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金兀朮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有什麼看法?

往事並不隨風而去




答:歷史上的金兀朮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南宋降將酈瓊是這樣當面誇讚的:“用兵制勝,皆與孫、吳合,可謂命世雄材。”

即金兀朮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雖然沒讀過什麼兵書,但運兵用謀,決勝千里,無不與孫子、吳起的在兵書上所寫相暗合,可稱不世名將。

但注意到酈瓊的降將身份,而且他是當著兀朮的面說這番話的,則拍馬屁的成分很大,不可全信。

那麼,還是看看兀朮的主要履歷,根據其實際表現來下結論吧。

公元1129年十一月,兀朮發起歷史上著名的“搜山檢海”行動,由建康府西南的馬家渡江,下建康,取廣德軍路、湖州(今屬浙江),掠臨安府(今杭州)、撲明州(今浙江寧波),長驅直入,追逐宋高宗趙構至昌國縣(今浙江舟山島),繼而入海追擊,因水軍不濟,遂沿運河北返。而軍至鎮江,遭到韓世忠阻截,被困於黃天蕩,羈留四十八日,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最終,有當地漢奸獻計,循老鸛河故道鑿渠通出秦淮河,遁回建康。

饒是如此,兀朮也險過剃頭。

當時,他被韓世忠水舟追至建康門外,被迫“刑白馬”、“剔婦人心”、“自割其額”,向天祭拜,以必死之心向韓世忠玩命,這才堪堪打退了韓世忠的追兵。

但在建康,兀朮也不得安生。

他遭遇到岳飛在清水亭、牛首山、龍灣等地的連番襲擊,既怒不可遏,又不勝其擾,最終狼狽撤離。

1131年秋,兀朮任金國元帥左監軍入川陝強攻和尚原。其大造浮橋橫跨渭水,沿途築起結連珠營,壘石為城,步步推進,自寶雞到神岔,列柵三十來裡,聲勢浩大。但是,輸得很慘,其本人身中兩箭,被吳玠的追兵掩殺得走逃無路,不得不“剃其鬚髯”,才逃得一條性命,手下兵將損失過半。

史稱:“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

補充一句,由於粘罕的侄子不露孛堇也在此戰中成為了宋軍的高級俘虜,粘罕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兀朮被罷去元帥左都監之職,罰回後方坐冷板凳。

可憐的兀朮,背心中箭,臂有刀傷,前胸後背纏滿了綁帶,腦袋聳拉,胳膊斜吊,一部鬍子又被割得不成樣子,舅舅不疼,姥姥不愛,可謂悽楚無限。

公元1134年,岳飛北伐,一舉收復襄陽六郡。

金國趕緊聯合偽齊劉豫向兩淮地區發動攻勢,兀朮重新回到戰場。

這場會戰,因金主吳乞買病危,金軍匆匆北撤,成了虎頭蛇尾。

兀朮也沒鬧出大的笑話。

吳乞買崩,金熙宗即位。

兀朮復升任右副元帥、封梁王,後又拜都元帥,封越國王,於1140年揮軍伐宋。

這次,負責出面教育兀朮的是南宋悍將劉錡。

劉錡依託順昌(今安徽阜陽)堅城,連續給兀朮兵團以殺傷,殺得兀朮軍“棄屍斃馬,血肉枕籍,車旗器甲,積如山阜”。

兀朮灰頭土臉入陳州(今河南淮陽縣),清點人數,發現損失慘重,又心疼,又氣惱,遍責手下諸將的罪過,安排人手嚴守歸德府、許州、陳州三城,嚴格拱衛東京的安全,自己引殘部入東京去了。

但順昌之敗還不是最慘的。

在接下來的郾城、潁昌兩場大戰中,兀朮對陣的是戰神岳飛,其壓箱底獨門兵種“鐵浮屠”、“柺子馬”被岳家軍摧殘和蹂躪得不成樣子,兀朮本人還險些被俘。

在逃跑路上,兀朮一面抹眼淚,一面放聲哀號:“自海上起兵,皆以此(指“鐵浮屠”、“柺子馬”)勝,今已矣!”“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被拘留在金國的宋使洪皓寫信回國,稱:“順昌之敗,嶽帥之來,此間震恐。”

