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麥收季節,夏風吹拂,麥浪湧動,金黃色的麥田裡機械轟鳴,一派繁忙景象。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也因此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不在案頭,就在地頭。一部手機,不時地振鳴,小麥成熟情況、機械調撥、夏糧入倉等,各種各樣的進程信息紛至沓來,將張志軍與30多萬農戶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當記者在公司食堂找到張志軍時,已經是晚上9點,他放下手中的飯碗一臉嚴肅地說:“麥收事關農戶收入,事關原糧質量和產品品質,更事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忙是忙了點,但忙得值。”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

優質麥種植是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一切產業的源頭,也是最核心的環節。自2005年擔任公司總經理以來,面對這個當時剛剛成立一年,僅以麵粉加工為主業的小公司,面對國內眾多面粉加工廠因利潤低微紛紛倒閉的現實,張志軍大刀闊斧,銳意革新,將公司經營從“圍著麵粉轉”跳躍式調整為“圍著糧食產業的兩端轉——服務糧農、滿足消費”,鏈式發展的思路初步形成。此後,中裕迎來了無可比擬的高速發展,僅僅十餘年的時間,張志軍以優質麥種植為源頭,“種”出了一條國內最長、最完整,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綠色循環麥業全產業鏈。

優質食品是“種出來的”

張志軍常說“我是一個農民”。按理說,張志軍是食品加工領域的一位企業家,但他偏偏將自己定位為種地人。他說:“食品企業的責任是為消費者生產專業、優質、安全的食品,這涉及到生產體系、管理體系的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還是原糧。比如,靠普通小麥,生產饅頭尚可,但無論如何也生產不出優質的蛋糕和麵包,因為它們需要專門的小麥品種。所以說,如果地種不好,沒有好的原糧,食品企業永遠也不會是高品質企業。”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小麥種植基地。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綠色蔬菜種植基地。

基於這種認知,張志軍像打理自家“後院”一樣精心管理和建設企業的小麥種植基地。一方面為調動農民種植優質麥的積極性,對基地合作農戶提供“免費供種、免費播種、免費收割,比市場價加價10%—20%收購”的“三免一加”優惠政策,真正做到讓利於農。另一方面對基地嚴格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的“五統一”管理,大力推動小麥種植標準化。企業出資購進國際一流的先進設備,為基地農戶提供耕地、播種、施肥、噴藥、收割等多環節服務。組建專業的農藝技術團隊,利用現場指導、短信通知、微信交流等多種形式,對農戶進行統一指導,使農戶真正做到了生產“明白糧”、“放心糧”、“舒心糧”。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產業示範園(廢棄物綜合處理區)。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產業示範園(養殖區)。

不止如此,張志軍還在小麥的產前與產後兩個環節上下大功夫,為基地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產前環節中,張志軍採取“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組建了自己的育種科研團隊,除了在濱州當地建設了良種研發基地,還在海南建立了“南繁基地”,大力推動“種子工程”。同時還建設了6.5萬畝的良種繁育基地和濱州惟一的麥種加工廠,自行繁育、加工、精選優質麥種,發放給種植戶。在產後環節中,張志軍建設了自己的倉儲物流體系,在種植基地周邊建立了260多個糧食收購倉儲點,就近收購、存儲,有效解決了農戶賣糧問題。

靠著優質的服務,張志軍的種植基地快速擴張,目前已經達到了150萬畝,合作農戶也達到了30餘萬戶。張志軍說:“三鹿因為原料生產和收購環節出現問題,導致了企業倒閉。吃一塹長一智,要做好一家食品企業,必須先做好一個農民,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為食品品質打上堅實的保險。”

讓種植與消費“零距離”

豐產不豐收,一直是困擾農民的大問題。對此,張志軍有著自己獨到的見地。

他認為,糧食產業是一個從種子研發到種植,再到收儲加工、食品製造、餐飲與消費的全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越靠近消費終端,利潤就會越高。然而在傳統糧食產業發展模式中,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是間斷的、割裂的,種子研發掌握在科研機構手中,種植分散掌握在廣大農民手中,糧食加工掌握在眾多企業手中,市場消費掌握在餐飲、商超等服務業手中。這種間斷與割裂,也使糧食種植與食品消費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距離,利潤被各個獨立的環節層層剝離。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掛麵生產線。

