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刘武洋

文|姚洪双(四川)

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作家协会这个文学大家庭里,有一批执着从事散文写作的会员,他(她)们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整天兢兢业业,忙忙碌碌,但总要挤出一些时间,在散文的天地里,营造一分优美、温馨,抒发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放飞自己的美好心灵,且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刘武洋先生,就是这个众多作者群中的一员。武洋不仅是家乡乐至作协的会员,而且还是资阳市作协会员,但他更是我的兄弟。

兄弟刘武洋

武洋与我有着类似的经历,他先后从过军、在家乡政府部门任过职、在媒体做过记者、编辑,现在新疆经商。几十年来,无论在哪里,也不管在繁忙,他都会挤出些时间来,写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以此熏陶着自己一方小小的空间,清新质朴,淡雅温馨,既点缀了情趣,也丰满了人生,更体现了价值。如《枕着蛙声入眠》(原刊发于《乐至文学》2018年第1期的《散文园地》专栏)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今夜,我可以枕着蛙声入眠,梦里一定是家乡田野里蛙声一片和稻花飘香的美景。”该文武洋看似是在写蛙声,实则是在吐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拜读该文,它让身在异乡的我,也好似时时枕着故乡的蛙声,进入甜美的梦香。

与武洋先生相识许多年了,他和我既亦师又亦友。在写作这条路上,武洋给了我许多帮衬,使我有幸在家乡的报刊上,不时发些散文和诗歌,也露露脸、显显摆。

其实,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不是想做一个媒体人,不是当记者、编辑什么的,而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作家,在文坛叱咤风云的那种人物。笔者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阵子的年轻人,都喜欢看琼瑶、金庸的作品,多多少少都有点文学情结的文学梦想。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从家乡乐至盛池走进了军营,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文学青年的行业,成了一名怀揣文学梦的年年轻战士,整天憧憬着将来能成为诗人、作家的无限风光。

在结识武洋之后,他拉我进入了一些文艺和作协群,后来我的《乡音不改,故土亲》、《七芯莲藕的味道》、《难忘十六元津贴》等一些文字,相继在《乐至文化》、《乐至文学》及《资阳日报》上刊发。

兄弟刘武洋

在生活中,武洋给人的印象是热情、大方、豪爽,永远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人。在2018年第二季度,武洋有幸被新疆某行业协会邀请作为嘉宾回川考查、调研,在返疆之际,他邀我及在蓉的乐至籍的胡芳菊女士,在双流机场匆忙相聚,临分别时,武洋拿出他回川购买的蜀南竹海黑竹笋等特产品赠送我和胡芳菊女士,这确实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兄弟”的情谊。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资阳设地建市二十周年,《资阳日报》创刊二十周年。当武洋获知《资阳日报》在创刊二十周年之际,将出《我们同行》特刊时,他积极鼓动我也写点什么。在他的鼓励下,我也写下了对《资阳日报》的感激之情,发往报社。万万想不到,我这篇《美丽的邂逅》小文和武洋的整版《“资阳曰报”剪贴本伴我走天涯》同时刊发在《资阳日报》特刊上。后来,这本特刊和证书还是武洋亲自从新疆快递给我的呢!当我手捧着这本特刊,就如捧着武洋传递给我的这份兄弟情一样,它根深蒂固。

大自然是美的,把自己置身于美的自然之中,释放生活中的压力,放飞一颗宁静的心灵,这也是散文作者经常运墨的题材。武洋不仅对文朋诗友们有一颗诚信、奉献、无私的心灵,而且对家乡也充满着无限的眷恋之情。他在《蟠龙河小记》散文中这样写道:“蟠龙河,我难以忘怀的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故乡河,它就像一条翠绿色的飘带在沱涪二江分水岭的幽深山谷间舞动。浅滩中,它宛如一脉清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急流中,它翻腾着晶莹的浪花,欢歌笑语……”。在蟠龙河畔土生土长的刘武洋,曾发自内心地写下了《蟠龙河在我心中流淌》和《蟠龙河之恋》等文章,这些文章也掩饰不住他内心对家乡的爱恋。

兄弟刘武洋

我这个武洋兄弟在散文写作上,不仅可谓是俯拾皆是,而且在诗歌、小说、评论等文章中,还洋洋得手,潇潇洒洒,行云几万字都不再话下,他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一生有武洋为兄弟,这是福份。

更值得一提的是武洋的贤妻和儿子都是文艺人,其人品如作品似的,都是顶呱呱的。好一个和谐、幸福的文艺之家,咋实让人羡慕。

财富,不是一辈子的兄弟;而兄弟却是一辈子的财富。

武洋兄弟,这辈子,咱们没法做成亲兄弟;下辈子,愿我们一定是亲的,好吗?


兄弟刘武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