可惜的是,無能的宋高宗趙構自棄中原,連發十二道金牌,召還岳飛。

兀朮此時已經撤離東京,趁著夜色末路狂奔,到了黃河渡口,得知岳飛班師的消息,歡喜的嘴都快要笑裂了。

……

以上,是兀朮在各場大戰中的表現。

從這些表現裡,他先後被韓世忠、岳飛、吳玠、劉錡吊打,一次比一次慘,一次比一次難看。

即使這樣,後世對他的評價仍然很高。

學者王夫之說:“兀朮渡江而南,席捲吳、會,追高宗於四明,東迤海濱;其別將追隆祐太后,南至於虔州之皂口,西掠楚疆,陷嶽、潭,而武昌在其懷袖。”

史學家趙翼說其“每出兵必躬當矢石,為士卒先,故能以少擊眾,十數年間,滅遼取宋,橫行無敵”。

對於這些評論,我的看法是,兀朮能自北而南,長驅直入,的確是一流的戰將、統帥、軍事家、指揮家。但是,應該比韓世忠、岳飛、吳玠、劉錡這些人稍微差了“一點點”吧?!

《金史》對兀朮的軍事能力也作了充分的肯定,即“蹙宋主於海島”,但更多的是誇耀他在政治上的舉措,說它“卒定畫淮之約”、矯正“金熙宗舉河南、陝西以與宋人”的舉措,給出的總評是:“時無宗弼(即兀朮),金之國勢亦曰殆哉。”

後來的金世宗也說過“宗翰(指粘罕)之後,惟宗弼(指兀朮)一人”之類的話。

那麼,兀朮於政治上的出色之處在哪兒呢?

毫無疑問,就是他在順昌之、郾城、潁昌之戰中被宋軍打得滿地找牙,而在後來的拓皋之戰中也討不到好的情況下,居然以戰迫和,逼迫鼻涕蟲宋高宗簽訂下了大大有利於金國的和約,並在他有生之年保持了兩國之間的和平。

還有,現在很多網文都提到,兀朮後來在病逝前留下有“遺言”,詳加分析了宋金形勢,認為南宋軍力很強,其一旦自我覺醒,那麼,撕毀條約,收復失地,可是易如反掌。所以淳淳告誡當政者,一定要小心謹慎,做好防範。末了,還留下制宋策略,即如果金國抵擋不住宋軍的進攻,就趕緊回撤,並把擄走的宋欽宗請出來,重新在汴京執政,製造出南北兩個宋朝相對立的局面,讓宋欽宗與宋高宗兩兄弟鬥。

這段“遺言”收錄在《三朝北盟會編》在卷215,出自金人李大諒(偽齊李成之子)寫的《徵蒙記》。

查《徵蒙記》可知,留下這段“遺言”的人並不是兀朮,而是金國皇叔、都元帥、遼國王完顏杲。

公元1138年,完顏杲“危篤,親筆遺四行府帥”,即患病在嚥氣之前,親自寫了遺書留下給四位行府元帥。

兀朮最先閱讀了這封遺書,後來轉述給了南北行府的三位元帥。

所以,兀朮的嘴裡是說過這些話,但他只是轉述。許多人讀書不細,訛傳成了兀朮的遺言,鬧出了烏龍。

話說回來,扶宋欽宗出來與宋高宗對抗,這一招極是毒辣,主意雖不是兀朮出的,但他是贊同這麼幹的。

時在鄂州的岳飛風聞這一消息,非常緊張,曾與幕僚薛弼商議:請宋高宗把在資善堂讀書的建國公立為皇太子。

岳飛為什麼這麼想呢?

