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戰國時各國的特種部隊,選拔標準真是太變態了

揭秘戰國時各國的特種部隊,選拔標準真是太變態了

司馬錯

1、秦國之鐵鷹銳士:

創立者:司馬錯

規模:全軍一千六百人

兵種:全能

戰績:大敗魏軍,收復河西之地

司馬錯做上將軍後,在保留鐵鷹劍士簡拔制的同時,創立了鐵鷹銳士制。鐵鷹銳士劍術超凡,且要馬戰步戰一樣精通。秦國變法後的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大放異彩,被山東六國稱為為“銳士”。秦國鐵鷹銳士是全能型的兵種。

簡拔標準:下馬步戰以超越魏武卒為準,上馬騎戰以超越趙齊騎士與與匈奴胡騎為準。

首先是體魄關: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餘斤,連續疾行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者方能通關。

其次是武較關:步戰較武要在秦國新軍的步軍中名列一流,騎戰較武要在秦軍新軍的騎兵中名列一流;個人簡拔過關後,還要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過各種兵器的較武關。

如此一一下來,凡能成為鐵鷹銳士者,便幾乎個個都是無敵勇士!秦國新軍二十萬,鐵鷹銳士卻堪堪只有一千六百人。而其中一半都在白起千人隊,無怪乎白起能百戰百勝,這簡直是神助攻啊。

揭秘戰國時各國的特種部隊,選拔標準真是太變態了

吳起

2、魏國之魏武卒:

創立者:吳起

規模:整軍5萬人左右

兵種:步兵

戰績:破50萬秦軍

簡拔標準: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士兵手執一支長戈、身上揹著五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12石)、同時攜帶三天軍糧,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急行軍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並享受優厚待遇。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不分勝負”的輝煌戰績。

三十里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吳子·勵士》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五萬人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揭秘戰國時各國的特種部隊,選拔標準真是太變態了

趙武靈王

3、趙國之胡刀騎士:

創立者:趙武靈王

兵種:騎兵

戰績:擊退匈奴200裡,連卻秦國

趙武靈王在趙國練騎兵,叫趙國人都學騎射。除了一部分趙國人外,趙武靈王也招收東胡、婁煩等部族的騎手充當胡刀騎士。胡刀騎士們要學胡人騎馬,改穿胡人便於騎馬的衣服。

隨後在戰國末年,趙國能與秦國爭霸抗衡,並且多次打退秦國,胡刀騎士發揮了很大且至可以說關重要的作用

揭秘戰國時各國的特種部隊,選拔標準真是太變態了

孫臏

4、齊國之技擊騎士:

創立者:孫臏

兵種:騎兵

戰績:圍魏救趙

簡拔標準:齊國最重訓練其中以技擊騎士為最,分能力敵合則佈陣,技擊騎士個個弓馬嫻熟,能征善戰。就論各人武藝而言,齊國技擊騎士的最高。同時他們還要求熟通各個陣法,並能在戰場上靈活變化。

荀子說:“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錙金。”

“技擊”即武藝,齊國的士卒個人技藝很高。

但齊國的技擊之士,不如魏的“武卒”能負,這是一大弊端。

揭秘戰國時各國的特種部隊,選拔標準真是太變態了

材士

5、韓國之材士:

兵種:射手

簡拔標準:戰國時代的韓國善於製作強弓勁弩。其中的強弓力高達12石,曰“臂張弩”。這都相當於小型炮弩了。所以材士首先要臂力過人,非力士不可勝任。其次是要射擊精準,能在百米外準確命中目標。

雖然材士名聲不顯,但試想在那時的韓國,地處中原,國土狹小,四周又是強敵。韓國能不滅國,維持數百年,除了合縱連橫的作用外,材士的戰鬥力也是一大主要因素。只是其創立者沒有記載下來,是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