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全省產業大招商突破年行動推進會暨2018年全省第二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總結會在貴陽召開

以產業招商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強力推動脫貧攻堅和高質量發展

孫志剛 諶貽琴講話

本報訊 (記者 許邵庭)10月24日,全省產業大招商突破年行動推進會暨2018年全省第二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總結會在貴陽召開。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代表團重要講話精神,以產業招商帶動經濟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講話,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再勇主持會議。

孫志剛對我省2018產業大招商突破年行動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把脫貧攻堅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脫貧攻堅與高質量發展是一致的、相互促進的,我們要始終保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

孫志剛指出,貴州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調優經濟結構、轉換髮展動能。優化結構、轉換動能,必須藉助外力,大力引進外部資金、技術、人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要深入研究自身產業特點、外部市場結構,實施精準招商,提高命中率、成功率。要算好農村產業革命“秋收賬”,大力提高規模化種養水平,為精深加工提供大量優質原材料,促進食品工業、植物萃取、鄉村旅遊等相關二三產業發展。要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具體、深入地研究對口幫扶省市的產業、企業、市場特點,千方百計促進產業合作。要堅持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方向,大力引進高科技企業,同時聚焦脫貧攻堅,注重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貧困群眾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要落實“四個強化”“四個融合”,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要抓好當前工作,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保持全省持續健康發展態勢。

孫志剛強調,各級幹部要進一步轉變作風,深入研究招商具體問題,主動出擊,推動招商引資取得更大突破。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嚴厲整治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始終保持“親”“清”的政商關係,支持民營企業守法經營,為貴州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諶貽琴指出,這次項目觀摩是對全省上下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代表團重要講話精神、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再檢閱再督促,是對全省產業大招商工作的再部署再推動,是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再鼓勁再加油。觀摩啟示我們,發展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根本方向,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地推進“雙千工程”,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推動產業大招商,必須著力提升抓招商促項目的能力作風。各級各部門要把產業大招商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在“招什麼”上要更加精準,在“怎麼招”上要更加創新,在“抓落地”上要更加高效,確保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進一步提高抓好經濟工作的政治站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中央“六個穩”的要求,全力以赴抓好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項目投資、要素保障、民生保障、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決戰四季度、決勝全年度,全面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為明年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會上,9個市(州)和貴安新區主要負責同志作了交流發言。省有關單位、中央在黔有關單位、“1+8”重點開放平臺、省級開發區、各縣(市、區、特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實施《貴安新區直管區鼓勵促進師生落戶花溪大學城政策措施(試行)》以來

花溪大學城兌現獎勵資金4000餘萬元惠及798人

本報訊 (記者 高豔飛)近日,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管委會公佈了花溪大學城師生落戶政策第八、第九批次申請兌現審核通過名單,此次公佈的名單包含130名申請落戶花溪大學城的高校教師和大學畢業生,涉及獎勵資金6521126元。至此,花溪大學城已為師生兌現獎勵資金40477737元,惠及798人。

“自2017年1月1日出臺實施《貴安新區直管區鼓勵促進師生落戶花溪大學城政策措施(試行)》後,花溪大學城以月為週期,積極對高校教師和大學畢業生開放申報窗口。截至目前,花溪大學城師生落戶優惠政策已兌現了7個批次,第八、第九批次申請兌現審核通過名單正在公示。”花溪大學城管委會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張權介紹。

據瞭解,《貴安新區直管區鼓勵促進師生落戶花溪大學城政策措施(試行)》的出臺實施,旨在鼓勵廣大師生落戶貴安新區創業就業,真正使城市美起來、讓老師住下來、讓學生留下來,推動人才資源快速向貴安新區聚集。

該政策適用於:貴安新區直管區範圍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職業院校的在冊在編教師以及引進的專家、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等;戶籍遷入花溪大學城(黨武鎮行政區劃),不含集體戶口,在貴安新區直管區創業就業,且畢業時間為2011年1月1日之後的大學畢業生。

「“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巧手舞翩躚 綵線續傳承

近日,由貴州省婦女聯合會、貴州省婦女手工協會主辦的“圓夢錦繡·巧手脫貧”貴州省第四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創新產品大賽技能賽舉行。經過角逐,來自貴安新區黨武鎮的唐貴玉榮獲三等獎,馬場鎮的塗應葉和湖潮鄉的王取英榮獲優秀獎。

10月22日,本報記者來到脫穎而出的3名繡娘身邊,探訪她們的精巧手藝和刺繡生活,分享給廣大讀者。

唐貴玉:

“從小那種喜愛就在心裡紮了根”

苗族婦女唐貴玉是貴安新區黨武鎮路寨村的繡花能手。最近她非常忙碌,一邊要工作,一邊還要拿著自己的作品到省裡去參賽,同時還要給外來的商家供貨。

在此前的幾年裡,唐貴玉完全想不到平時刺繡繪製的衣服還可以拿出去售賣。

“從小,我就喜歡刺繡,看著那些豔麗的絲線在針尖變化成生動的花鳥,那種喜愛就在心裡紮了根。”唐貴玉說。

唐貴玉擅長繡品圖案的構圖繪畫及裝飾品刺繡,手法新穎,所繡作品針法細密、繡面光平,件件都算得上是藝術品。

今年8月份,當聽說貴安新區要舉辦手工技能大賽的消息後,她提著裝滿自己刺繡作品的大包,來到新區婦工委,找到工作人員說:“我一輩子就喜歡刺繡,非常想參加這次比賽。”

這次比賽,也圓了唐貴玉的夢。在比賽中,她榮獲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在之後的“圓夢錦繡·巧手脫貧”貴州省第四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創新產品大賽技能賽中,她獲得了三等獎的好成績。“刺繡比賽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這裡,平時不認識、不經常見面的人都可以交流心得、共同進步。”在唐貴玉看來,比賽更重要的意義是繡娘們可以切磋技藝。

“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刺繡比賽,去參加一次就積累了一次刺繡經驗,在比賽中有老師指導我們,這讓我的進步非常大。刺繡對我來說是一項興趣愛好,真沒想到,繡衣服可以賺錢。”唐貴玉說,“不僅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又能增加收入,還能把民族文化展現在更多人的面前,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唐貴玉的家庭不算寬裕,上有老人要照顧,下有兩個女兒還在讀書,家庭開銷比較大。“白天我就在花溪大學城一家超市裡工作,晚上回家就繡衣服,在兼顧家裡人的同時,還可以多掙一份錢。”唐貴玉用勤勞和巧手繡出了自己的充實生活。

她憑藉著精湛手藝和勤勞不息,針起線落間創造了自己家的美好生活,既發揚傳承了民族手工藝,又帶來了經濟收入,詮釋著傳統民族手工藝傳承與農民創收的雙贏局面。

“刺繡這門手藝不能失傳,通過參加這次比賽,我得到了很大啟發,今後我想把刺繡手藝作為一項事業來發展。”唐貴玉坦言,參加比賽讓她開闊了眼界,對刺繡又有了新的理解。

塗應葉:

“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經濟”

走進貴安新區馬場鎮平寨村,一幢木製二層小樓特別引人注目,這裡被稱為平寨繡娘樓。每天早上,20多位布依族繡娘都會來到這裡上班,塗應葉就是這群繡孃的師傅。

年過50歲的塗應葉原是貴安新區高峰鎮人,從小跟著家裡人學習刺繡。

“自從嫁到平寨村後,我就與村裡的婦女一起研究布依刺繡,有了小孩之後,為補貼家用,經常在農閒之餘為村民製作背扇、圍腰、鞋帽等繡品。”塗應葉一邊述說,一邊熟練地穿起一根紅色細線,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只見針線在塗應葉手指間來回飛舞、跳躍,不一會兒,一朵嬌豔欲滴的鮮花就躍然呈現在粉紅色的布上。

“最開始,我把做好的繡品掛在家門口,有人看得中我就賣給他們。”塗應葉說。

由於繡品花樣新穎、質量很好,名氣也越來越大,從2014年起她家就成了布依特色手工刺繡的展示地和售賣點。

隨著收到的訂單越來越多,加之身邊的鄰居、朋友不停鼓勵她創業,於是,塗應葉放下手中的農活,專心在家刺繡,並把在外務工的兒子、女兒召集回來,和家人一起經營貴安平寨竹葉布依服飾有限責任公司。

