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火箭「心臟」打交道三十餘年 他見證中國人的飛天夢變爲現實

與火箭“心臟”打交道三十餘年 他見證中國人的飛天夢變為現實

郭國長的辦公室裡至今還放著過去經常看的資料和書籍。雖然現在有了網絡方便了,但他還是會經常翻看。

“嫦娥奔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飛天夢。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幾代航天人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從東方紅衛星到載人航天,從嫦娥探月到北斗問天,中國航天的步伐愈加鏗鏘有力,這背後有一群默默奉獻的航天人。郭國長,原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質量技術部部長,退休後返聘為集團駐六院質量代表室代表,在30多年與火箭“心臟”打交道的日子裡,他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一步步的發展,見證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變為現實。

沒有計算器機床全部手工控制 仍保證交付零件百分之百合格

1982年,25歲的郭國長從國防科技大學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畢業後,來到了西安航天發動機廠,從事火箭發動機制造工藝工作,一干就是36年。如今他已獲得了航天科技集團特殊貢獻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成功發射了200多顆衛星、11艘飛船和1個空間實驗室。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太空行走……如今,中國開始邁向空間站時代,中國人的腳步邁向更遠的星際。”細數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取得的成就,郭國長顯得很是興奮,作為一位一直與火箭“心臟”打交道的“老人”,他把自己這一輩子都奉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剛剛進廠那會兒的艱苦條件,郭國長記憶猶新。沒有計算機,甚至沒有計算器,算一個簡單的對數,工人要拿著計算卡尺在零件上對角拉著來計算。加工零件用的是手動機床。航天發動機零件精度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工藝複雜的零件只有技術相當好的高級工人才能完成。

有一次需要加工一個發動機的渦輪泵大軸,這個大軸要帶動渦輪軸上的泵輪高速旋轉,尺寸、光潔度要求非常高,有很多複雜的零件,如果一個錯了尺寸,整個軸就得報廢。“這個軸上的零件精度要求在0.01毫米,比人的頭髮絲還要細,當時的手工機床能夠達到的最大精度是0.05毫米。”郭國長說,工人們為了讓零件達標,全身心地待在工廠裡實驗、鑽研,直到想出解決辦法。

“工人們做了上百種嘗試,最終發現在機床與刀架之間可以加一塊百分表,就能保證進格的精度。”郭國長說,那個時候加工一批零件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大家就是這樣一點點堅持、克服,最終制造出來的發動機,飛行成功率是百分之百。“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大家越幹越有勁頭。大家都說我們是‘雞窩裡飛出了金鳳凰’”。

編寫發動機加工工藝 晚上八點前從未回過家

編寫發動機製造工藝,就是要將圖紙上的內容“翻譯”成工人們能夠看得懂、生產上能安排得通的實際操作步驟。零件如何加工,需要什麼樣的材料,使用哪些設備,需要哪些步驟,都需要翻譯成工藝流程。郭國長說,要當好這個“翻譯官”不容易。發動機製造工藝複雜,其中零件的種類、工藝步驟涉及數十種,甚至上百種,所有零件製造都需要“翻譯”成加工工藝,而且每更換一個零件就要編寫新的加工工藝。

“編寫加工工藝要對所有零件的加工過程完全熟悉,車、銑、刨、磨、鍛造、熱處理、探傷等等,所有的工藝以及所有材料的性質都要熟記於心。”那時,郭國長成了六院圖書館的常客,每天除了在車間裡看工人加工外,還要不停查資料、看標準。“好多知識都要提前學習。”郭國長那個時候晚上八點之前沒回過家。

一邊是知識儲備不能停,另一邊廠裡的條件也逐漸改善。上世紀80年代末廠裡引進了一臺半自動數控機床,工人們要學習數控編程,將加工尺寸與代碼一一對應,反覆試驗後才能加工。“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憑藉集體的智慧,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郭國長說,原來加工一個零件需要一星期的時間,之後能夠縮短到半天時間了,尺寸無誤差,合格率越來越高,大家都嚐到了現代化設備給加工製造帶來的甜頭。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航天事業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新的任務對航天發動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團在車間開始佈局建立數控生產線,生產條件又上了一個臺階。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太空中也有了中國人的足跡。“航天發射風險高,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保證每一次發射的成功。”郭國長說。

關鍵攻關時期 在廠裡一待就是一星期

2015年9月,我國新型液體運載火箭長征六號首飛成功,這是航天六院研製的120噸和18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的太空首秀,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高壓補燃技術的國家。

“火箭成功發射的那天,車間的工人都落淚了,從常規發動機到液氧煤油發動機,這一步一走就是二十多年。”郭國長說,120噸及液氧煤油發動機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壓補燃循環系統,可謂是世界航天動力的“珠峰”,成功攀登“珠峰”的背後,是航天人艱苦卓絕的付出。

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攻關之初就佈滿了荊棘。從最初開展工作時薄弱的技術研究基礎,到自行摸索消化,再到遭遇研製瓶頸,甚至一度無法繼續進行……作為攻關組組長,郭國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在一次次的挑戰和淬鍊中,研製團隊闖關奪隘、不斷向前,表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

“在攻關的重要階段,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按要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多少個夜晚,郭國長都是在辦公室裡度過的,半夜兩三點到車間去處理問題是常事。關鍵攻關時期,在廠裡一待就是一個星期。失敗了就全部歸零、從頭再來,最終液氧煤油發動機突破了高壓補燃等80餘項關鍵技術,30多項關鍵工藝。

一個國家探索太空的能力,取決於航天發動機的推力,中國航天人勇敢地肩負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聖使命。如今,航天六院正在向更大動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進軍,郭國長他們在崗位上默默付出、勇敢堅守,將“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寫在了浩瀚無垠的太空中。

(西安晚報記者 關穎)

與火箭“心臟”打交道三十餘年 他見證中國人的飛天夢變為現實

2016年11月3日20:40,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與火箭“心臟”打交道三十餘年 他見證中國人的飛天夢變為現實

北京市民排隊體驗天宮二號模擬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