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重游沧州老城那些逐渐消失的老街旧巷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重游沧州老城那些逐渐消失的老街旧巷

沧州老城街道示意图

站在沧州老城区的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马路、熙攘的人群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时光如梭,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沧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城区的影子正在渐渐退去。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重游那渐渐消失的老街旧巷,寻味那一座座高楼大厦下面掩藏的沧州老城文化。

沧州城的墙和门

老沧州城什么样子呢?在上世纪中叶,沧州还保留有明朝修建的城墙,纵横交错的老街旧巷,古老的漕运码头……据《沧县志》记载:沧州城池落成于明天顺5年(公元1462年),城墙周长8里,高2丈5尺,阔3丈6尺,顶宽1丈5尺。沧州城区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面积,因沧州城墙形似古装官帽,又叫“幞头城”,百姓俗称“纱帽城”。历史上虽大修过几次,但城池的范围和规模基本上保存到了建国后。

老沧州城共有5个城门:北门、南门、小南门、东门、西门。日本人进沧州后,在鼓楼东边的城墙上又扒开了一个豁口,称其为新东门,原来的东门称为老东门。北门称拱极门,位于现在的南北大街和维明路交叉口南端,维明路南半侧就是原护城河,路南沿街的二层小楼大部分是建在原城墙墙基上的;南门称阜民门,位于现南北大街和解放路交叉路口,解放路靠南侧就是原护城河;新东门称旭华门,在现新华路和建设大街的交叉口西侧,建设大街西半侧即是原护城河;老东门称镇海门,在现建设大街和东风路的交叉口西侧;西门称望灜门,在现新华路和水月寺大街交叉路口的东侧,现水月寺大街就在原护城河的西岸;小南门称迎薰门,在鸡市街和钱铺街交叉路口北侧,即原第一百货商场旧楼的西南角。

小南门是老沧州的王府井

过去,沧州有“挤小南门”的说法,人们出城或进城,通过小南门时是最拥挤的。可见,小南门的门里门外,过去就很繁华。每天天未破晓,小南门里外就挤满了人,焦急地等待着开城门。城门一开,担担的、推车的、徒步的人就络绎不绝。这一带的晓市街、钱铺街、鸡市街、顺城街上商铺林立,最为繁华,那景象就如同北京的王府井。

出了小南门,就是钱铺街。钱铺街为南北走向,南起晓市街,北止顺城路。长180米,宽6米。清初,此地有一钱铺(银元、铜元兑换并可借贷的银号),借此取名钱铺街。

出小南门往西是鸡市街,向西一直通到当铺胡同。明末时期,此地是百姓买卖鸡的地方,故取名鸡市街。这条街上有一个大字号“裕盛恒”布铺,其中“裕盛恒”三个字是清末翰林、当时著名书法家天津人华世奎所题写,老板姓张。在鸡市街与书铺街的交叉口有一座关帝庙,一般的关帝庙都是坐北朝南,而唯独这里的关帝庙坐南朝北,被人们称作“倒坐”关帝庙。

鸡市街西头往北走便来到了书铺街,这条街沿着西城墙,直接通到了西门外(今新华中路)。清朝此地建有“普文书局”,该街以此而得名。书铺街西侧的几条胡同是居民区。

钱铺街南头西侧为锅市街,东侧为晓市街。锅市街东西走向,东起钱铺街,西止顺河东街。长270米,宽4米。明朝末年,此地因靠南运河码头,开有几处锅店,众称锅市,后以此取名锅市街。锅市街往北是缸市街,南北走向,南起锅市街,北止新华中路。长550米,宽4米,清初此地建有“天河公”“中兴”两个缸碗店,故取名缸市街。

晓市街走向南北转东西,南起牛市街(今解放中路),西止钱铺街。长150长,宽6米。此地是沧州老城早市中心,百姓惯于起早出摊买卖,借此取名晓市街。晓市街往南,过了南栅栏口,就是“大集”,别处赶集是五天一集,唯独沧州,天天都是集,所以有句话叫“没不了的沧州集”。