成立公司後,塗應葉還收了幾十個女徒弟傳授刺繡手藝,把刺繡當成了一項事業來做。

“傳統布依服飾,款式單一、花紋較少。”塗應葉逐漸認識到,這種繡品的市場前景並不算好。

為了適應市場,她創新布依服飾款式,根據顧客需要,運用電腦設計多種花紋。創新之後,塗應葉公司的繡品銷量一路攀升。

為了進一步擴大銷路,她還在馬場鎮開展社會實踐的清華大學學子的幫助下,開起了網店,主營布依服飾、鞋、包等。

在繡娘樓一樓,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布依服飾、苗族蠟染、馬尾繡裝飾品、刺有漂亮花朵的手提揹包、鞋墊等整齊地擺放在貨架上。繡品上的花朵圖案,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爭相怒放,驚豔極了。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發現好看的東西,塗應葉就會繡下來。常見的鮮花、蝴蝶、竹葉等都成了她的針線對象,以不同形態出現在腰帶上、衣服袖口上、揹帶上,最後變成一件件民族手工藝品。

繡了40多年布依刺繡的塗應葉告訴記者,其實她是仡佬族人,在她心裡一直有個願望。

“等忙完今年的訂單,明年我好好研究學習下仡佬族的盤繡,把這種繡工學好,把仡佬族的民族文化也傳承下去。不然,失傳的話就太可惜了。”塗應葉說。

王取英:

情迷苗族挑花 堅持手工繡法

苗族挑花是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挑花有一整套的製作手法,但由於工藝複雜、學習週期很長,很多人或望而生畏,或半途而廢。如今,仍然堅持手工挑花刺繡的手藝人為數不多,把挑花當作藝術並堅持到今天的更是少之又少,貴安新區湖潮鄉的王取英就是其中一個。

王取英的姨媽王啟萍是“貴陽市民族文化傳承人”,有著精湛的挑花刺繡技藝。“小時候,我是因為感興趣才學刺繡,長大後,姨媽就係統地教我挑花的手藝。”王取英說,姨媽對她的影響似乎從小就有了。

“我們女娃娃一干完農活,就爭先恐後地找碎布刺繡,算是一種興趣。後來,在姨媽的影響下,我也開始了自己的挑花之路,幾十年下來也算繡出一點感覺了。現在的娃娃可比我們聰明多了,就是課業有點多,不然好好學一陣,肯定比我們繡得好。”王取英說。

“要學挑花,得先從數紗開始,苗族挑花可不好學,它難就難在‘正挑反用’,也就是說從正面繡,而想要的圖案卻在反面。”王取英指著桌子上的3件獲獎繡品對記者說。

據王取英介紹,挑花刺繡是以布的經緯紗交叉呈“十”字形為“座標”,對角插針成“×”形,通稱“十字花”,或作“一”字形,稱為平挑花,是挑花的基本單位。挑花又分明挑和暗挑兩種,明挑是正面挑、反面看,暗挑是反面挑、正面看,這些傳統刺繡的複雜技法與色彩才是民族文化的體現,也是需要被傳承下去的。

“一件大衣要繡一年半,一個揹帶要繡一個多月,一個普通的裝飾品也要繡幾天。”王取英說,其實機器也可以繡,但機器繡的遠不如手工繡品那樣細膩靈動,她仍然堅持傳統手工繡法。

說話間,王取英向記者展示著她繡的女士提包、苗族服飾等。這些繡品圖案複雜、繡工精細、色彩協調,無一不是精品。

挑花是純手工的活,它不僅需要興趣、天賦,更需要長久的艱苦練習。“一般人至少要學習一到兩年才能見成效,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一聽不僅要吃苦還賺不到錢,哪個願意學呀,早都跑光了。”王取英無奈地感嘆道。

“姨媽今年68歲,為了不讓苗族挑花這個民族文化失傳,她繡了一輩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後輩,我深受感動。”王取英說。

(文/本報記者 王溶蘭 圖/本報記者 馬浩)

「“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快來看!貴安高鐵站建成這樣啦

“我們期盼著項目早日正式投入使用,以後回老家就方便多了,還能節約不少時間。”日前,在項目現場,中鐵十七局工程人員嚴侃侃充滿期待地說。

嚴侃侃所說的項目來頭可不小,從圖紙上的規劃設計到開工建設再到現在,貴安高鐵站備受各方關注,因為它是貴安新區最大的基礎公共設施,也是貴州省僅次於貴陽北站的第二大高鐵站。

貴安高鐵站位於貴安新區湖馬片區核心區,總建築面積為6.06萬平方米,總投資12.3億元,是集高鐵、地鐵、長途汽車、公交、出租車無縫換乘於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站房工程由側式站房、高架候車層和雨棚站臺三部分組成,於2016年3月開始正式施工。

兩年多時間過去,貴安高鐵站建成什麼樣了?近日,本報記者再次走進貴安高鐵站項目建設現場,用鏡頭記錄下雛形初現的貴安高鐵站。

經過兩年多來夜以繼日的努力,貴安高鐵站站房工程已經完成施工總量的95%,目前正在開展站房裝飾階段的收尾工作和站房正立面維護結構的收尾工作。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貴安高鐵站還隱藏著不少高科技。

在貴安高鐵站東廣場,600多個鋼化玻璃採光罩井然有序地被淺埋在地面上,它們有個專業的名詞:導光管採光系統,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採光裝置收集室外的太陽光,並導入內部,再通過內部的裝置將光線均勻導入旅客通道及中央大廳區域。

導光管採光系統可完全取代白天的電力照明,能提供至少10個小時的照明時間,光強還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節,日常也無需維護,能有效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每年大約可節省19萬元。

截至目前,貴安高鐵站使用該系統的數量是貴州省在建項目中最多的。

不僅如此,貴安高鐵站東廣場還是新區海綿城市試點面積最大的廣場,約有6.8092萬平方米。降雨時,雨水透過透水鋪裝進入排水系統內,再通過排水槽彙集至出水井,直接接入雨水花園滲蓄礫石層內。當降雨量持續增加,超過出水井排水量時,透水鋪裝礫石墊層內的水位會持續上升。當水位超過地面排水溝進水孔時,雨水溢流進入廣場排水溝系統,彙集後進入雨水花園種植層,多餘的水通過雨水花園溢流系統進入市政雨水管網。

據統計,整個東廣場的雨水儲蓄面積可達8136立方米,回用雨水的儲水面積達424立方米,雨水回用處理經過專業設備進行過濾和紫外線消毒,可用於廣場綠化澆灌和站房內廁所沖洗,最大程度利用自然資源。

(文/本報記者 高飛 圖/本報記者 劉先誠)

「“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產教結合”打造貴州“雙創”先行區

“剛參加完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成都主會場的一系列活動,很有感觸。”花溪大學城黨工委管委會經濟發展部(創業創新服務部)部長李悲鴻說,此前,他帶隊赴成都代表貴安新區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中,他還代表貴安新區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嘉賓分享了貴安新區的創新創業經驗和成果。“這是一個很好地讓外界瞭解我們的機會。”李悲鴻說。

從2016年6月,花溪大學城雙創園正式投入使用起,作為貴安新區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橋頭堡,花溪大學城就掀起了創新創業的火熱浪潮。

從那時起,創業的種子在這裡播撒,創新血液在這裡翻騰。

為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貴州創新驅動先行區和西部創客夢想實踐地,花溪大學城以“創新”為志,用超常規的創新思路、實幹的創新舉措、實用的創新方法,把創新融入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城市管理、人才培養各個環節,演繹了一出產城景融合、產學研融合的精彩大戲,“創”出了一片成就夢想的沃土,結出了一個個豐碩的果實。

雙創氛圍濃厚

汪於鈿2017年從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毅然選擇留下創業。

現在,他是貴安新區路程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正帶領著自己的團隊積極開拓一片屬於創業者的新天地。

貴安新區路程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於2017年6月入駐花溪大學城雙創園,是一家利用大數據思維對大學生進行能力評估並幫助學生解決兼職實習和就業難問題,幫助企業找到合適人才的綜合服務公司。

