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膽石症

膽石症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和膽管)的任何部位發生結石的疾病,一般情況下膽石症臨床表現多不典型,患者多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隱痛或刺痛、悶重鈍痛感,以進食油膩食物或勞累後症狀加重。而當結石阻塞膽囊管時即可發生上腹或右上腹劇烈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常伴有噁心、嘔吐、腹脹和食慾下降、不同程度的發熱而誘發急性膽囊炎。膽石症可反覆發作,有時可持續數十年。膽石症甚則可誘發心絞痛、膿性膽管炎、併發急性胰腺炎、膽汁性肝硬變。膽石症以體態肥胖、長期不吃早餐、愛吃甜食、長期食素、喜靜少動及蛔蟲感染者為高發群體。腹部X線平片、口服法膽囊造影、靜脈法膽道造影、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術、纖維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中膽道造影、CT、B超均為本病常規檢查;核素掃描、腹腔鏡檢查對急性膽囊炎的診斷有很大意義,同時還可作有關進一步檢查或治療。膽石症急性發作期其症狀與體徵易與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急性闌尾炎(尤高位者)、急性膜腹炎、膽道蛔蟲病、右腎結石、黃疸肝炎及冠狀動脈供血不全等相混淆,應仔細鑑別。

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膽石症

膽石症屬中醫“協痛”;“黃疸”等範疇。中醫學認為膽為“中清之府”,與肝相表裡,輸膽汁而不傳划水谷和糟粕,以“通降下行”為順,凡暴怒憂思或多食油膩、厚味、炙煿飲食或寒溫不適或蛔蟲上竄等均可致肝膽之氣鬱結,脾胃運化失司,溼濁內生久蘊不散,日積月累是膽汁久經煎熬而成膽石,膽石阻塞膽管又促使肝氣不舒,膽汁流行受阻則可是膽石不斷結聚增大;膽汁鬱積加重導致氣滯瘀阻不散內蘊溼熱不清使病症久不得愈而反覆發作。根據臨床症狀不同可將膽石症分為五個類型:肝鬱氣滯證表現為脅肋痛或絞痛時牽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乾,心煩易怒,脘腹脹滿,不欲飲食,或呃逆噯氣,舌暗紅苔薄白,脈弦。膽火熾盛證表現為脅肋及脘腹灼熱疼痛,痛連肩背,口苦咽乾、噁心、便幹,或有黃疸,舌紅苔黃幹,脈弦滑或弦數。溼熱內蘊證表現為脅肋脹悶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噁心欲嘔,厭油膩,周身睏倦,大便不暢或便溏,目黃身黃,尿黃,舌紅胖,苔黃膩,脈弦滑數。毒邪熾盛證表現除有溼熱內蘊證候外,尚有寒熱往來,神昏譫語,持續腹痛,肌緊張,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徵象。正虛邪陷證表現為隱鈍痛持續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語聲低微,皮膚黃晦,間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傾向;腹呈氣臌,輕度壓痛,肝臟腫大,並多有觸痛,小便黃短,大便秘結,舌質絳紫,舌苔乾枯如砂皮樣。脈象弦數或沉數。