主要是宋高宗趙構在兀朮發起的“搜山檢海”行動中受金軍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僅有的一個兒子又有“苗劉之變”中死去,即南宋朝廷是一個沒有未來的“絕戶”朝廷,金人一旦以宋欽宗或宋欽宗的兒子為帝,就會極大程度地動搖南宋軍民的擁戴之心。

岳飛認為,只要規勸趙構早立下皇位繼承人,才能安民心,進而粉碎敵人的陰謀。

但是,就因為這場“建儲之議”風波,岳飛早早被小腸雞肚的宋高宗懷恨在心,埋下了風波亭慘案的伏筆。

所以說,兀朮不但是個搞戰爭的好手,更是個玩弄政治的好手。


覃仕勇說史


金兀朮,原名完顏宗弼,是完顏阿骨打的第四子,驍勇善戰,是大金著名開國大將。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基本上都隱匿在與宋之間的戰火裡。

金兀朮小的時候,金與遼之間戰事頻發,幾個哥哥都是戰時的大將,從小耳濡目染的他,早早就喜歡上了戎馬生涯,一生幾乎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首次上戰場的時候,他還是個少年,且善騎射。那次他背上的箭用完了,被困在重圍裡,全然沒有其他人首次戰場殺敵的惶恐,還下馬搶過敵人的武器繼續突圍。期間殺敵無數,還生擒五人。

他曾經數次率兵進攻中原,還有將大宋皇帝追到逃亡大海的歷史。外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將軍,內是大金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不過,縱然金兀朮的成就與威望遠高於嫡子,民間呼聲也是極高,但是卻並未想過皇位的事。完顏阿骨打死後將皇位傳與其弟,後來皇位落在了完顏阿骨打嫡子的手中,直到金兀朮13歲的大侄子繼位,這位權勢滔天的大將都未曾對皇位有過絲毫覬覦。

在他的有生之年裡,無數戰爭裡所敗次數屈指可數,唯一一個算的上對手的便是岳飛了。據史記載,金兀朮雖有勇有謀,卻不止一次敗在岳飛的手中。兩人都是亂世當中的豪傑,不過令人扼腕嘆息的是,他一生榮耀,岳飛卻死於奸臣之手。但是,奸臣秦檜陷害岳飛與岳飛的政敵金兀朮脫不開干係。

站在如今的立場,岳飛是民族英雄,按理來說,金兀朮間接害死民族英雄,其罪不可饒恕。然而,滾滾歷史長河裡,歲月又饒過誰,縱是英雄,也是各事其主罷了,又能真正說誰對誰錯呢?





莫生生nienie




通過幾個兀朮的小片段來說明這個問題吧

長文慎入



金兀朮的本名有四個,斡啜、斡出、晃斡出、兀朮,加上國籍“金”就成了宋人口中的金兀朮或烏珠。完顏宗弼是他的漢名

兀朮是金太祖阿骨打的第四個兒子,又被稱為四太子

為方便與史料對應,以下以漢名“宗弼”相稱




一.初露鋒芒


金天輔五年(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十二月,阿骨打第二次起兵反遼時,年輕的宗弼首次披甲上陣,隨幹叔叔完顏杲(斜也)出征

天輔六年正月,金軍攻破遼中京,完顏杲聽說遼天祚帝正在鴛鴦濼行獵,決定率軍前去襲擊,剛出青嶺便遇到三百遼兵,宗輔請戰,率宗弼等一百多騎追擊遼兵,金軍遠道而來,人困馬乏,紛紛掉隊,只有宗弼等幾騎追上遼兵

宗弼初次上陣,邊馳邊射,結果用力過猛,很快就把箭射完了,於是宗弼奪過遼兵的土槍,“獨殺遼兵八人,生獲五人”

但是這事存疑,女真人初次上陣大約十五歲,少年宗弼或許勇氣十足,但個人武力並不一定強大,

[騎多罷乏,獨與馬和尚逐越盧、孛古、野里斯等,留一騎趣後軍,即馳騎敗之,生擒五人]~《金史.卷七十四.宗望》

宗弼的初戰戰績,沒有獲得他二哥的認可





二.菜鳥成長


在大規模對砍中,個人武力值其實並不十分重要,就如撒離喝,在陝西與宋軍作戰時,曾因宋軍勢大嚇得當眾大哭,被笑稱為“啼哭郎君”,這也並不妨礙他後來長期負責金國陝西軍事