作為雙創園內入駐的眾多企業之一,汪於鈿很慶幸當初做的這個決定。“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把公司設在花溪大學城,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汪於鈿說:“這裡有非常豐富的人才資源,很多優秀的初創企業相互交流,共同成長。這裡,簡直就是一片充滿機遇與希望的創業沃土。”

“免費提供辦公場地,還為我們辦理手續開闢綠色通道,解決企業發展難題。”汪於鈿說,貴安新區出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十條政策措施(試行)》,在入駐、融資、運營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支持,對我們初期創業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利。

“公司業務主要涉及人才信息諮詢服務、項目開發及外包服務、高校大學生就業推薦服務、高校信息化雲端SAAS服務等。”汪於鈿說,“創辦這家公司,就是想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打通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難的資源匹配壁壘,實現信息服務的精準對接。”

據介紹,目前該公司已開通微信公眾號,開發了網站和手機APP等,並與50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幫助300多名大學畢業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汪於鈿,只是花溪大學城學生創業的一個代表,在花溪大學城,各高校的老師們也積極加入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雙創大軍中,楊啟化便是其中的一位。

楊啟化是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的老師,2016年7月,他帶領學生在花溪大學城雙創園內註冊成立了貴州啟化藝美景觀工程有限公司,開啟了他的創業之旅。

楊啟化今年已經53歲,但他並不服老,他認為,創業不分年齡,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貴州啟化藝美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是集設計、製作、安裝、後期維護為一體的專業雕塑公司,致力於各種規格的大型城市雕塑、廣場、社區、別墅、園林、酒店、展館、校園等項目的設計與施工。

“花溪大學城濃厚的創業氛圍點燃了我的創業激情,激發了我將課堂知識轉化落地,變為生產力的慾望。”楊啟化告訴記者。

“公司自成立至今,已為遵義、從江、六枝、貴定等地的幾十家單位設計了項目作品並進行施工,且獲得一致好評。目前業務已拓展至全省各地。”楊啟化說,“下一步,公司將致力於民族文化、紅色旅遊工藝品的研發,讓更多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的浪潮之中。”

近年來,花溪大學城積極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新模式,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的孵化體系,建立涵蓋“創業培訓、創業引智、創業孵化、創業融資、創業大賽和創業服務”的創新創業扶持體系,著力打造一批創客空間、創業街區、創業園區,形成“體系健全、協調發展、服務完善、成效顯著”的創新創業發展新格局,營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吸引了眾多企業落戶新區。

截至今年8月,花溪大學城累計註冊企業2564家,2018年上半年新增市場主體1470家,其中創新創業企業974家、創新創業服務機構97家,個體經濟499家,其中大學生創業企業160戶,帶動就業5000餘人;創新創業資金扶持累計兌現8批,涉及金額1182.27萬元;大數據十條及協議約定政策已兌現資金22筆,兌現企業19家,兌現資金2172.911678萬元。

“現如今的花溪大學城,無論工商個體戶、教師、學生,都搶抓大好機遇,躋身創新創業快車道,湧現出的新想法、新思路、新點子令人驚歎。”李悲鴻說,花溪大學城“城市建起來、老師住下來、學生留下來、產業興起來、雙創幹起來”的發展目標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解決創業痛點

花溪大學城有家專為企業治病的醫院,從8月份開業至今,這家專為企業把脈問診的醫院已經為100多家企業做了諮詢服務,為10多家企業做了系統服務。

10月19日,記者來到位於花溪大學城雙創園的“貴安新區雙創醫院”時,“尋醫問診”的企業在這裡排起了隊。

“外面的醫院為病人治病,我們的任務是幫企業‘治病’。”貴安新區雙創醫院院長助理謝偉打趣地說。

“貴安新區雙創醫院”是一家立足企業需求,通過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公司秉承孵化與投資相結合,指導和培訓相結合的理念,打造線上服務、O2O和線下服務三維一體的資源供應模式,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無論是資金問題、市場問題,還是政策問題、法律問題,雙創醫院都能為創業者給出良好的指導意見和解決辦法。”謝偉說,“雙創醫院”不僅有專家坐診,還有線上服務等功能,能全面地為創業者提供服務,保障其健康成長。

“創業初期扶一把,扶持好創業團隊,待他們成熟後也會來回饋社會、反哺社會的,這是相互促進的關係。”李悲鴻說,花溪大學城引進“雙創醫院”,為廣大創客就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把脈問診”,解決他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這將會有力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也能進一步助推花溪大學城的雙創工作。

除了引進“雙創醫院”,花溪大學城雙創園還與鳳岐茶社共建互聯網+眾創空間,通過直播路演的方式,為創業企業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渠道;與貴州政和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貴安雙創網,為創業企業提供線上公共服務平臺;設立貴州銀行貴安創客支行,協助財信擔保公司推薦“雙創貸”,發放貸款300餘萬元,依託貴安村鎮發展銀行,為花溪大學城高校學生量身定製“大學生雙創貸”,計劃授信2億元,現已放貸3083戶,共計金額3439萬元。

為積極推進雙創工作,花溪大學城成立貴安新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為創業者提供精準的人、財、物、智等方面的一站式市場化服務。此外,花溪大學城還積極對接協調貴安新區相關職能部門,採取開闢“綠色通道”、一事一議方式,簡化投資項目審批手續,強化園區中介服務,積極引進大型物流企業,建立園區物流配送區域節點,引進技術及信息諮詢、培訓、質量檢測、科技成果轉化等機構,為企業做好後勤服務保障。

搭建創新平臺

組建於2016年的貴陽中醫學院“大健康醫藥產業眾創空間”是該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態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整合我省醫藥產業資源的一次重大實踐。

“‘大健康醫藥產業眾創空間’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平臺。”貴陽中醫學院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餘莎告訴記者,該平臺將利用貴陽中醫學院的教育、科研資源和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聯盟、貴州省食品藥品安全建設發展促進會的資金、市場信息等資源,以理論結合實際的培訓體系為依託,全力打造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業項目孵化的第一品牌,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健康產業眾創空間。

去年,花溪大學城新增百度創新中心、阿里巴巴創新中心、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雲創大學城’等6家創新創業孵化平臺。

如今,高校創客空間、花溪大學城雙創園、產業園區的三級孵化體系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創業空間和項目,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今年是貴安新區雙創示範基地建設收官驗收年,花溪大學城在做好現有平臺的同時,還將繼續強化孵化平臺的建設。”李悲鴻表示,此外,花溪大學城通過搭建各高校畢業生供求信息對接平臺,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信息服務,對大學生求職者精準畫像、助力用工企業清晰用工需求,實現人才供給端和用工需求端智能化匹配。

在建設園區孵化基地的同時,花溪大學城還著重引進國內一流的投資基金入駐園區,鼓勵風投、創投、天使基金等投資機構對入駐園區的科技型種子企業、創新型中小微企業進行權益類投資,創新融資平臺。

截至目前,花溪大學城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創業孵化基地等“雙創”孵化平臺累計18個,其中2018年新增貴州師範大學貴安師創匯眾創空間、師大聯合創新中心、貴州醫科大學博安眾創空間、貴州民族大學雙創孵化中心、創之翼眾創空間、明德學院傳媒分院易享眾創空間、鳳岐茶社貴安新區大數據農業雙創孵化基地、貴陽中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孵化平臺等,新增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基礎設施15萬平方米,提供創業公寓500套。

對於下一步的雙創工作,花溪大學城早有明確的思路。“花溪大學城將以大數據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支撐,以深化改革為核心動力,以人才支撐為第一要素,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以價值共享為本質內涵,來推動“高水平雙創,高質量發展”。”李悲鴻說,“緊緊抓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拓展企業融資渠道、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完善人才流動激勵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等關鍵領域,把握雙創的方向和重點,真正按照‘融合、協同、共享’的思維去謀劃推進工作,形成示範區雙創的合力和氛圍,助推貴安新區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本報記者 高豔飛)

「“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高質量:“雙創”升級的核心

10月9日,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成都拉開帷幕,今年主題是“高水平雙創,高質量發展”。