沧州街头有五怪

进了小南门,右手边一条东西向的街道被称作顺城街,顺城商厦就建在这段顺城墙的墙基上。“沧州五怪”中的“两怪”都在这顺城街上。第一怪是“有阴无树”。在高大墙体的遮挡下,顺城街常年见不到阳光,街道南侧的空地上寸草不生,然而,虽然无树,墙体的投影形成浓荫,盛夏人们在此乘凉,同时集聚了不少商家店铺,人来人往,有买有卖,逐渐成了城区最繁华的一条街。

在这顺城街上还有一怪,“有树无阴”。街道南侧的顺城墙又高又陡,在城墙的墙身上长了一棵荆条树,由于墙体的狭窄,导致没有树投放影子的地方,故形成了“有树无阴”的景观。

一怪“有庙无神”。有庙皆有神,而沧州的文庙则不然。沿着晓市街往北走到头,就是文庙,庙内有三层大殿,飞檐绿釉,气势宏伟庄严,可大店内找不到一尊神像,只有圣贤孔子及先儒们的牌位。过去,一年一度的祭礼活动在文庙举行,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以推行孔孟之道、宣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文庙便成了无神的庙,被后人传为佳话。可见,沧州人不但尚武,同样尚德。

连接文庙与晓市街,有一座拱形石桥,本来桥是架在水上的,可这座石桥下据说从修建的时候就没有流水,是一座旱桥,这难免让人感觉奇怪。因此,“有桥无流水”便成了又一怪。

沿西门大街(今新华西路)走到西头,便来到了西门。在门洞的墙壁上有一个空洞穴,里面摆放着一座关公的神像。塑像巍然肃立,手持大刀,器宇轩昂,二目放光,一身正气。每逢春节过后,人们把关老爷的神像请出来,抬着在街上巡游。前面有旗锣伞扇仪仗队开道,后面紧随身披袈裟、口念经文的佛道经僧,还有笙管笛箫,形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游毕,再把神像安放在原处,形成了“有神无庙”的怪景观。

沧州老街巷名字的由来

在老城内,从西门往东贯穿着一条大街,叫西门大街(今新华路)。从南门到北门贯穿着一条大街,以西门大街分为两条街,北面叫北门里大街,南面叫南门里大街(今清池大道)。老东门里有一条大街叫文昌街,西头和南门里大街相通。小南门里往东有一条大街叫顺城街,顺城街北侧有一条马道街往北和富馆胡同相连通到西门大街,还有一条马场街往北到石牌坊附近直接和西门大街相通。顺城街东头南侧有一条街叫葡萄湾,和南门里大街相接。城里主要就这几条大街,其余的都是胡同相连。城外,菜市口渡往东是江岔子、牛市街、义和街(今解放路)。

江岔子

解放桥过去叫“军桥”。桥西侧为菜市口村,桥东为牛市街。因为菜市口居民连年贫困,附近的居民就认为是牛市上的牛把菜市口的菜都吃光了,才导致了自己贫困。于是,他们就在解放桥东连接牛市街和菜市口的一段路上插上了六个农耕用的岔子,用这种方法来阻挡牛市街上的牛,因此,这段路取名为“江岔子”。

仁义坑

西起李家花园,东至南北大街,有一段全长50米的土路,这段路被人们称为仁义坑。过去,沧州城内有大大小小数不尽的水坑,经常有人家的孩子在水坑里玩耍被淹死的事情发生,据传,此地原有一坑,没有淹死过人,当地众称仁义坑。于是,后来填坑有了街道,人们把这条街道称为仁义坑。

冰窖胡同

冰窖胡同位于西门外。起初这里只有两三户人家,以贩卖冰块为生。他们在西门南侧用柴火、麦秸泥了几个大冰窖缸,冬天,雇人将运河的冰块凿下来,存放到冰窖缸里,待到夏天最热的时候,自然有人来买冰。这个居民胡同因此得名冰窖胡同。

仙人胡同

仙人胡同在今沧州饭店的南侧,实验小学北侧。西起现在的清池南大道,东止沧州饭店东侧,为全长50米的土路面死胡同。据传,明末清初,此地住一神巫,自称白仙,众人奉之为神仙,故得名仙人胡同。