年輕的宗弼也在戰火中慢慢成長

金天會五年(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宗弼跟隨三哥完顏宗輔平定山東一帶的抗金武裝,宗弼先後敗宋軍鄭宗孟部,克青州;敗抗金將領趙成、黃瓊,取臨朐。回師路上遇三萬宋軍襲擊,宗弼組織反擊,殺宋軍萬餘

金天會六年(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宗弼的四叔,金太宗吳乞買下詔追擊宋高宗趙構,二十出頭的宗弼率本部為先鋒,先後攻佔濮州、開德府、大名府





三.搜山檢海


天會七年(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宗弼升為元帥右監軍,率軍南下

二月初三上午巳時(北京時間上午九~十一點),宋高宗趙構在揚州行宮中正與宮女做不可描述之事,酣暢淋漓中突然聽聞金軍打過來的消息,嚇得趙構顧不上通知百官,穿上衣服帶上幾位隨從,裹在逃難的平民中撒腿就往南跑……

從此,無論如何吃藥跳大神,趙構再也無法正常地做他愛做的事


宗弼率軍進入淮南西路,企圖由採石磯南渡,遭到南宋知太平州郭偉阻擊,失敗數次後,宗弼轉道由馬家渡渡江,南宋建康留守杜充派都統制陳淬率岳飛等十七統制領軍三萬前去阻擊,雙方在馬家渡大戰十幾回合,不分勝負

金軍援軍不斷趕到戰場,杜充派去增援的王(王燮)聽說金軍已渡,慌忙南撤。陳淬久戰無援,退往蔣山,宗弼率軍合圍,陳淬戰死,宋軍潰敗


宗弼隨即佔領建康、廣德軍、湖州、臨安,趙構跑到了明州(寧波),宗弼派手下阿里、烏延蒲盧渾率四千精兵追擊趙構,攻越州,進逼明州

建炎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趙構給愛將張俊封官許願,“一戰成功當封王爵”,希望張俊能阻金軍於明州

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州城下,阿里率領的金軍先頭部隊攻擊受阻,張俊很高興,向趙構上捷報,已成功阻擋金軍,斬獲數千

建炎四年正月初三,“張俊雖已敗金人於高橋,心猶懼,遂與李直及劉洪道棄城而去”~《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三十六》

見宋軍棄城而逃,“州人隨之爭門而出……人不及渡,而金人已入城,追至西門外,州人多溺死,金人乘勢屠明州,存者無幾”~《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三十六》

正月十八日,張俊獻俘行在,其戰果是“張俊棄明州,捉得金人二人,至是來獻”~《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三十六》


阿里和烏延蒲盧渾泛海追擊趙構於海上至昌國(舟山),抓獲宋明州太守趙伯諤,得知趙構往福建逃去,金軍繼續追擊,遇南宋水師阻擊,方才不獲而返

從建炎三年~四年五月,宗弼所部至少幹了這幾件事,屠明州、湖州,焚臨安、建康






四.勝負之間


在宋金戰爭中,南宋將領在戰鬥層面曾擊敗宗弼的至少有韓世忠、郭偉、王德,在戰役層面曾擊敗宗弼的至少有吳玠、吳璘、劉錡,在戰略層面擊敗宗弼的只有岳飛

說到完顏宗弼,不得不說到金天眷三年(宋紹興十年)的河南之戰,這場舉國之戰已經從宋軍方面談過很多次,現在再從金軍方面略談



天眷三年(紹興十年),宗弼幹掉了宗翰、宗雋、完顏昌等人,率大軍復取紹興九年宋金第一次議和割讓給南宋的河南、陝西

歲月流逝,經過長期戰爭消耗和內訌,金國的黃金時期已經成為過去
~《金史.卷七十》

衍慶宮二十一功臣凋零,在世五人,遼王宗幹老病有足疾;金源郡王希尹留守;齊國公韓企先是文臣。能帶兵打仗的只剩下宗弼與撒離喝


~《金史.卷八十》

二十三位衍慶宮亞次功臣中,拔離速隨撒離合經略陝西,其他能動的都隨宗弼取河南

阿離補沒有標註頭銜,當時他是宗弼的左右手,“天眷三年,從宗弼徵河南,遷左副元帥”