從“會彎腰”的柔性顯示屏到直接“喊話”的智能家居,從豬臉識別、水中插座到炒、燉、煲湯“一鍋端”的廚房機器人,從無人駕駛巴士到載重達24噸的無人機,在2018全國“雙創周”的成都主會場,人們驚歎於科技創新魅力的同時,更從中捕捉到“雙創”正逐步走向升級的演變趨勢。

前不久,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其核心內容,就是要通過推動“雙創”的高質量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創新發展是必然選擇。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正是對當下“雙創”提出的新要求。

唯有高質量的“雙創”,才能推動高質量發展。

用高水平“雙創”

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田間地頭,農民通過“無人機雲平臺”實時獲取各項生產數據,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房前屋後,農民藉助“撬裝式能源服務站”補充油、氣等生產生活能源,方便快捷;線上線下,“快閃集市”打造的終端將趕集與互聯網購物相結合,助力鄉村消費升級……在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成都主會場,集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智能鄉村生產生活服務平臺”項目一經展示,就成為焦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過4年,成績斐然。今年上半年,我國平均每天新增企業1.81萬戶,市場主體總量首次超過1億戶,有力帶動了充分且高質量的就業;120家“雙創”示範基地、5500多家眾創空間、40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3500多家創業投資機構蓬勃發展,助力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創業投資市場……點滴活水匯入江海,創新的浪潮改變了中國經濟的生態和每個人的生活。而成績的另一面也代表著新期待、新未來。今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的主題為“高水平雙創,高質量發展”;國慶節前夕,國務院出臺意見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雙創”升級版。如何在創新創業領域更上層樓,引人深思。

創新創業的實質是創造價值,並不只是簡單的從無到有,更不是簡單的資本遊戲。一些打著共享經濟旗號的創業項目旋起旋滅,一些網絡打車平臺為了降低成本忽視乘客安全,曾一度引發輿論關於創新的討論。如果只是通過找個項目圈錢套利,藉助炒作概念一夜暴富,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有價值的創新。高水平、高質量的創業創新,意味著必須擺脫單純的資本導向,更多關注需求、更多對接產業,把為用戶創造價值作為目標。創新創業如大浪淘沙,當潮水退去,留下的只會是真金。只有以更成熟的心態、更理性的思維、更積極的行動投入市場競爭,不光關注流量和商業模式創新,更關注突破核心技術,中國創新創業者才能贏得未來。

創新創業的成功,需要個人努力,更離不開制度環境。近些年來,從商事登記制度簡化流程降低門檻,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政府辦事效率;從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到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為企業卸擔子,密集的改革鼓點,點燃了創新創業的激情。但無論是為“無形之手”鬆綁,還是給“有形之手”加力,高水平、高質量的創業創新,意味著更精細化的管理、更科學的決策。如何提升產業政策效率?如何將創新創業的激情引入實體經濟?如何引導創新創業者進入急需攻克的產業領域?只有實事求是、精耕細作,才能真正激活中國經濟這一池春水。

實現高水平“雙創”,文化環境亦不可或缺。如何培養熱愛創新、渴望創業的人,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在某個以創新思維著稱的國家,媽媽問放學回家的孩子最多的問題,不是學校教了什麼、學會了什麼、考了怎樣的成績,而是問:今天你向老師問了什麼有意思的問題嗎?這種從小對創新思維的啟發、對創造能力的培養,對於今天中國的教育和發展同樣具有啟發意義。只有將創新的意識播種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形成鼓勵探索、嘉獎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風氣與價值理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積澱肥沃的土壤,獲得涓涓不斷的源流。

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曾感慨,如果大多數中國人因為從事挑戰性工作和創新事業獲得成就感,結果一定會非常美好。創新具有強大的溢出效應。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每一點改進、每一步探索,往往能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甚至由量變引發質變,重塑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在這個意義上,“雙創”的4年僅僅是一個開端,未來還需更多努力。

(彭 飛)

(摘自《人民日報》)

支持創新創業,不只是為了就業

雙創一詞指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然而,對於雙創不少人依然存在不少認識誤區。比如,有人認為,政府鼓勵創業是為了應對失業,通過創造新的企業來增加崗位;還有人提出,鼓勵創業是獨立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外的第三種經濟調控手段,但可能加重通貨膨脹。

這兩種說法都太過片面和絕對。鼓勵創業的確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失業,也可以刺激經濟發展,但政府對雙創的支持絕非是權宜之策,而是長久之計。從整體的實際效果來看,雙創蓬勃興起,催生了眾多市場新生力量,促進了觀念更新、制度創新和生產經營管理方式變革,成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雙創活動呈現明顯的個性化、小規模化、分散化、漸進性特徵,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一系列新型模式應運而生。人們熟悉的共享單車、知識經濟、外賣團購等得到了長足發展,便利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雙創還引領產業朝著多元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實現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使得“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的落地腳步加快。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推動政策、技術、資本等各類要素向雙創集聚,以市場化機制充分促進多元化供給與多樣化需求更好對接。過去,商店通常根據商品需求量來進貨並分配貨架。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往往只會考慮受眾面廣的產品,導致一些小眾需求無法滿足。如今,互聯網發展使得物理侷限大大降低,傳統生產型企業打破以渠道為核心、生產單一化產品的模式,全力聚焦於生產“極致”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與產品開始出現,服務業的產業升級已現端倪,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得以開闢。

儘管如此,仍有人質疑相關政策對雙創的支持尺度,認為投入過多,過猶不及;在激勵創新的同時,有可能助長扎堆創業。確實,在一些地方,各式創業空間蜂擁而起,大學生創業項目千奇百怪,模仿型、生存型創業現象有所增加,跟風者眾、創新者少,缺少盈利模式且同質化競爭加劇。

創業非兒戲,既不能僅依靠眼前得失判斷正誤,也不能簡單憑感性喜惡決定方向。只有將個人想法和社會剛需有機融合,才可能開發出真正有益於社會、順應時代潮流的項目。目前最火的莫過於“共享經濟”的話題了,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床位、共享充電寶紛紛出爐,每個共享項目競爭者眾多,但同質化嚴重。最終,共享單車因為與城市短時出行的剛需結合,受到市場優待,其他項目則大多“曇花一現”。即便如此,經歷各色“單車大戰”,共享單車市場其實也正面臨新一輪洗牌。

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不論創新還是創業都存在很大風險,會有許多失敗者。這屬於正常現象,應該以包容的態度來對待。創業創新精神的核心是試錯,在“錯”中試出“對”,進而尋求生機。從這個意義上說,試錯是社會發展經驗積累的有效途徑。真正沉澱下來的就會是經受住市場考驗的創新產品、創新企業。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科技進步不會停止,社會進步需要新點子和新商業。從這個角度看,雙創永遠不會過熱。推進雙創是一箇中長期戰略規劃,政府要扮好“後臺服務器”的角色。要主動轉變自身職能,因時、因勢地適應變化;要強調創新為本、高端引領,由創新驅動創業並最終促進創新發展,最終落腳在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同時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通過共同努力,讓集“眾智”的創新創業真正成為推動社會改革進步的源泉動力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曹禕遐)

人才成長與“雙創”發展應相輔相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任何時代的繁榮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時代更離不開創新人才。

在當前的改革浪潮中,中國經濟已經步入轉型升級的軌道,從投資拉動到創新驅動,從傳統產業到“互聯網+”。在此形勢下,作為穩增長、保就業、促轉型的重要抓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然而,如何讓雙創更有活力?關鍵還應該放在人才培養上。

目前,我國現有9億多勞動力,每年有700多萬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創業、創新之中,催生了新動力、釋放了新需求,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值得欣喜的是,在2016年,首批“雙創”示範基地獲批開建,形成覆蓋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一二三產業及新興和傳統產業、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包括大學生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海外人才來華創業在內的各有側重、各具優勢的創業創新格局,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雙創”模式和經驗,有力促進了各類人才的成長。

推動“雙創”的發展,只靠本地人才還遠遠不夠,還要有力的吸引和集聚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在這點上,成都高新區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鑑,他們依託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站點,在服務方面,為海外人才提供政策、知識產權、技術、投資對接等集成化的前置服務,為海外人才提供區內公司註冊、投融資等全方位服務和項目孵化平臺;政策方面,鼓勵企業高校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基地創新資源匯聚站點等,對引才效果顯著的給予相應現金補貼,進一步增加了引才聚集力,為“雙創”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言蔽之,“雙創”建設是國家經濟穩步增長的“推進器”,需要社會和政府的關注。未來,開放發展的中國“雙創”夢想無限,先進理念激發億萬群眾的創造活力。相信,只要在人才開發聚集上不斷推陳出新,想方設法為各類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就一定能夠推動“雙創”不斷邁向新的高點,為“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偉大“中國夢”提供有力的支撐。