面對這種現狀,張志軍要做的就是打破傳統,創造一種新的產業模式,最大限度縮短種植與消費兩個環節之間的距離。功夫不負有心人,時至今日,一條以種子研發、優質麥訂單種植為源頭,以小麥初加工、深加工、食品加工為主體,以餐飲、商超為終端,以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綠色生態養殖為兩翼的完整的農牧結合綠色循環全產業鏈最終呈現在了張志軍的面前。依託這一產業鏈,張志軍成功達成了“農戶——企業——消費者”的糧食產業的最短流程,將種植與消費零距離地連接在了一起。

“從田間中來到田間中去,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這是張志軍對這一產業鏈的通俗描述。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終端餐飲。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終端商超。

小麥進入這一產業鏈,先以佔比20%—30%的麥料精華部分,加工成功能各異的優質麵粉,無需任何添加劑,麵粉就足夠白、足夠香;優質麵粉再通過食品加工,生產麵條、速凍食品、烘焙食品,進入餐飲、商超等消費終端;剩餘的近80%的麥料進入深加工環節,生產小麥蛋白粉、醫用酒精、食用酒精;深加工產生的廢料則轉變為液態蛋白飼料,通過管道輸送到養殖基地,生產有機豬肉;養殖產生的糞汙進入沼氣池,生產生物天然氣,轉化為熱能、電能,供應加工環節;而沼渣和沼液則加工成有機肥進行還田處理。此外,從餐飲、商超等消費終端環節中獲取的高附加值,通過種植環節的“五統一”管理服務和“三免一加”優惠措施,快速回補到農民手中,提高農民種糧收入。

農民增收在於“換方式”

“賺錢憑良心”是張志軍自我定位的企業經營理念,乍一看來似乎很土,卻飽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耕者牟利,為食者造福,這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張志軍始終將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放置在內心的首要位置。

他總結說:“農民增收的關鍵在於‘換方式’,變分散種植為適度規模種植,變傳統耕作為現代化機械耕作,並通過標準化種植,提升耕地質量,從單純的向產量要效益,變為謀求質量和產量雙重效益。”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帶動30萬農戶融入麥業全產業

三產融合。

張志軍將良種研發、基地建設、“五統一”管理、“三免一加”政策、高標準倉儲、現代化機械推廣應用、有機肥還田等眾多措施全部指向了促農增收。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建設和“五統一”管理,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通過耕地質量改造,發展綠色有機農業;通過良種研發繁育以及訂單種植、成立農業合作社,推動優質小麥產業化;通過推廣應用智能機械和現代農業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促進農民轉型就業。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張志軍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戰略合作,開展數字農業建設試點,同時與浪潮集團合作建立大數據信息管理系統,最大限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據瞭解,在中裕的優質麥訂單基地中,一個人管理數十畝、上百畝麥田是尋常事,而在中裕直營的麥種繁育基地和生態養殖產業園中,更是實現了“小麥,一人管千畝;生豬,三人養萬頭”的奇蹟。

一系列系統化的措施最終直接帶動30餘萬家訂單農戶的家庭增收。據統計,中裕優質麥種的增產效益,以及免費供種、免費播種、免費收割、加價收購的“三免一加”優惠政策,可使農戶每畝小麥每年增加300多元收入。同時,企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直接帶動2000多名農民轉型就業,同時每年帶動季節性用工3000人次,每年實現農民增收約1.1億元以上。此外,公司還大力開展“造血扶貧”工作,帶動形成了100個專業種植村、10個專業養殖村,帶動每個貧困村年增收50多萬元。綜合計算,企業的15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帶動30餘萬訂單農戶每年共計可實現增收5.1億元。2018年5月,省工商聯召開的“千企幫千村”脫貧攻堅推進暨“千企助千村”振興行動啟動會議上,張志軍作了典型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