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理解需求、創造價值、管理認知、建立關係,這是最精準理解營銷的四個概念。 本文為《營銷4講》第3講——管理認知。

縱貫整個營銷史,我們可以找到十幾種營銷理論來。需求管理、競爭戰略、價值設計、客戶關係、藍海戰略、品牌資產、品牌形象、USP、定位論、市場壟斷、交易成本、流通效率……

不同的理論學說之間,看似千差萬別,甚至相互攻訐,但如果我們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這些不同的理論其實都是基於理解需求、創造價值、管理認知、建立關係這四個維度來詮釋其對營銷的理解。

A)科特勒的需求管理自然歸屬於理解需求;

B)價值設計、藍海戰略、競爭戰略都是在講如何創造價值;

藍海戰略講的是通過對價值鏈重組,實現價值創新,創造商業新物種,從而突破現有競爭,開創藍海。

邁克波特的三種基本競爭戰略則包括: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聚焦。這裡我解釋一下,聚焦指的是針對特定細分市場做到總成本領先和差異化,所以邁克波特只有兩種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和差異化。而成本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差異化價值。所以說競爭戰略的本質就是創造差異化價值。

C)USP、品牌形象、品牌資產、定位論都屬於管理認知,告訴消費者你是誰、為什麼要買你,通過各種營銷手段管理你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認知、聯想等,佔領用戶心智。所謂品牌,其實就是一種心理現象。

D)客戶關係、交易成本、流通效率,則屬於建立關係,如何觸達最終消費者,提高觸達效率,降低用戶成本,並與消費者形成持續性關係。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或者我們說得更簡單一點吧,所有營銷理論其實最終都落腳於兩個字:價值。

通過研究消費者的問題和處境,決定向其提供何種價值。

接著是打磨偉大的產品,定價,創造價值。

其次是向消費者傳遞這種價值,讓產品價值變成用戶認知。

最後是與消費者結成價值共同體。為什麼消費者願意一次又一次買你?說到底還是因為你給他提供了價值。有句名言怎麼說的,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你對消費者沒有價值,消費者就不會跟你持續發生關係。

確認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結成價值共同體。這便是營銷4階段的另一種解釋方式。

在《營銷第2講》中我有提到:

"從工具,到媒體,到IP,是一個品牌成長過程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一個品牌擁有三種價值:工具價值、個體價值、社會價值。工具價值承載品質、特性,個體價值承載自我表達,社會價值承載群體共識。"

所以,管理認知其實就是向消費者傳遞這三種價值,或者說在消費者認知之上建立這三種價值。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一個品牌的工具價值是豐富多樣的。藍海戰略將之稱為價值鏈,一個品牌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是一個鏈條。

比如汽車的產品價值鏈包括空間、動力、操控、NVH、安全、設計等,一款洗衣液也許能夠同時向消費者提供去汙漬、柔順衣物、增香、安全、環保等價值。

但出於兩點原因,我們在傳播推廣時不可能將整個價值鏈傳遞給消費者。

第一點,載體有限。

比如說你買的電視廣告時長就是15秒,按你一秒鐘說4個字,最多也就60個字,因此你必須挑重點講。

比如你要投一塊大戶外廣告牌,最多你只能寫十幾個字上去,字太多消費者就看不清了。

當然,有了互聯網媒體以後,特別是公眾號、H5、minisite這種,理論上來講你可以向消費者傳遞無窮多的信息。但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原因,決定了不能這麼幹。

事實上,現今一切廣告理論、廣告創作觀念,都建立在這個原因上。

第二點,消費者不關心(更沒有耐心)。

我就買個洗衣液,你還打算寫一本書教育我麼?說吧,一句話跟我講清楚,我為什麼要買你。是去汙力超強,衣服洗完亮潔如新?是曬乾後衣服不會硬得像殭屍?是不含熒光劑貼身穿更安全?還是價格實惠超大容量?