(雨露)

“雙創”升級

我們需要更理解創新

國慶長假前夕,國務院發文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雙創”升級版,並提出了八個方面的政策措施。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至今已有四年。這四年裡,創新創業正在重新塑造著中國的經濟生態和所有人的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成功也目睹失敗。這是創新創業的常態。過去四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雙創”浪潮中,新增市場主體卻如雨後春筍。創新成為新的市場進入者最有力的武器。創新者擁有足夠的好奇心,更強烈的財富夢想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中國經濟引擎的切換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了足夠的施展空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正在連接所有行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也意味著新的商業可能。中國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成長,是創新創業者能量的證明。

就創新而言,過去四年是改變的四年。我們正在變得更加務實。很多創新創業者曾經被浮躁的情緒左右,被不切實際的想法衝昏了頭腦,夢想一夜暴富。在一些人那裡,創新不再是一種打破常規的勇敢,而變成無視常識的輕佻。另外一些時候,創新變成了一個幌子,他們所做的事情與創新無關,他們是市場上的投機者和套利者,甚至規則的破壞者。在曾經被津津樂道的TOVC的融資傳奇中,我們本該更早就猜到故事的結尾,但有多少人心存僥倖。在被資本催動的P2P、O2O風潮中,我們也曾很多次看到類似的一幕。

創新原本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即使遲到,市場最終還是會見證一切結局,不論是好是壞,成功或者失敗。風口上的豬看起來是會飛起來的,但只要風停下來,就會毫無懸念地跌落。對於大部分創新者來說,他們並非徹底的顛覆者,他們不是在所謂舊經濟的廢墟上構築新經濟的大廈。更多的時候,他們是用新思維、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完成傳統產業的迭代。

創新是沒有捷徑的“韌的戰鬥”。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來說,創新並不僅僅體現在商業模式上。雖然如專家所言,新的技術業態使中國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其規模經濟優勢(Scale)、範圍經濟優勢(Scope)和速度經濟優勢(Speed),但還有一些東西,對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有著更具決定性的意義。科技日報今年推出的系列報道“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冰山一角。在一些技術領域,我們距離先進國家的差距仍可能有十多年甚至幾十年,攻克這些“卡脖子”技術需要創新,但別想著一蹴而就,也別想著光靠使勁砸錢就能夠達成使命。

當我們說創新是一項國家戰略的時候,創新可以理解為各個國家與經濟體之間的一場馬拉松長跑,我們需要打造更有利於創新創業的制度與政策環境,讓更多的創新創業者脫穎而出;我們也需要嚴格保護各類產權,讓創新創業者擁有穩定的預期,安享創新創業成果。過去四年來,這是一脈相承的政策選項。我們越理解創新,也就越明白這些政策的著力點。

創新的主體是人。就此而言,創新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要問的是,這些有奇思妙想的堅韌的創新創業者,這些具備企業家精神的開拓者從何而來?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何讓新的一代更具創造性和全球視野,讓他們有勇氣不迷信權威,敢於衝破舊思維的牢籠?我們相信,這是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從他們的孩童時代開始,伴隨他們成長的所有歲月。事實上,這正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思想解放開始的,思想的解放、人的解放進而生產力的解放,就此開啟了四十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生宇長)

(摘自經濟觀察網)

網友聲音

期待“雙創”活動結出更多碩果

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週日前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全國各地也紛紛舉辦相關主題活動,介紹“雙創”發展成果,推介“雙創”發展經驗。

不少網民表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加就業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在政策引導支持下,全社會的創新熱情與能量正得以激發和湧現。網民希望有關部門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企業和個人形成合力,讓“雙創”活動結出更多的碩果。

網民“迎秋”表示:通過“雙創”,形成新的就業渠道、發掘新的生產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減緩產業結構大調整帶來的就業壓力,而且可以更好的推動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與方法的創新。“雙創”不僅有助於進一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更好更快增長,而且有助於促進就業範圍和領域的擴大,創造更多更好的新型供給。

網民“科清”稱:政府、學界和產業界已形成了基本的共識,如果要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讓更多的企業、個人、群體成為創新的主體,讓更多的科技人員介入實體經濟。在互聯網、開源軟件和開源硬件以及3D打印等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創新的門檻正在降低,大眾有機會從多種途徑獲取知識並展現智慧,人人都能參與創新,從而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和用戶體驗,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網民“弘亮”稱:全國各地、各級政府先後出臺了系列配套政策,給予“雙創”企業大力的激勵和扶持。全國創業創新園區平臺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全社會的創新熱情與能量得以激發和湧現。

網民“xiaohaijia12”稱:對於“雙創”活動,應該加大政策扶持。適應“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集中辦公等特點,簡化登記手續,為創業企業工商註冊提供便利。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對“眾創空間”的房租、寬帶網絡、公共軟件等給予適當補貼,或通過盤活閒置廠房等資源提供成本較低的場所。

「“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花溪大學城:高校成為“雙創”最活躍的細胞

深秋時節,涼意漸濃。在花溪大學城,創新創業的熱浪卻一浪高過一浪,處處充滿“雙創”生機。各所高校的創新創業基地、新型孵化器、眾創空間快速發展,協同創新的合作平臺、各類資源要素的聚力整合、全方位的創意落地和技術轉移,更是讓“雙創明星”如泉水般湧現,花溪大學城的創新創業氛圍被再次推向高潮,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了搏擊長空、成就夢想的大平臺。

貴州師範大學:打造創意“夢工廠”

剛放學,就讀於貴州師範大學材料與建築學院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餘海便匆匆趕到貴州師範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科技園”),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展開頭腦風暴。

手拿著這個看上去毫無特殊之處的黃色安全帽,餘海一邊思考,一邊上網查閱資料。

仔細一看,原來,在這個安全帽裡面,裝置有錯綜複雜的線路和零件,頓時讓這個安全帽變得不簡單。

“這叫做智能雲安全帽,目前還在製作中。未來,它不僅能起到安全防範作用,更是一個集通話、攝像、紅外傳感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安全帽。”餘海說。

從大一時的紙上談兵,到智能雲安全帽的初現雛形,餘海坦言,這並非一人的功勞。在餘海的團隊中,有來自機電、物電、經管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動手能力強的專升本學生,是一支比較完備的團隊。

“當然,如果沒有科技園對我們在設備上的支持和技術上的指導,也許創意也很難實現。”餘海說。

餘海口中的科技園,是貴州師範大學裡重要的創新創業孵化器,也是貴州首家大學科技園。通過整合學校的學科、人才、信息等科技創新創業資源,科技園在相關部門的引導和市場資本的支持下,按照“一園三區一基地”的建設規劃,聚焦貴州“三大戰略”進行企業孵化和成果轉化。

針對資金缺乏、基地滯後、信息不暢、資源閒置等創業中的實際問題,科技園充分整合校內外各類資源,為入園的在孵企業(團隊)提供優惠政策,在房租減免、網絡免費、信息共享、智力支撐、政策解讀、市場接洽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致力打造基地創業的政策新環境。

餘海就是在科技園裡,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高中起,餘海就在工地上做工,做久了,就深知安全帽的重要性。每每看到有些工友因為嫌麻煩不戴安全帽的做法時,他就暗自擔心。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做一頂智能安全帽,來杜絕這樣的情況發生。

“當工人摘下安全帽,後臺系統上就會有安全設備佩戴情況顯示,這是可以和薪酬掛鉤的,確保了工人的安全。”餘海說,他將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創新創業導師翟博文,並得到大力的支持。

為提升創業辦公環境,科技園為創業孵化企業規劃了孵化辦公區、開放辦公區,並通過持續經費投入,建設了全綵LED信息發佈系統、廣告機、廣告燈箱等硬件設施,確保能及時發佈相關政策、展示孵化成果。

