員工繼續保持鬥志,自己沒少花心思,“大家在資本市場兌現以後,我們開始建別墅區,讓大家改善生活。我的想法就是,要把公司和員工的發展捆綁在一起,這樣才能激發積極性。但員工有了財富必須花掉,這樣才有動力再去創造更多財富。”

但東軟1996年上市募集資金不過1億元而已,而東軟1994年在東北大學對面的渾南高新技術開發區拿下800畝地,準備建一個可供幾千人辦公的瀋陽東軟軟件園,至少要花費5億元以上。同時,東軟1994年還接手了東北大學的一個科研攻關項目——國產CT機研發項目,這個項目後來奠定了東軟向大健康領域全面擴張的基礎,但當時也是巨大的挑戰。

東軟需要繼續擴張。就在瀋陽東軟軟件園的前期資金投入快要“見底”之時,1998年寶鋼準備給東軟投資2.4億元。“因為寶鋼跟東北大學有一個很好的淵源(兩家都屬於當時的冶金部),所以在我們需要資金的時候,東北大學校長和我就找到了寶鋼。”劉積仁曾經如此介紹。

為了吸納寶鋼投資,同時避開繁瑣的審批程序,劉積仁決定不以上市公司為主體吸收投資,而是另設母體。另外,劉積仁原本就打算在上市公司的上層設立控股母公司,因為“上市以後,東軟還要繼續發展,發展就需要融資,融資之後我們的股權還會不斷地被攤薄,就擔心有一天會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所以打算成立東軟集團”,劉積仁告訴記者。

於是,由東北大學計算機網絡與工程研究室的上級單位——東北大學軟件中心和寶鋼集團、東軟經濟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分別佔股49%、50%、1%的東軟集團,在1998年成立了。東軟集團成立之後,陸續收購東北大學軟件中心、瀋陽資產經營公司、建行瀋陽信託等股東在上市公司的股份,成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

在東軟集團成立過程中,同樣安排了員工持股,而且一開始持股比例就超過30%。“在此後的發展中,東軟集團和東軟上市公司進行了整體合併,最終在2008年實現了整體上市。這次整體合併、上市又創造了上百億元的價值,使得我們有一批創業者、員工得到了更大的激勵,也使得我們的事業得到更大發展。”劉積仁說。

擴張:一路狂奔

在資本市場取得成功以後,東軟逐步進入快速擴張期和戰略調整期。

東軟的商業模式也在期間發生變化。其實,不僅外界當時將劉積仁視為比爾·蓋茨,東軟自身也曾經提出要成為中國的微軟。“每個人都會有夢想,我們當時的夢想是希望成為一家軟件產品公司,做中國的微軟、Oracle。我們還推出了一款叫做Leader Report的報表軟件,本質是一個程序的自動生成器。一開始賣得很好,不久以後就被盜版了,連說明書都一模一樣,只是換了公司名字。”劉積仁告訴記者,“在當時,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軟件,我們的軟件賣到幾千塊錢,大家都覺得太貴。”

“後來我們研究,在當時的中國,東軟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把軟件變得不可被拷貝,要麼讓別人不敢拷貝。不可拷貝就是軟件和服務結合,讓自己變成解決方案提供商,不敢拷貝就是軟件和硬件結合,比如CT機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讓自己變成系統集成商。”劉積仁說。

在兩條路上東軟都是一路狂奔。1998年,中國聯通、中國社會保障系統信息化項目開始啟動,讓東軟看到了市場的機遇,東軟馬上提出“要成為面向行業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的口號,加快進入電信、電力、社保、企業、政府等行業信息化領域。2000年以後,東軟更是明確提出“數字圈地”戰略。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東軟佔據了中國社保信息化業務50%以上的市場份額,覆蓋人群超過6億,覆蓋參保單位超過1000萬;在醫療信息化領域,東軟累計服務了海內外2000餘家醫院,其中在中國覆蓋的三級醫院超過400家。

在軟硬一體化的系統集成商領域,東軟不僅做出了第一臺國產CT機,還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MRI、X射線機、B超等多種醫療影像設備領域。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東軟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是僅次於GE、西門子的第三大數字醫療設備提供商。

在瀋陽東軟軟件園之後,東軟在大連、成都等城市也建立了類似的大型軟件園。截至目前,東軟在全球擁有2萬名員工,在中國已經建立8個區域總部、10個軟件研發基地、16個軟件開發與技術支持中心,在60多個城市擁有營銷和服務網絡。

目前,東軟已經是一個擁有多元化業務的企業集團。根據2017年財報,東軟的營收規模超過70億元,淨利潤超過10億元。在70億元的營收版圖中,分行業來看,醫療健康以及社會保障板塊16.14億元,智能汽車互聯板塊11.58億元,智慧城市21.74億元,企業互聯及其他21.83億元;分產品來看,自主軟件、產品及服務佔了57.70億元的營收,系統集成佔了12.77億元的營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東軟還開設了大連東軟軟件信息學院、成都東軟學院、廣東東軟學院三所大學,目前在校學生超過3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