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縣:教育扶貧,「精」字當頭

瞄準統計、宣傳、辦理三個核心環節,河北易縣突出精準理念、創新扶貧新模式——

教育扶貧,“精”字當頭

“檔案信息模糊,核心信息沒有統計”“宣傳人對資助政策不熟悉,家長也不清楚收到了什麼錢”“外出上學的學生是盲區,如何資助是個難題”……

河北易縣:教育扶貧,“精”字當頭

安徽淮南: 教育精準扶貧 支教頂崗實習

這些問題可能是扶貧中經常遇到的,然而在河北易縣,這些問題在“扶貧‘精’字當頭”的思路下,通過“一村一檔”統計、“三發放”宣傳、“代辦制”辦理的三個創新,實現扶貧全鏈條無縫銜接,盲區、難題全部迎刃而解。

作為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易縣有貧困村16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8469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4571人,如此艱難的扶貧任務,易縣教育局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精細統計——

創新“一村一檔”確保“應統盡統”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教育扶貧就是把錢給老百姓這麼簡單。經歷過才知道,要想把錢真正送到扶貧對象手裡,過程很煩瑣。”易縣教育局局長許俊良告訴記者,“扶貧對象的檔案統計首先要考慮。”

“易縣有469個行政村,每個村的學生分屬不同學段,分散在全縣各中小學和幼兒園。脫貧驗收入村入戶,以學校為單位的統計難以適應精準扶貧的要求。”許俊良介紹說,為了解決貧困戶信息不完整的問題,易縣教育局打破學校界限,建立以村為單位、包村“明白人”為抓手的屬地學校(學生戶口所在地)負責的“一村一檔”統計方式,並以此為依據,推動教育扶貧。

“一村一檔”就是以村為單位建立從學前到大學所有建檔立卡學生的檔案,通過整理信息、精準比對、入戶摸底、彙總信息的步驟,將建檔立卡學生的就讀情況、家庭貧困情況、享受資助情況等建檔。

為了保證“一村一檔”的準確,易縣採取“國務院扶貧信息系統與本校學籍系統進行比對、班主任將本班全體學生信息輸入國務院扶貧信息系統查詢、向學生及學生家長進行建檔立卡學生確認、鄉鎮中心校入戶摸底”的“四保險”方法,摸清和核實建檔立卡適齡人口的詳細信息。

易縣教育局脫貧辦主任寧樹國介紹說,“一村一檔”的建立做到了“三個一”,即各種數據一目瞭然、各種信息一覽無餘、資助金額群眾一清二楚,真正解決了底碼不清、數據不準的問題。

在“一村一檔”的基礎上,易縣還建立了屬地管理機制,由學生戶口所在地學校承擔入戶宣傳、調查摸底、資助核查等扶貧任務。屬地學校每村明確一名熟悉本村情況的包村教師,做到“一村一個明白人”。“明白人”要當好調查員、宣傳員、聯絡員、核查員,還負責學生調查摸底、政策宣傳、與鄉鎮村溝通、政策落實核查等。

南城司中心小學教師王仲娥就是該校派在尚莊村的“明白人”,當上這個角色後,她除了要弄明白教育資助政策、建檔立卡學生的詳細家庭情況和受資助情況外,還要了解全村義務教育段適齡人口就讀情況。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她不止一次走進了尚莊村的1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瞭解情況,登記信息,還給重度殘疾的張元琅補課……

“一村一檔”和屬地管理機制的建立,解決了扶貧“九龍治水”的問題,做到了信息鏈條的全覆蓋,確保無縫銜接下一步的宣傳和辦理,增強了工作合力。

精準滴灌——

創新“三發放” 確保“應知盡知”

在易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的牆面上都貼著一張“教育扶貧政策宣傳日曆”,上面清晰地標明瞭各類資助政策,讓建檔立卡的群眾與教育資助政策“天天見”,解決了貧困戶對政策不知曉的問題。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扶貧對象能天天見到這些政策。否則發一張資助政策的宣傳紙,可能看過隨手就丟了。”許俊良解釋說。

此外,為了提高政策的知曉度,易縣教育局還向所有貧困戶發放了《教育幫扶手冊》,手冊詳細記錄學生享受資助情況,讓貧困戶對政策落實情況“看得見、摸得著”,解決了貧困戶對已享受政策不知曉的問題。

發放宣傳日曆和幫扶手冊的對象主要是建檔立卡學生,而非建檔立卡學生和城內義務教育段學生對教育資助政策知曉率還比較低,由於政策理解存在誤區,群眾不滿意現象明顯存在。

為此,易縣教育局按政策落實主體和享受政策類別,按縣域內分城內義務段、農村公辦小學、農村公辦初中,民辦小學、民辦初中,公辦普通高中、民辦普通高中、職教中心,縣域外分省內普通高中、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公辦大學,省內民辦中職學校、民辦大學和省外學校等11種情況編制《致家長的一封信》,以淺顯通俗的語言,詳細告訴學生及家長同學段應享受什麼政策,實現了家長應知盡知。

11種《致家長的一封信》上,統一留的都是易縣教育局審計股股長李春健、脫貧辦主任寧樹國兩個人的手機號碼,方便家長隨時電話諮詢。

“通信公司告訴我,去年我的手機通話時長進了全省前列。”李股長笑著說,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最熟悉政策的人向家長解釋政策,能夠保證政策的宣傳不走樣、確定精準。

2018年上半年全縣共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10萬份,開展各級宣講會3000多場。

精心服務——

創新“代辦制” 確保“應享盡享”

2016年開始,易縣大龍華中心小學的王曉燕老師多了一個活——鄉鎮中心校扶貧“代辦員”。自此之後,她就沒有了節假日,整日奔走在學校、學生家和扶貧辦之間。

大龍華村張某某就讀於石家莊一所高校,家庭困難,父親患有嚴重腎病。張某某出於對政策知曉和辦理手續的模糊,加之自卑心理,一直沒有向學校提交申請資助。2018年寒假,王老師多次上門,給她介紹政策、疏解思想,最終張某某知曉了政策、消除了思想壓力,順利提交了資助申請表,獲得了減免和補助。

像王曉燕一樣,易縣還有30名這樣的扶貧“代辦員”,“我們在入戶調查過程中發現,部分大學生沒有享受到‘三免一助’政策,對此我們主動摸清縣外就讀學生詳細情況,對未享受政策的縣外就讀學生施行資助政策‘代辦制’,由‘代辦員’負責代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扶貧辦等部門跑辦手續,並聯系學校,促使其享受相應的資助政策。”易縣教育局黨組成員石新民介紹說。

2017年,該縣272名縣外就讀學生在扶貧“代辦員”的幫助下,享受了相應的教育扶貧政策,縣外就讀學生資助政策的落實大大提升了貧困戶的滿意度。

除了“一村一檔”“三發放”和“代辦制”,易縣還通過打造安全平臺、改善辦學條件、深化課程改革、創建特色學校等措施提升農村學校辦學吸引力,大龍華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南城司小學打造鵝卵石文化、狼牙山小學傳承紅色教育、尉都小學推動戲曲進校園……農村學校辦出了特色和水平,有力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有效推進了控輟保學和資助政策更好落實。

7月,在國務院組織的國家脫貧退出驗收中,第三方評估組對易縣的漏評率、錯退率、綜合貧困發生率、群眾滿意度等給予高度肯定。河北省政府9月29日發出通知,正式批准易縣等25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中國教育報記者 禹躍昆 特約通訊員 賈榮耀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3日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