宗弼在順昌敗於劉錡後便全力經略河南,其時岳飛正按計劃分遣諸將攻城掠地,主力進駐穎昌,岳飛坐鎮郾城,兵勢正銳

宗弼敏銳地察覺到岳飛兵力分散的弱點,決定先打掉岳飛設在郾城的指揮部,再分步吃掉岳飛各部

“金人謀知飛孤軍無援,於是並兵以御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金宗弼患之,會諸將,欲併力一戰”~《續資治通鑑.宋紀.卷一百二十三》



宗弼集中了哪些將領呢?
~《金史.卷六十八.阿魯補》


金史中只記載了他們認為值得提一下的人,這個“大臭”在金史中沒找到傳記,與之相符的是衍慶宮亞次功臣大扌卞(撻不野),時為元帥右監軍,天眷三年,隨宗弼徵河南

在汴京與宗弼會師的另外還有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五》

李成、孔彥舟等原偽齊將領或南宋降將,以及王伯龍等原契丹降將,基本全部集中在宗弼這一路


另據岳飛郾城捷報
韋太后在金國的緋聞男友蓋天大王完顏宗賢也在郾城之戰中閃亮登場

完顏宗賢是金國皇帝親軍右副點檢,據南宋大臣葉夢得說:“偽蓋天大王等二人則在濬、滑,以主籤軍”~《石林奏議.卷十二》

完顏宗賢出現在郾城證明宗弼已經得到後方增援,按宋方記載,此時宗弼軍達十二萬之眾

其實仔細分析宗弼軍的編制,得到增援後,金軍人數規模應該在十二萬以上,這也是宗弼敗於順昌後,其親軍鐵浮屠和女真精騎柺子馬為什麼又展現出強大戰鬥力的原因



結果,宗弼在郾城、穎昌三次敗於岳飛之手

“順昌之敗,嶽帥之來,此間震恐,燕之重器珍寶悉徙以北,欲捐燕以南棄之”~《鄱陽集.使金上母書》.洪皓

經過順昌、郾城、穎昌三次決定性戰役,金軍精銳主力損失殆盡






五.宗弼的智慧


雖然有人開玩笑說宗弼是拿來給南宋名將刷戰績的,南宋將領沒打敗過宗弼都不好意思出門。實際上,很有意思的是

所有跟宗弼作對的人都沒有好結局

南宋那邊,宗弼借用內線的力量,殺了岳飛,擼了韓世忠、劉錡,貶了張浚、王庶,逼死了趙鼎,迫使趙構稱臣、割地、納貢

寫過很多,不詳談



金國這邊


南宋建炎年間,宗弼是狂熱的滅宋派

紹興七年前,宗弼是堅定的主戰派

畫風一轉,紹興八年,宗弼不反對議和本身,只反對“撻懶與宋人交通賂遺,遂以河南、陝西與宋,奏請誅撻懶復舊疆

從這個時候起,宗弼只是看不慣金國大臣與南宋私下溝通,不願意放棄已經到手的利益


沒有意外,主持第一次宋金議和的宗盤、宗雋、撻懶、高慶裔等人紛紛因叛逆罪被誅



紹興十年九月,宗弼因要去祁州元帥府,便在燕京府檀州門裡甲第中請客宴飲,元老陳王希尹在坐

希尹嗜酒,其他客人都已散去,只留下希尹與宗弼兩人繼續喝到夜闌,酒酣綿,希尹在宗弼耳邊說:“爾鼠輩,豈容我咬哉!汝之軍馬能有幾何?天下之兵皆我有也

宗弼藉口酒醉要上廁所,出來後便騎馬飛奔到秦國王宗幹家,大呼“兄援我”。宗干與希尹的關係也很親厚,勸解宗弼說:“實有酒,豈可信哉”!意思是希尹喝多了發酒瘋,別信他胡咧咧,酒醒就好了

