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县:教育扶贫,“精”字当头

瞄准统计、宣传、办理三个核心环节,河北易县突出精准理念、创新扶贫新模式——

教育扶贫,“精”字当头

“档案信息模糊,核心信息没有统计”“宣传人对资助政策不熟悉,家长也不清楚收到了什么钱”“外出上学的学生是盲区,如何资助是个难题”……

河北易县:教育扶贫,“精”字当头

安徽淮南: 教育精准扶贫 支教顶岗实习

这些问题可能是扶贫中经常遇到的,然而在河北易县,这些问题在“扶贫‘精’字当头”的思路下,通过“一村一档”统计、“三发放”宣传、“代办制”办理的三个创新,实现扶贫全链条无缝衔接,盲区、难题全部迎刃而解。

作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县有贫困村16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8469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571人,如此艰难的扶贫任务,易县教育局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精细统计——

创新“一村一档”确保“应统尽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扶贫就是把钱给老百姓这么简单。经历过才知道,要想把钱真正送到扶贫对象手里,过程很烦琐。”易县教育局局长许俊良告诉记者,“扶贫对象的档案统计首先要考虑。”

“易县有469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学生分属不同学段,分散在全县各中小学和幼儿园。脱贫验收入村入户,以学校为单位的统计难以适应精准扶贫的要求。”许俊良介绍说,为了解决贫困户信息不完整的问题,易县教育局打破学校界限,建立以村为单位、包村“明白人”为抓手的属地学校(学生户口所在地)负责的“一村一档”统计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推动教育扶贫。

“一村一档”就是以村为单位建立从学前到大学所有建档立卡学生的档案,通过整理信息、精准比对、入户摸底、汇总信息的步骤,将建档立卡学生的就读情况、家庭贫困情况、享受资助情况等建档。

为了保证“一村一档”的准确,易县采取“国务院扶贫信息系统与本校学籍系统进行比对、班主任将本班全体学生信息输入国务院扶贫信息系统查询、向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建档立卡学生确认、乡镇中心校入户摸底”的“四保险”方法,摸清和核实建档立卡适龄人口的详细信息。

易县教育局脱贫办主任宁树国介绍说,“一村一档”的建立做到了“三个一”,即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各种信息一览无余、资助金额群众一清二楚,真正解决了底码不清、数据不准的问题。

在“一村一档”的基础上,易县还建立了属地管理机制,由学生户口所在地学校承担入户宣传、调查摸底、资助核查等扶贫任务。属地学校每村明确一名熟悉本村情况的包村教师,做到“一村一个明白人”。“明白人”要当好调查员、宣传员、联络员、核查员,还负责学生调查摸底、政策宣传、与乡镇村沟通、政策落实核查等。

南城司中心小学教师王仲娥就是该校派在尚庄村的“明白人”,当上这个角色后,她除了要弄明白教育资助政策、建档立卡学生的详细家庭情况和受资助情况外,还要了解全村义务教育段适龄人口就读情况。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她不止一次走进了尚庄村的1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了解情况,登记信息,还给重度残疾的张元琅补课……

“一村一档”和属地管理机制的建立,解决了扶贫“九龙治水”的问题,做到了信息链条的全覆盖,确保无缝衔接下一步的宣传和办理,增强了工作合力。

精准滴灌——

创新“三发放” 确保“应知尽知”

在易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墙面上都贴着一张“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日历”,上面清晰地标明了各类资助政策,让建档立卡的群众与教育资助政策“天天见”,解决了贫困户对政策不知晓的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扶贫对象能天天见到这些政策。否则发一张资助政策的宣传纸,可能看过随手就丢了。”许俊良解释说。

此外,为了提高政策的知晓度,易县教育局还向所有贫困户发放了《教育帮扶手册》,手册详细记录学生享受资助情况,让贫困户对政策落实情况“看得见、摸得着”,解决了贫困户对已享受政策不知晓的问题。

发放宣传日历和帮扶手册的对象主要是建档立卡学生,而非建档立卡学生和城内义务教育段学生对教育资助政策知晓率还比较低,由于政策理解存在误区,群众不满意现象明显存在。

为此,易县教育局按政策落实主体和享受政策类别,按县域内分城内义务段、农村公办小学、农村公办初中,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公办普通高中、民办普通高中、职教中心,县域外分省内普通高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公办大学,省内民办中职学校、民办大学和省外学校等11种情况编制《致家长的一封信》,以浅显通俗的语言,详细告诉学生及家长同学段应享受什么政策,实现了家长应知尽知。

11种《致家长的一封信》上,统一留的都是易县教育局审计股股长李春健、脱贫办主任宁树国两个人的手机号码,方便家长随时电话咨询。

“通信公司告诉我,去年我的手机通话时长进了全省前列。”李股长笑着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最熟悉政策的人向家长解释政策,能够保证政策的宣传不走样、确定精准。

2018年上半年全县共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10万份,开展各级宣讲会3000多场。

精心服务——

创新“代办制” 确保“应享尽享”

2016年开始,易县大龙华中心小学的王晓燕老师多了一个活——乡镇中心校扶贫“代办员”。自此之后,她就没有了节假日,整日奔走在学校、学生家和扶贫办之间。

大龙华村张某某就读于石家庄一所高校,家庭困难,父亲患有严重肾病。张某某出于对政策知晓和办理手续的模糊,加之自卑心理,一直没有向学校提交申请资助。2018年寒假,王老师多次上门,给她介绍政策、疏解思想,最终张某某知晓了政策、消除了思想压力,顺利提交了资助申请表,获得了减免和补助。

像王晓燕一样,易县还有30名这样的扶贫“代办员”,“我们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没有享受到‘三免一助’政策,对此我们主动摸清县外就读学生详细情况,对未享受政策的县外就读学生施行资助政策‘代办制’,由‘代办员’负责代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扶贫办等部门跑办手续,并联系学校,促使其享受相应的资助政策。”易县教育局党组成员石新民介绍说。

2017年,该县272名县外就读学生在扶贫“代办员”的帮助下,享受了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县外就读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大大提升了贫困户的满意度。

除了“一村一档”“三发放”和“代办制”,易县还通过打造安全平台、改善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学校等措施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吸引力,大龙华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南城司小学打造鹅卵石文化、狼牙山小学传承红色教育、尉都小学推动戏曲进校园……农村学校办出了特色和水平,有力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推进了控辍保学和资助政策更好落实。

7月,在国务院组织的国家脱贫退出验收中,第三方评估组对易县的漏评率、错退率、综合贫困发生率、群众满意度等给予高度肯定。河北省政府9月29日发出通知,正式批准易县等25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中国教育报记者 禹跃昆 特约通讯员 贾荣耀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23日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