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一年級4:孩子不合羣?父母需要知道三個原則,能做到一條麼

父母知了

繼續聊聊一年級的家庭教育,在上週的線下交流互動中,有一位家長在活動結束留下來向我諮詢一個問題:“我的孩子可能比較膽小,開學這幾天,總感覺他心情不太開心,問他究竟怎麼啦,他也說不出啥,就是沒有同伴,在學校裡很孤單,一個人獨來獨往,甚至有點緊張。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正常,我們該怎麼辦才好?”

謝謝這位家長的信任,孩子從幼兒園到一年級是有一個跨越的,孩子有些心理變化屬於正常,這才開學一週,不必太焦慮,如果一個月或者半學期之後依然如此,這才需要引起注意。

一般來講升入小學之後會打破孩子熟悉的朋友圈,幼兒園裡建立的朋友關係可能會有一些能維繫(例如一年級還分在一個班或者隔壁班),但更多的是被打亂了,打散了,有的孩子可能去了其他學校,一般也就不會再有聯繫。因此,孩子會在一年級的初始階段都有一種疏離感,陌生感,必須重建他的朋友圈。這時就可以看出孩子在人際交往上的差異來了,有的孩子幾天之後就有了穩定的圈子,有的孩子可能在一個階段依舊比較孤獨,作為父母要正視這樣的差異性,尋找更為合適的方式引導孩子。

有些孩子在一年級的一些活動中表現得十分不合群,例如別的孩子拒絕和他玩,或者他也抗拒與別人交流,常常處於孤獨的狀態。孩子不合群的狀態如果延續的時間足夠長,對他的身心健康都有十分不利的影響,事實上父母應該在更早的階段就就應該有所覺察孩子的這種傾向性,並加以糾正,到了一年級程度上已經加深不少,糾正起來也會更費力一些。

聊聊一年級4:孩子不合群?父母需要知道三個原則,能做到一條麼


當然,許多時候人們把不合群理解為內向是比較片面的,不合群的孩子不僅僅是內向的孩子,這裡粗略地分了三種類型,可以對照一下:

首先是比較自卑和內向的孩子

對於個性內向、害羞的孩子,他們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總是不敢正視對面的眼睛,說話聲音也特別小,不積極主動參加班級集體活動,上課也不主動發言、下課不敢主動和別人相處等,對於這類孩子,最重要的是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如父母和孩子經常性的參與一些開放式的活動,父母主動和人打招呼,讓孩子感受到這種開放式交往的積極意義、父母日常多鼓勵孩子、給孩子創造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等。通過提升自信心幫助孩子積極參與人際互動。

其次是暴力型攻擊性的孩子

這種類型容易被父母所忽視,好像自己的孩子開朗陽光、勇猛無比,實際上在群體生活裡也是不合群的。因為對於個性易衝動、行為具有攻擊性的孩子,他們和別人相處時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情或小摩擦就發脾氣或者是做出粗暴的行為,這樣他們在群體中就不會受歡迎,也就很難和別人相處。

對於這類孩子,最重要的是教會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平靜怒氣的方法,如:要發脾氣時學會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當孩子冷靜下來後,再和孩子溝通讓他感到生氣的事件,從而減少下次類似情況的發生,促進和同學間的友好相處。

第三類就是比較特異的孩子

這裡的特異是一箇中性詞,無關褒貶,而是指一些言行、習慣等方面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孩子,明顯超出同齡人或者低於同齡人,例如陳景潤式的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面很有天賦,沉浸在其中,而和別人日常相處時,沒能考慮他人的感受或立場,完全按照自己個人想法做事情,從而得不到身邊同伴的認同,融入不到班集體生活中。

對於這類孩子,父母鼓勵個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明確在集體中應遵循的規則;在和別人相處時,當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意見發生分歧時,能夠站在朋友的立場上考慮到對方的想法,找到彼此互相適合的相處方法。

聊聊一年級4:孩子不合群?父母需要知道三個原則,能做到一條麼


那麼,知道了大致的不合群的分類,父母又該如何積極的應對呢,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應對策略之外,還有一些原則需要父母瞭解,並在實際家庭教育過程中要遵循這些原則。

第一個原則:順應天性並正向引導

家長首先應該看看給孩子行為貼標籤為不合群,這個行為是否合理,這就要考慮到孩子的先天特性。一些家長看到孩子不喜歡群體性活動,就十分焦慮,擔心孩子不合群,後果很嚴重。

但實際上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較文靜,喜歡獨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己的獨立天地。對於這類孩子,不要刻意壓制和改變他的自然屬性,讓他和其它鬧騰的孩子一樣,這也是不負責任的。父母不要強行讓孩子放棄自己的喜好,去迎合夥伴,打入群體中;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特質,順應孩子的天性來加以引導。

在這條原則下,父母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開始,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例如書法、音樂、體育運動的一個項目,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優秀,散發自己特有的氣質,吸引志趣相投的夥伴,這樣的融入的群體才是真正持久的,孩子也會因此更自信,利於他和夥伴們敞開心扉,更加積極主動。這比那種盲目地趕孩子和其他夥伴一起玩要有品質,孩子也不會逆反。

聊聊一年級4:孩子不合群?父母需要知道三個原則,能做到一條麼


第二個原則:讓孩子擁有穩固的安全感

有些父母非常強勢,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壟斷了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性和自我的認同,表現為膽子很小,性情也比較軟弱。歸根到底,是他的安全感不足,他感受到的父母之愛不夠多(這裡的愛絕不是父母給他買昂貴的玩具,帶他吃昂貴的大餐所能給予的)。處於強勢地位的父母很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給孩子過多的指責和消極能量,只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不利於矯正他們孤僻的性格。

在實施這條原則時,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和真正的關愛,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只有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被愛,增強內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對親人朋友、對外界環境的信任感,與小夥伴相處時才能放得開。父母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安全和一定的規則範圍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不過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鼓勵他大膽探索,勇敢嘗試,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由、和諧的心理環境。

聊聊一年級4:孩子不合群?父母需要知道三個原則,能做到一條麼


第三個原則:創造和諧的交往環境

有些父母怪孩子不合群,然而在生活裡面這些父母本身也是孤獨的。如果父母自己不願意和陌生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經常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那麼,從小生活在身邊的孩子耳濡目染,也會隨之受到影響。同時由於父母缺乏人際交往的開放環境,孩子自然更缺少與人交往的體驗,難以學會交往中的經驗和技巧。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一些名流貴族經常搞一些聚會,一來是大人之間的交流的需要,二來也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群體活動平臺,增加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

孩子在這些場合會自然而然的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與人相處之道,再加上自己有良好的環境和機會親身實踐,會更順利地適應群體活動,學會與人交往。

聊聊一年級4:孩子不合群?父母需要知道三個原則,能做到一條麼


孩子的問題往往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除了生物意義上的遺傳基因之外,後天的家庭氛圍,行為模式等等也是重要的參考。那天在線下交流中我用了一個比喻,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是原件,發現複印件斜了,首先要看的原件是否已經放歪了,你怪複印件是沒有用的,你對複印件焦慮也是無效的,這不是他的錯。

父母作為孩子生命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孩子從小就會從正面觀察父母是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並以此作為自己人際交往中的榜樣。當父母發現自己孩子不合群時,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給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和依靠、是否給予孩子穩定的安全感、父母自己的社會交往是否良好有序。

​原創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以自由打賞,也可轉發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給我。也可關注公號“陳老師家長匯”,或在喜馬拉雅FM平臺搜索“北緯32度半”,給您最合適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