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了不少像餘海這樣的創業團隊。目前,園區孵化企業達136家,其中,孵化高新技術企業5家,園區企業產值達2.3億元,形成知識產權60餘項,科技園完成學校科研技術成果轉移轉化73項,經費達3000餘萬元。

“高校孵化園比外界孵化園更有創新創業氛圍,同時,高校教學科研能將知識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科技園有利於促進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有利於製造教、學、研、產之間的良性循環。”翟博文說。

科技園裡,創業導師能為創業者提供實質性的意見,引導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圍繞政策解讀、創業輔導等內容,科技園累計開展了各類創業培訓活動100餘場,培訓大學生及其他創業人員6000餘人次,營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

為進一步提高創業孵化的成功率,突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瓶頸,科技園通過與二級學院合作,積極發掘大學生創客團隊,共建專業化、特色化的創客空間,同時通過與校內的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創新工場,形成從“種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破解了成果來源和快速轉化兩大難題。

據瞭解,科技園還協助學校科研團隊完成FAST脈衝星搜尋超算平臺的建設,並取得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經過多年建設,截至目前,科技園建成3個國家級平臺(基地)、7個省級平臺(基地)。

“有科技園的良好平臺,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有創業理想和熱情的大學生入駐進來,讓想法落地,讓理想實現。”餘海說。

(本報記者 劉伊伊)

貴州財經大學:雙創平臺成為發展新引擎

“馬上,創業園就要進行2018-2019學年第一批次的入園遴選了。”貴州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管理辦公室教師劉軍軍,一邊整理學生交上來的入園申請材料一邊告訴記者。

“大學生創業需要什麼幫助,我們就儘可能地幫助他們。”劉軍軍說,每年還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評審立項,可為立項項目提供金額不等的經費支持。

學校為入園的創業項目提供了沿街創業園免費的辦公場地和創業導師的指導,加上優質資源的引薦,良好的創業實戰平臺,吸引了不少懷揣創業夢的大學生申請入駐。

“是否符合遴選條件,尤其是項目落地的可能性以及對風險的把控意識等,都是我們對入駐團隊的考量。”劉軍軍說,創業園包含創業孵化示範區、跨界創客空間、跨界眾創咖啡、企業家講壇和校企共建創新創業實訓平臺等。在成功孵化近20家學生企業後,目前在孵企業有70餘家,參與創業的學生人數近500餘人,產值4000餘萬元,預計到2020年,在孵企業總數將不少於100家。

作為貴州財經大學2015屆的優秀畢業生,徐亞珍從大一起就加入了創業大軍,當時她就獲得了貴州財經大學支持的免費創業場地。2012年團隊成立後,發展勢如破竹,2015年正式創立智邦集團。目前,旗下擁有貴州智邦之家科技有限公司等子公司,主要業務涉及人力資源、駕考、教育等,業務範圍更是覆蓋多個城市。

“聽上去順風順水,但創業難只有創業者才懂。”徐亞珍告訴記者。剛畢業時,她便遭遇了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危機——資金鍊問題。

當時的徐亞珍缺乏管理經驗,更沒有想過這種情況會發生到自己身上。面對困境,徐亞珍和她的團隊一度陷入低迷。

經過再三的思想鬥爭,徐亞珍還是決定硬著頭皮繼續把公司辦下去。

最終,智邦科技用誠心獲取了客戶的信任,並憑自己的努力還清了所有的債務,也因此樹立起了公司良好的信用形象,促成了今天的成功。

現在,徐亞珍作為創業學生典型企業負責人,也被邀請給正在創業的學弟學妹們分享實戰經驗。

“創業最缺的就是資源、資金及管理經驗,學校給我們創業者提供了很多的創業便利,我們非常感謝學校!我大學時享受了學校對創業者的庇護,我也希望能多盡一份力,回饋母校給我的幫助,也給更多創業的學弟學妹一些幫助。”徐亞珍如是說。

“這裡會指導學生如何找資本,如何管理企業,如何看懂財務報表,讓學生對創業有基本的瞭解。這不僅有助於創業,更能改善學生上崗只會說不會做的情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訓練,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劉軍軍說。

據瞭解,貴州財經大學2015年成為省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2016年獲批為省級大學科技園,同時被列為省級創新創業示範高校,2017年成為第二批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該校圍繞“儒魂商才”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創新、創業能力內涵,形成了從創新創業基礎教育、仿真教育到實戰教育逐層遞進的三個層次的鏈接式培養過程,從各方面構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和運行機制,建立了包括創新類融通性課程、創業類融通性課程在內的課程體系,涵蓋了《創新思維訓練》《創業模擬實訓》等課程。

“我們鼓勵創客在創造中尋求快樂,實現由創新到創業的蛻變。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創業者不忘初心,反哺社會。”劉軍軍說。

(本報記者 劉伊伊)

貴州醫科大學:苦練“雙創”基本功

10月20日,在貴州醫科大學博安眾創空間的6號辦公室裡,作為團隊負責人的李祖元正與團隊其他成員一起,為“貴州省第三屆茅臺王子杯廣場舞大賽和公益推廣活動”而忙碌。

“作為活動的執行方,賽事設計、人員安排、場地安排等工作都由我們來做。”李祖元告訴記者,此次廣場舞大賽在貴州要舉辦近50場的培訓,每個市州有5場培訓和1場半決賽,活動執行都由他的團隊來做。

李祖元是貴安新區烽火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也是貴州醫科大學運動與健康學院戶外運動專業2016年的畢業生。從學生到運動員再到創業者,李祖元順利實現了身份的轉變。

“全國以上的賽事我們已經承接了3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到了歷練和成長。”李祖元說。

“很多事情我們都不懂,在團隊發展的過程中,學校一直是我們堅強的後盾。”談到自己的創業之路,李祖元對學校充滿感激。

“學校為我們提供場地,讓我們一開始就能有一方屬於自己的天地,還給我們免費提供辦公用品,支持我們發展。成立公司,也是在學校相關部門和領導的支持下成立的,現在還有專門的指導老師為我們公司提供指導,幫助我們更好地發展。”李祖元說。

“貴州醫科大學作為貴州省唯一的醫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十分重視‘雙創’工作。”貴州醫科大學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處處長塗波說。

貴州醫科大學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雙創”工作的主要抓手,成立了黨委書記和校長親自掛帥的“雙創”工作領導小組。依託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臺和重點學科人才團隊,攜手地方政府投資平臺與行業骨幹企業,建設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同時,把科技成果轉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有機結合,形成了以科技成果轉化為重要抓手的“雙創”工作新模式。

“現在學校有青創園和博安眾創空間兩個‘雙創’平臺,將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進行嫁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老師的科研項目中來,讓老師的科研項目有人實施,學生也有更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的專業特長和個人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塗波說。

為了切實有效地推進“雙創”工作,貴州醫科大學專門成立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處,負責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孵化、對校辦產業進行綜合管理、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扶持與指導、對大學生創業企業進行管理與指導。

此外,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處還代表學校對所屬全資、控股及參股企業進行監督、管理和服務,是學校促進科技成果、專利及非專利技術的應用、轉化和服務社會的窗口。

“現在兩個平臺共有20多個‘雙創’團隊,雖然有的團隊已經可以從眾創空間裡‘畢業’,去外面發展了,但學校還是在儘可能地幫助他們夯實基礎,練好基本功。”塗波說。

(本報記者 範良麗)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讓大學生實現“小創客大理想”

乾淨的地板,明亮的燈光,嶄新的辦公桌上擺放著電腦,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正專心致志地忙著自己手頭的事情,這是記者近日在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易享創客空間看到的景象。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和熱情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熱愛平面設計,雖然這不是我的專業。”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大三的學生李冰潔說,“在這裡我可以做我喜歡的事情。”在她所在的班級裡,有一半的學生都加入了創客空間。

“來這裡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書本和課堂上只能學到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而在這裡可以學到更多的實操技能。”李冰潔告訴記者,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她更傾向於平面設計。

在數字藍點工作室,大四學生王天賢和他的小夥伴們各自忙碌著。

從“剛進校時只想著玩”到如今的“只要有時間就泡在工作室”,創客空間讓王天賢的大學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工作室從2015年就成立了,一開始是幾個人自己做,現在學校支持場地,支持辦公用品,還有指導老師,我們都很珍惜這樣的機會。”王天賢說。

