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你會登高祈福嗎?

重陽節你會登高祈福嗎?

重陽節你會登高祈福嗎?

每年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在中國文化中,九為陽之極,九月初九,雙九相逢,視為重陽。

我第一次瞭解到重陽節是因為唐代詩人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活得比較實在,情感也是飽滿的,王維這哥們終年飄蕩在外,到了重陽節這一天,看到別人的家人聚在一起登高望遠祈求福運,於是便思念起了家人。於是他就給自己腦補了一下,家中的弟兄們大概也和眼前的這些人們一樣,頭上插枝茱萸有說有笑地爬山遊玩,可是卻少了他這位遊子,所以越想越不是滋味,於是乾脆將心中鬱結的情感化作詩句,聊抒情懷。

重陽節你會登高祈福嗎?

重陽節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節日呢?好像在談到重陽節的時候,我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比如菊花、茱萸、登高、重陽糕、以及思鄉等。可這些好像又離我們很遠,只存在於文章與書本之中,成了文人騷客的談資罷了。

老實說,我是沒有過過重陽節的。小時候住在農村,秋天倒是能看到黃豔豔的菊花,見慣了也就不以為奇,現在生活在城鎮,很少能見到野生的菊花,好像這種花多出現在葬禮的花圈上。如今的秋天,只能見到遍地的桂花,但桂花是屬於中秋節的。

說到菊花,我聯想到了菊花牌味精,不過這好像跟菊花沒有多大關係,也不知道為什麼取用菊花牌這個名字。不過菊花與美食還是有著一些淵源的,比如我們常見的就是菊花茶,能夠清熱解毒,還有菊花酒,就是用菊花泡出來的酒,味道如何不得而知,但我記得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詩《過故人莊》,其中寫到了菊花酒。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最後一句“還來就菊花”說的應該就是菊花酒了。

在古代重陽節這一天,菊花應該能拔得頭籌。品了菊花酒,再喝菊花茶,食得菊花糕,還要賞菊花。所以,如果說桂花屬於中秋節的話,那菊花就應該當仁不讓屬於重陽節了。

重陽節你會登高祈福嗎?

再說說重陽糕吧,因為這是當前唯一一件能提醒我重陽節到來的物什。在來到江南無錫之前我是不知道有重陽糕存在的,即便在書本上也沒有見過這種食物,或許是我眼界狹窄讀書不多的緣故,但我確實不知此為何物。來到無錫以後,每年重陽節當天,一些老大爺老太太就會挑著自己做的重陽糕在菜市場門口售賣。

重陽糕看上去讓人很有食慾,熱氣騰騰的糕點整整齊齊地碼垛在蒸屜上,它是用發酵的米麵蒸製出來的,上面著五彩斑斕的甜餡,通常有蜜棗、黑芝麻、葡萄乾,還有我叫不出名字的甜餡。看上去很好吃,但是我吃過之後卻是不大喜歡,買的人也是買的很少,貌似吃重陽糕只是為了紀念一下可有可無的重陽節。

重陽節不似春節般熱鬧,沒有端午節的崇高,也少了中秋節的情調,但在古人那裡重陽節應該飄逸的,是自由的,也正是因為沒有任何形式的束縛,使得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再重視。如今的人們更注重生活的形式、節日的儀式,活著或許更多地是為了活給別人看,而忘了自己真正所需要的。

如今,重陽節只是一個尚被人們記憶的民俗,終有一天會沉沒在歷史的河流之中。遺忘一個民俗節日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應該回歸自己的生活,找回自己本該有的情感,讓生命獲得飽滿而又清爽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