宗弼自然不肯留下後患,別過宗幹,一大早便進宮將此事告訴了皇后,皇后不知道吹了什麼枕頭風,很快,希尹得詔:“帥臣密奏,奸狀已萌,心在無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竊議,謂神器以何歸,稔於聽聞,遂致章敗。”遂賜死~《金史.卷七十三.希尹》


誅宗盤、撻懶等人時,希尹和宗弼是同夥

希尹是金國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其父歡都位列亞次功臣之首

希尹屢立戰功,創制女真文字

希尹受鐵券,除常赦不原之罪,餘釋不問


這樣一位顯赫人物,因酒後失言得罪宗弼,同樣討不了好






六.我看宗弼

雖然宗弼首戰戰績基本上是在吹牛,但是他在富平之戰中表現證明,個人武力值一流

宗弼在二哥宗望、三哥宗輔手下作戰時戰無不勝,所向無敵;自己領軍作戰後,與南宋軍互有勝敗,除了在岳飛、吳玠、劉錡手底沒把場子找回來外,其他敗績最後都報了一箭之仇,指揮水平準一流

宗弼所統率的軍隊成份複雜,有女真軍、渤海軍、其它被征服民族軍、以及漢兒籤軍。“無非脅從瓦合之眾,猶能自號元帥”~王之望。但就憑這樣的軍隊,宗弼克復重重困難依然堅持到了南宋臣服,金軍給宋朝將領的印象是,“更進迭退,忍耐堅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勝不遽追,敗不致亂”~吳璘。足以證明其統率能力一流

當時金國內憂外患,政權搖搖欲墜,宗弼不顧一切以戰促和壓服南宋,把從南宋搞來的錢帛部分賜給蒙古,把從南宋割來的地作為對西夏賜地的補償,安撫了周邊;宋金停戰後,宗弼大力剿滅境內的契丹反叛、忠義軍、盜寇,穩定了國內局勢。在宗弼的戰略中,令南宋臣服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必須條件,他辦到了。可以認為宗弼的

戰略水平一流

所有對宗弼形成威脅的人都因種種原因要麼被殺,要麼被貶,宗弼成為這一時期最大的贏家,但是真正由他自己親手完成的並不多,足以證明宗弼的政治水平超一流






他可以被稱為名將、名臣、梟雄、勇士……卻不可以被稱為英雄,因為

這個世界上沒有濫殺無辜、焚燬城池、劫掠平民的英雄




為國釣魚


分析金兀朮,因為他是金國統帥,主要要從金國記載為主入手,適當參考宋的歷史記錄,才有可能獲得較為準確的信息。

金兀朮是金國的偉大的軍事統帥,著名的軍事家,傑出的政治家。

他有統帥高度,身先士卒,用兵神速,智勇雙全,是金國確立大國地位的奠基者和執行人。

我們所知道的搜山檢海追拿趙構,與韓世忠黃天蕩之戰,與吳玠的和尚原之戰,富平之戰,仙人關之戰,等等以及後來的敗於劉琦、張俊、岳飛、韓世忠之戰。都說明在金國他是一個統帥,到處用兵,能力超群。另外他在進攻南宋中互有勝負,他的勝利固然是他的本領,他的失敗未必他不行。好漢難敵四手,北宋因為安逸,滅亡時沒有多少好將領;而南宋不同,優秀將領是經過戰爭洗禮,在實戰中不斷被發現的,被提拔的。這麼多南宋優秀將領在各自的陣地守株待兔,養精蓄銳等待金軍,加上對本地地形熟悉,百姓支持,金兀朮已經失分。在這樣的條件下仍能取得如此戰績,實在難能可貴。

當然金兀朮還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能審時度勢,進行準確分析,經過長期戰爭後知道不能吃掉宋,勉強繼續戰爭無非是魚死網破,沒有一方得利,戰爭雙方都會滅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而進行議和,迫使宋稱臣,可以確立金的大國地位,也是很了不起的。

說到這裡迴避不了對趙構議和的評價,這裡再說一下。

趙構是一個很有政治手腕,很有能力的帝王,所以宋史把他與光武帝等並稱六大中興帝王,個人能力在宋朝應在前三名。宋史定論請見附件。當然這樣的認識需要有權利經歷的人或接近權利的人去悟,才會有這樣的認識。