從最初的“做一個電飯煲的平面設計花了一個星期”到現在的“只要幾小時”,王天賢在創客空間裡成長迅速。

如今已經有50多名學生加入了數字藍點工作室,在這裡他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不斷“刷新”著自己。

“你看,這是我們為自己公司製作的網頁,上面除了有我們公司的情況介紹之外,還有一些便捷功能,比如說簽到、人員管理等。”羅元元點開貴州歐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網站,自豪地說。

羅元元是貴州歐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也是貴州大學明德學院一名大三的學生,去年12月份他組織了一個專門做編程的工作室,3個月前,在指導老師的支持下,他們成立了自己的網絡科技公司,現在已經有20多人加入了他的公司,他們還有一個項目在貴州省教育廳立項。

“沒加入工作室之前,我只能自己一個人摸索去做,感覺自己像只‘無頭蒼蠅’,現在加入創客空間,結識了一群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還有專門的指導老師指點,比自己摸索學得快得多。”羅元元告訴記者,他的公司已經開始接一些簡單的業務,接下來他們會一邊做一邊繼續學習。

“從創客空間出去的學生等於多了幾年的工作經驗,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他們會更有優勢。”指導老師張永賢說。

張永賢除了是創客空間的指導老師,他還是貴州泰豪易象萬維數字文化有限公司的製作部總監,正是這雙重身份,讓他能夠將更多的實踐技能帶給學生。

“一些公司的項目,只要學生能夠承接的,我都交給他們來做,讓他們儘量都參與進來,我們老師只是作為指導,這樣既可以降低公司的人力成本,學生也能夠有更多的鍛鍊和學習的機會。”張永賢告訴記者。公司通過項目培養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

易享創客空間是貴州大學明德學院的一個創客集中區,除了傳媒系1樓1000平方米左右的場地外,整個傳媒學院的3樓到5樓都有創客工作室,有超過4000平方米的場地免費向學生創客團隊提供。易享創客空間聚集了35支創客團隊,囊括了27個創業的方向,有500多名學生創客加入,僅指導教師就有30多人。

如今,易享創客空間已經成為貴安新區探索大數據產教融合的現實範本,按照校企深度融合、雙輪驅動,產、學、研、創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傳媒系的相關專業都在創客空間開有工作室,學院的學生在課餘時,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到這裡來鍛鍊本領,在導師的帶領下創新創業。

注重企業真實項目和案例的實戰,將行業領軍的大數據技術企業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融入專業課程體系當中,讓專業教學與產業發展同步,是貴州大學明德學院正在踐行的課題。

“老師在課堂上講理論,講一些基礎,在創客空間就帶領大家實踐,有企業的項目拿來練手,理論和實踐結合,學生進步非常快。當其他學校的學生還在進行專業化學習時,我們的學生已經在跨界融合了。”貴州大學明德學院傳媒繫系主任康俊說。

“創客空間除了要讓學生們在技能上有所積累,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思維,讓他們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康俊說。

(本報記者 範良麗)

「“鮮”看新區報」10月25日貴安新區報

創新創業,我們在追夢

創新創業,人人都是參與者。

高校資源聚集、人才優勢匯聚、科研實力雄厚,讓花溪大學城的“雙創”因子愈加活躍,城裡的大學生作為“雙創”的主力,懷揣著夢想,天馬行空,將無數個看似“瘋狂”的創意落地變現。

本期,讓我們走近花溪大學城裡的創業者,分享他們不一樣的創業故事。

在“雙創”實戰中

強筋健骨

鍾永興,貴州師範大學機械設計專業大三學生,現任貴州師範大學創業者協會會長。

興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才讓我不甘於平凡。在即將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就叮囑我多參加課外活動,在閒暇之餘做兼職鍛鍊自己。

但到了大學才發現,很多同學都抱著玩的心態來上大學,他們自擺脫了高考的壓力、父母的束縛後,就迷失在大學的象牙塔裡。

天性活潑的我不僅喜歡結交朋友,更喜歡挑戰自我。記得自己的第一份兼職就是在一個戶外露營旅遊項目中負責推廣工作,然而很多人認為戶外活動的安全性不高,導致這個項目活動突破口很難打開,市場難以推進。

那份工作很辛苦,但我不肯緩下腳步,接下來,我又去做了教育培訓相關的工作。回顧那段時光,清晨6點出門,晚上半夜才回到宿舍,每天在外奔波,累了就坐在街邊,餓了就隨便吃點,一整天下來,嘴皮子都是乾的。可這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這段時間裡,感覺自己從一個小孩成長為一個成年人。

要提升能力,實踐就不能停。大一這1年,我還嘗試了駕校代理、賣場等工作。我深深地體會到,在自己沒動手之前,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驚喜,未來的方向總需要自己去尋找。

積累了實踐經驗,在大二那年,我發現許多同學總在深夜裡想吃宵夜,但往往此時的宿舍門已經關了。為了解決這種情況,我發明了一個新的創業點,我將其稱為“零食盒子”,即把裝滿零食的盒子投放到大學生宿舍,每隔一段時間後再去統計盈利。

為了推廣這個創新點,我們團隊幾乎跑遍了所有的大學宿舍,但我發現,“零食盒子”的週期性很長、見效慢,在投放後需要很久才會收回來,雖然是一種創新的推廣方式,但本質上還是區別於傳統的超市。最後,我果斷的放棄了。

這一次的失敗,我並不後悔,因為至少在下一個項目點中,我的眼界和格局又有新的提升。

2017年起,我開始經營一家超市,在“零食盒子”上積累的經驗,為我的經營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超市的經營狀況不錯,於是,今年年初,我們團隊趁熱打鐵,建設一個校園封閉式的服務體“歡樂頌休閒吧”,如今已有固定的客戶群體,還開設了許多互動活動,慢慢摸索著成功的方向。

在此,我想向和我一樣正在創業或想創業的大學生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創業,就不要害怕失敗,找準方向,自信迎接挑戰,用奮鬥的汗水才能造就璀璨的人生。

(鍾永興)

磨練是創業的必修課

安林,明道黔程教育諮詢服務中心創始人之一。

我從小有一個愛吹牛的習慣,以至於在進入大學前對父母誇下海口:“一進入大學就‘淨身出戶’,絕不從家裡拿一分錢,並且大學畢業之前一定有所成就。”

進入大學之後,為了實現之前吹噓,我開始為之奮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一邊上學,一邊做兼職,還一邊摸索著如何創業。

大一時,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幫幫族”,做起零食銷售跑腿的業務。幾經波折,克服了重重困難後終於開始有些許盈利,但好景不長,正當我打算註冊公司的時候,合作伙伴卻打了退堂鼓,於是,註冊的事情終止了。

不忍心看著苦心經營起來的團隊就這樣夭折,於是我獨自一人帶隊繼續前行。由於搭檔退出,很多問題和擔子都轉移到我身上,使我非常疲憊。

冥思苦想後,我開始轉變管理模式,將一些事務交給團隊其他成員去辦,結果做出來的效果遠超預期,使我大為驚喜。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地,“幫幫族”恢復了先前的狀態,甚至還要更好。

隨著不斷髮展,團隊也逐漸壯大,最多的時候有三十幾號人。就在“幫幫族”成立1年多的時候,由於沒有註冊公司,“幫幫族”沒有合法的經營權,這一次的創業也在這個時候終止了。

經歷了創業失敗,我明顯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為了學習更多管理經驗,暑假時,我成功競聘到一家教育機構做負責人。與同行間激烈的競爭,讓我常常絞盡腦汁想各種應對策略,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更是家常便飯。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我得到了全公司數一數二的業績,這使我信心大增。

隨後,我先後進入到其他平臺歷練,不僅學到了一些新的管理方式,自己的演講與口才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於是,我又開始創業了。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創業者一起成立了明道黔程教育諮詢服務中心。因為有了先前的歷練,如今做起事來還算得心應手,公司也能平穩發展。

目前,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大,在我看來,社會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懂得整合人才資源的人。所以,我們正籌備下一個項目——“第二大學”平臺,將創業與公益結合起來,為在校大學生免費提供培養綜合能力的平臺。