卜家胡同

出了南大门,往南走几十米路西,就是卜家胡同。相传这里曾经住着卜家糖坊。运河沧州段自古以来水面高于地平面,为地上河。在运河沿岸有两个胳膊肘似的河湾,一个叫做“红孩口”,一个叫“草坝”,紧挨着南大坑(现称南湖)。过去人们登上堤顶,就可以俯瞰整个沧州城。因其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老百姓有谚语“绝了红孩口,水从房上走”,“开了草坝,水淹天下”。聊起这两句谚语,便有了卜家胡同的故事。相传,在解放前,从军桥(现解放桥)南行百米处,运河东岸的草坝,有一段急转弯,河堤东面又是低于河床数米的南大坑,遇到洪水泛滥时期,这里经常决口,为患甚重。为解决水患问题,当时的糊涂州官按照巫师的说法,找来一户人丁兴旺的冯姓人家搬到南大坑的东沿居住,取“缝合”的谐音,结果不起作用,水患更烈。另一巫师对州官说,你光缝上了,可是缝合后针脚处尚有空隙,怎么能阻挡得住水患,应在此地找一姓卜的人家,取“填补”的谐音。州官一听有理,便又动员一卜姓人家搬到草坝对面的南坛子胡同居住,并在这里开了糖坊。这样连缝带补,还真起了作用,从此运河便再也没有开过口子。

魏家胡同

沧州以大户人家命名的胡同不少,最有名的当数魏家胡同。解放桥往东不远,路北曾有一魏家胡同。魏家胡同因清朝一魏姓大户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1947年沧州解放时,当时的沧镇镇委就在魏家胡同里。说起魏家胡同,不得不提“散财童子”魏三哥故事。大约在200年前清朝时候,这家魏姓人家,祖上做过几任大官,家存万贯并拥有良田千顷。他家有一阔少魏三哥,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魏三哥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但对穷苦人却能慷慨施舍,仗义疏财。人送外号“散财童子”。据传,乾隆下江南路经沧州时,在江岔子停舟拢岸歇驾,沧州文武官员得知前来叩拜迎驾。魏三哥也大摇大摆地来看热闹,乾隆便问此人是谁,为何见驾不参不跪。州官告道:“他乃当地大户人家之子魏三哥,人称‘散财童子’,他把万贯家财尽情挥霍,大都扶危济贫,帮助了穷人。”乾隆听罢对魏三颇为赏识,便不怪罪他了。魏三哥在京城还有一位姑父,是吏部尚书。他十二岁时曾到姑姑家闲住。姑姑知道他大手大脚,能花会花,便问上街游玩需要多少钱?魏三张口便要500两纹银。姑姑家有钱便一口答应,心里却想这么多钱看你怎么个花法。谁知他到前门大街首饰楼用500两银子打制了500只银蝴蝶,然后登上前门城楼一个一个随手往下抛,城楼下老百姓纷纷争抢,不到半个时辰,500只银蝴蝶全部抛光了。回到府中,姑姑问他花多少钱买了些什么稀罕物品,他如实回答,姑姑听了竖着大拇指说道:“你真是名不虚传的散财童子”。魏三哥不读诗书,不通文墨,却擅长打猎。每年春前秋后总爱四处打野兔子,凡是跟着他去玩的,都管酒饭。一年初冬的一天,他饭后到运河边上闲逛,问随人:“为何没人在运河里游泳了?”随人答道:“天气太冷,谁还敢游!”魏三哥说:“我有办法叫人来游,还要让他们扎猛子。”于是,他叫人回家取来十多块元宝,他顺手扔到河中并大喊:“谁捞到元宝归谁。”果然周围看热闹的人中有几个扑通扑通跳下水去,引得魏三哥哈哈大笑。

葡萄湾

葡萄湾位于市场街道办事处建新大厦西南约70米处。南起解放中路,北止顺城路。全长200米,宽5米。据《沧县志》载:“沧州城一曰狮子城,再曰幞头城。”老城形似古装官帽,城墙抹角处叫幞头湾,后写成葡萄湾。

李家花园

李家花园走向呈“丁”字形,东起南大街,西止马场街,中断往南止仁义坑。全长280米,宽4米,柏油路面。相传,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刘表庄的李姓在此地开园植花,故名为李家花园。

在“老沧州”的心里,老城里那些古老的街巷,总是有那么多的“味道”。这“味道”关乎历史的沧桑、关乎心灵的回归,承载着老沧州人的记忆和情怀。老街让古韵穿梭千年,给人沉淀的力量与宁静的守望,老街的逐渐消亡,也让追忆变得更美,更绵长……

(摘自沧州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