說趙構是昏君的,其人本身不智,見識淺薄。趙構宋史定論中興之主,趙構能白手起家,在軍事及經濟崩潰,能臣被抓,政府空轉之下出任黨政軍一把手,在軍事上自任統帥,發現並啟用張俊、韓世忠、吳玠、岳飛、劉琦等有能力的將領,抵抗主了金軍;能任用人才,重組政府,穩定住局勢;能大力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平衡各種矛盾;能有效延續宋,並將一個初步發展的國家交給孝宗,一個昏君有這樣的本領嗎。當然,要理解需要有高度。

趙構之所以要議和,因為不得已。

南宋為什麼要議和?

為根據敵我雙方國力、態勢,及時做出準確判斷,為韜光養晦,為延續宋爭取時間。

古時打仗不管是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文明決定性的因素是後勤補給。直搗黃龍是可笑的,僅憑傳說中的十萬之師戰場綿延數千公里,戰場需要巨大的後勤補給下,即使糧草夠,後勤運輸所需要的押運糧草人員,運送人員送數千公里,宋根本無力支持。古今多少戰爭,比如趙括的紙上談兵,比如年羹堯西北用兵都是疲於糧草,又如日本侵華因戰線過長被拖死,糧草是真功夫,不是血一湧就行的。

宋當時為抗金入不敷出,財政80%用於軍費,南宋的宮殿不過十多間房子,比不過一個大戶人家,鐘相楊么起義因為抗金民不聊生,江淮多流民,如果硬著頭皮,南宋面臨滅國。

很多人不懂糧草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做過當家人,不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重要性。所謂文人多空談誤國。

至於徽宗早已死亡,欽宗根本不是趙構的威脅,欽宗讓國家滅亡,即使回來臣子們也根本不會聽他的,特別是趙構朝無論大臣還是將軍大多趙構提拔,而且趙構的才能是很突出的,根本不是趙構威脅。反而趙構希望接回欽宗 ,方便管理欽宗,而不是將欽宗放在金人之手,金人可以隨時利用欽宗(利用欽宗另立國家,破壞趙構政權的正統性)來牽制趙構。

主和和主戰本質上沒有對與錯,主要要看時機,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事情才能取得成功。而通常主戰有掩蓋性,容易得到支持。但如果時機不對,力量不對,想法好,只會勞命傷財,只會失敗。

甲午中日戰爭,因為準備不足,完全憑一時之勇,戰爭完敗,割讓東三省,割讓臺灣澎湖列島,賠款數億兩白銀,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致國人陷入萬丈深淵。

諸葛亮六出祁山,不顧蜀國國力盲目征伐,導致蜀國不堪重負,將本可以憑藉天府之國與世隔絕,大力發展經濟,以圖最終統一。實際卻不顧實際,窮兵贖武,國力因為連年戰爭極度貧乏,最終自取滅亡。

宋朝是一個沒有和親的王朝,即使強唐盛漢也有妥協的時候,所謂盛唐不止,和親不斷。強漢不盡,和親不完。高宗也是一個有思想,有帝王高度的人,面子固然重要,比面子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活下來,然後圖其他。越王在戰爭失敗後不但將自己的女人獻出,自己也委身為奴,親自服務夫差,嘗夫差之便以示臣服,臥薪嚐膽。趙構經過忍辱負重的二十年向金稱臣,經過休養生息,國家得到發展,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初步具備用兵條件,自然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提出並支持孝宗用兵,一洗前恥。孝宗北伐包括以後的北伐都沒有取得成功,說明紹興議和不得已而為之,如果當時不能準確判斷,為一時之快,為道貌岸然者的膚淺所影響,那麼南宋滅國會提前到來,如果有這樣的後果,這個責任只能由高宗負。不當家不知生存下來的重要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然這個簡單的道理需要有一定高度的人才能知道。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首先實實在在做好自己,以不讓愛國變成一種假道義,真虛偽,唱高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