膽石症治宜調理臟腑、疏肝利膽來糾正消化、代謝上的紊亂,維持肝膽正常的功能。主穴取日月、期門、膽俞。肝鬱氣滯證、膽火熾盛證加取太沖;溼熱內蘊證加取陰陵泉、豐隆;毒邪熾盛證加取耳尖;正虛邪陷證加取神闕。囑患者全身放鬆,均勻腹式呼吸,消除過於緊張的心態,先採取左下位側臥位寬衣解帶並使日月、期門、膽俞部充分暴露,術者左手將打火機的火焰開至最大於右手所持的罐口適宜的玻璃罐中瞬間閃過後迅速吸拔於穴位處,火罐拔上後術者用一手按壓住罐底左右搖動、上下震顫火罐幾下,接著再在罐底用手掌拍打幾下後起罐,再如前法拔罐、起罐、拔罐……反覆閃拔數次以可見局部皮膚紅潤、充血甚或瘀血為度。閃罐以日月→期門→膽俞為順序。閃罐後再據辯證所加穴位令患者改為仰臥位並暴露穴位處,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太沖0.8寸;陰陵泉1.5寸;豐隆2寸均施以提插瀉法。先用拇食二指將一側耳尖穴部揉搓至發紅、發熱,常規消毒後醫者左手拇、食二指自然捏持耳尖部,右手持小號三稜針(亦可用消毒後的縫紉針、採血針、注射器針頭等),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露出約1、2分長的針尖對準穴位局部快速點刺一下即可,用95%的酒精搽拭點刺處(便於血液的順利外洩)後,接著術者用雙手拇、食指做一捏一放的擠壓儘可能的是顏色較深的血外洩變至淡紅色為佳。術畢將血跡搽拭乾淨後再用絡和碘常規消毒。針刺處當天24小時內應保持乾燥、清潔,禁止溼水。將適量精鹽填平肚臍眼(即神闕)後把純艾絨用一手拇、食二指搓成紡錘狀,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緊置於平板上用力壓緊製成上尖下圓,呈圓錐形如大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於精鹽上,用線香由艾炷頂尖部點燃令其自燃成灰或患者自覺施灸部有發燙感時將艾炷移除為一狀,再如前法換一狀繼續灸,不拘壯數連續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內溫熱、舒服為度。清除艾炷、肚臍眼中精鹽後隨即用醫用膏藥貼敷肚臍眼防止施術後受風寒。日月、期門、膽俞閃罐及耳尖放血每週兩次;太沖、、陰陵泉、豐隆針刺及神闕艾柱溫熱灸每日一次。

方中通過用閃罐法反覆在肝膽之募穴期門、日月及膽之背俞穴膽俞的拔、起,使皮膚反覆的緊、松、再緊……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對神經和血管的興奮作用可增加細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營養供應,共同起到理氣活血,疏肝利膽,清熱化溼,使肝膽運化功能趨於正常而止痛。太沖穴具有平肝洩熱,舒肝養血,清利下焦的功效,所以《千金方》中言其:“主黃疸,熱中喜渴。”陰陵泉系脾經合穴,能清利溼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與足陽明胃經的絡穴、亦是化痰要穴的豐隆配合以健脾利溼,協助期門、日月、膽俞清熱利溼、理氣通下。耳尖穴是經外奇穴,採用放血法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散瘀消腫、瀉火祛風的作用。神闕穴又有“命蒂”;“臍中”:“氣舍”:“環谷”:“維會”之稱;俗稱“肚臍眼”。位於腹部中央,為生命之蒂、中下二焦之樞紐,其內為胃及小腸。《針灸穴名解》曰:“……先天之結蒂,又為後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尚存,在內緊接近大小兩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通過艾柱溫熱刺激可以調理脾胃、補益氣血,同時又引食鹽入其所屬腎經補益腎陽、暖腎,從而到達培元固本、回陽固脫的目的。

針、灸、罐辨證施治對於肝鬱氣滯、膽火熾盛、溼熱內蘊所致的膽石症效果最好,尤其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確實有不錯的療效,特別在發作時更是有即可止痛消證得功效。毒邪熾盛和正虛邪陷則需要中西醫結合、內外科配合進行救治,不宜單純使用針、灸、罐治療。順便再提一下,有些患者(特別是泥沙樣結石或直徑小於1釐米的小型結石)針、灸、罐治療後有可以會出現腹痛、發熱、脈數、黃疸加重的表現,醫者應該密切觀察是否是為排石先兆?叮囑患者多喝白開水、多做跳躍運動,如突然腹痛消失、體溫下降、感覺輕鬆則表明結石已排除。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針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針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於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針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