對我而言,創業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取得多高的成就,而在於為社會做出的貢獻,讓創業與公益進行有機結合就是我最大的心願,這也是身為創業者的最大幸福。

(安林)

創業前看清自己

邱佑模,春巢教育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該公司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以集訓和培訓為一體的教育服務機構。總部位於貴州財經大學臨街創業園,目前在花溪大學城擁有兩個教學研發基地。

馬雲曾說:“生孩子,明明知道很痛,可卻還是生了;投資,明明知道有風險,但還是投了。一點都不想付出,卻想月入過萬、十幾萬,那是做夢了。”

說起創業,相信沒有不艱難的,回顧剛開始創業的那段歲月,至今還讓人記憶猶新。

剛步入大學的我,內心激動還有些忐忑,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在大學裡闖出一片天地。偶然間跟同伴說起自己的創業夢想,沒想到竟得到同伴積極的回應,於是說幹就幹,創業說來就來了。

對於當時正值象牙塔新生的我們,創業彷彿天方夜譚,因為沒有背景、沒有經濟支持的我們,有的僅僅是對創業的熱情。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大著膽子貸了自己的第一筆創業資金——1000元,金額少,卻是我們的起點。

創業初期,其它的費用不說,單是1萬元的房租對初創期的我們絕對是一個不小的壓力,好在房東也體諒我們的難處,減免了部分房租,這才使我們的創業道路能順利展開。

成立公司後,我發現事情沒有我想象中的順利,一路的跌跌撞撞,辛苦的同時也讓我更加認清自己的能力。最初選擇創業,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家鄉與城市的差距,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到家鄉的貧困學生。

一位好友曾說,大學4年就做了一件事——讀懂自己,簡簡單單的4個字,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需要足夠的自我認知能力。創業規劃前必須先認清自己的能力和特點,多看、多思考、多做判斷與選擇,這樣才能積累經驗,也要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創業。

創業雖然艱難,但我挺過來了。現在,我們所創辦的春巢教育專注於為中小學生提供素質培養教育,目前已在遵義、銅仁等地建立起諮詢服務中心,還擁有強大的師資團隊,能為貴州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也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長期或短期的實踐機會。

一轉眼,我已經從大學畢業,公司也走上了正軌。對在校大學生,我更想告訴他們,當目標確定了,就別讓自己停留在想象的原地,趁著還年輕,不要畏懼失敗,因為機會是爭取來的,敢闖敢拼,才能讓自己在閃耀的年紀裡更加發光。

(邱佑模)

“創”出精彩人生

王峰成,貴州百里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為貴州師範大學曾經的學子,我也經歷了學生時期的創業。

身為一名90後創業者,我與很多大學生一樣,都懷揣著對大學的憧憬走進大學校門。與別人不同的是,我從小就有一個創業夢。

所以一進大學,我便申請加入貴州師範大學創業者協會,在這裡,我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包括大學4年的生活費也都由自己賺取。

立志、自力更生,於是讓我對創業也頗具信心。

大學裡,我嘗試過各種創業方式,也都經歷過成功與失敗。我明白,創業中一定會遇到挫折與困難,像創業初期的資金短缺、人才不足等問題,曾一度煩擾過我,好在最後在各方的幫助下都得以解決。

現在畢業了,我依舊紮根在花溪大學城,繼續我的創業之路。

在我看來,創業一詞有很多層含義。對我而言,創業便意味著團結的團隊。創業路上最重要的力量便是團隊的力量,靠著自己的創業理想和熱情,我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這條路上並肩作戰。

一個團隊中,領導者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作為公司的領導者,肩負起整個公司的管理重任,所以在帶領團隊和管理上,我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學”“創”“玩”即公司的“三邊文化理念”,“學”即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創”則是一個公司的運營之本,“玩”即強調勞逸結合。

對於創業,我還總結了四個字:道、法、技、紀。“道”即紮實理論學識;“法”即遵守法律法規;“技”即方法技巧;“紀”即紀律。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的領導範兒使我欽佩,隊伍就是要有狼性與血性,更要有鐵一般的紀律。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矩公司才能正常運轉。

在大學裡,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有不同的規劃,有人目標比較單一,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好的分數,畢業了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已足矣;有人有著宏大的藍圖,渴望在行業內打造獨一無二的自己。而我,時刻都想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一直在朝著目標前進。

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學習別人不能學到的,經歷別人沒有經歷過的,方能得到別人不能得到的。敢於去經歷與嘗試,奮鬥的方向不要單一,人就是要不甘平凡,就是要有不服輸的勁。

最後,我希望學弟學妹們能確定自己的目標,朝著目標不斷邁進,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王峰成)

“香樟君”讓我的創業夢想

展翅飛翔

我有個別名,叫“香樟君”。

今年9月份是我創辦的“香樟君”微信公眾號上線兩週年的紀念日。

兩年,我從無到有;兩年,我的粉絲從0到3萬;兩年,從無人問津到提“香”識人……這是我一個法學專業的男生在自媒體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突破。

創立之初,我對公眾號的定位是貴州師範大學校園自媒體,做一個有溫度的IP。香樟樹是師大的校樹,為了貼近師大學生的生活,我們確定“香樟”作為公眾號的名稱。2016年,“香樟君”誕生了,也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一路走來,我所有的創業經歷都是與“香樟君”有關的,只是每一次都會比上一次更加成熟。

第一次有創業的念頭,是2016年“閃電樹懶”在貴師大召開的發佈會上。本是去現場拍照寫新聞的我,在聽完整個項目的概述後,非常為之震撼。懷著創業的激情,同年9月,我創建並開始運營“香樟君”微信公眾號,10月舉辦的“班級大賽”和“一週CP”活動刷爆了貴師大朋友圈,這兩個活動讓我的成就感直線上升。

趁熱打鐵,我接著舉辦了兩期“CP活動”,效果都不錯,每次報名人數都在200人以上,最高的一次收益達到了2000元。這2000塊對於一個月只有1500元生活費的我來說,已經相當驚喜了。

白晝之後,是漫長的黑夜。初嘗收穫喜悅的我決心擴大隊伍,但組建團隊後卻屢屢碰壁。拉贊助碰壁,申請場地被拒,嘗試做“香樟君”外賣平臺也因為沒有專業的配送團隊和充足的資金失敗了。

其中,外賣平臺的失敗,讓“香樟君”背上了各種謾罵聲,那段時間,我想著,“香樟君”這個號定是廢了。

第二次創業的失敗,讓我身心俱疲,求助無人、自救無力。可是這次失敗之後,我還是不願意放棄傾注了我心血的“香樟君”。

2017年,是我最“喪”的時候。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創業,苦思無果,於是,同年5月份,我選擇去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實習。

每天看卷宗,看那些底層老百姓的疾苦,看為了一塊地就無休止地吵鬧到法庭的案例,看老爺爺從村裡輾轉無數次到高院去為自己死去的兒子討個說法…….那段時間,我漸漸平靜了下來。

生而為人,誰容易啊!可是再不容易,也要為了自己的那一份尊嚴堅強地走下去,不是嗎?天生感性的我,看到弱者就想給予幫助,只是那個時候的我,心有餘而力不足。那段時間,我心裡只有一個信念——“我不能成為一個弱者”。

從那刻起,我白天上班,晚上碼字,學習各種與新媒體有關的技能和創業的相關知識,每次看到不懂的概念,都會找百度查知乎,然後寫下自己的理解。那時候,我開始相信了一句話:“投資自己,將來某一天所有的投資都會給你帶來翻倍的回報”。

2017年整個下半年,我都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上面,後來就養成了一個習慣,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分析他背後的邏輯,心中會默唸,如果讓我來應用,我會怎麼做?

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無論再忙,我每天仍然會學習和吸收一些新的東西。

熬過漫長的黑夜,終將看到希望的曙光。在堅持做了一年的內容,又重新沉澱了很多粉絲,“香樟君”又活躍起來了。現在,在貴州師範大學,提起“香樟君”,很多同學都能知道,這個公眾號已經小有名氣。

今年,我又開始創業了。以前踩過無數的坑,所以現在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慎重,我希望能憑自己的力量打造一個更優秀的“香樟君”。

(猶文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