消費者只會在那些決策風險高、代表自我表達、自己喜歡的品牌上花精力去搜集、研究信息。

除以外絕大多數產品,消費者根本不關心你在說啥。所以你別廢話跟人家講那麼多了,講越多人家越煩。

而很多爛廣告,做得真的像產品說明書一樣。那你現在買回家的東西,還會看說明書嗎?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偉大的廣告人、達彼思全球集團總裁羅瑟·瑞夫斯寫了一本書《實效的廣告》,在書中瑞夫斯首次提出USP理論——獨特的銷售主張。

這一理論,拉開了現代營銷的序幕。

USP強調三點:

1、每一則廣告必須向消費者提供一個主張,讓其明白購買廣告中的產品可以獲得什麼利益;

2、這一主張必須是獨特的,是競爭對手做不到的或無法提供的;

3、這一主張必須是有銷售力的,強而有力地聚焦在一個點上,集中打動、感動消費者。

即使企業老闆想把產品的方方面面都告訴消費者,但你在廣告中還是要講一個主張、聚焦在一個點上、一個與眾不同的點上。

我在廣告公司受訓的第一課就是傳播訴求要單一,追尋簡潔的力量。

USP向消費者傳遞的,就是產品的工具價值。比如我們舉例說了無數遍的,安全之於沃爾沃、駕趣之於寶馬、去屑之於海飛絲等。

提出定位論的傑克·特勞特,對羅瑟·瑞夫斯對USP推崇備至。

因為定位論向消費者傳遞的,也是產品的工具價值。本質上講,定位就是USP的一個變種。

這是我給定位論的“定位”。

定位強調品類地位,而品類地位是品質的一大背書。銷量遙遙領先的、暢銷的肯定是品質最好的(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買?相信群眾沒錯的);

行業領導者、開創者、第一肯定是品質最好的(不然為什麼人家是領導?相信權威沒錯的)。

這是極樸素的消費心理。

定位以品類地位背書產品的工具價值,所以我說它是USP的變種。

定位利用的是庸眾兩大心理:1、迷信權威;2、追求從眾隨大流。

USP反映在品牌打造範式上,就是mind-share branding理念分享型。

它將產品的功能利益、銷售主張變成一種品牌理念,持續向消費者進行灌輸。

比如最開始的“農夫山泉有點甜“,它想給消費者建立的認知就是農夫山泉是綠色天然的、是山泉水(雖然它不是),這是農夫山泉的工具價值。

然後農夫山泉就將“天然”變成一種品牌理念,持續地傳遞並分享給消費者。

“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美麗的中國,美麗的水”“什麼樣的水源孕育什麼樣的生命”,其實都是在傳遞天然這一品牌理念,並藉以形成品牌整體印記和形象。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通過集成了各種抽象聯想的理念分享,完成在消費者心理認知層面上的整合,維護品牌一致性形象身份的輸出,形成統一的品牌認知。

mind-share branding理念分享型品牌打造,這是第一種管理消費者認知的範式。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品牌的第二種價值就是個體價值,產品成為用戶自我表達的介質,呈現用戶內心戲的媒體。

為賦予品牌以態度、情感、個性、形象,為品牌建立個體價值。在整個廣告業,風靡的是第二種品牌打造範式——emotional branding高感性品牌打造。

自從20世紀60年代,廣告教父、奧美祖師爺大衛奧格威提出品牌形象論以來,整個4A廣告業基本上都是基於這一範式打造品牌,強調感性的價值。

奧美如今的作業理念The big ideaL,品牌大理想,強調品牌要有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薩奇的作業理念lovemarks,強調品牌要成為消費者愛的標記。

它將人們對一個產品的愛與尊重兩個維度進行劃分,分成四個象限。低愛低尊重的是產品、高愛低尊重的是時尚、低愛高尊重的是品牌、高愛高尊重的是lovemarks。

所以薩奇將lovemarks譯作至愛品牌這是不對的,lovemarks本來就是為了超越brand的。但無論愛與尊重,都是感性價值的層面。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李奧貝納的作業理念HumanKind,強調品牌打造要基於人性,尋求人的參與,尋找品牌在人們心目中的意義。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陽獅的作業理念Contagious ideas,強調通過大感染力的創意改變品牌與消費者的對話,注意品牌的故事性、社會流行能力,品牌要與消費者共創。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從這四家最頂尖4A公司的理念,就可以看出整個4A廣告業對感性價值一面倒的倚重。

如果你曾看過4A公司的PPT、聽過4A公司的提案,你就能從他們的言語、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他們對感性的執著。

由此,在廣告業掀起廣告是科學還是藝術之爭,一邊強調廣告要傳遞理性的銷售主張,一邊強調廣告要進行藝術的情感溝通。一邊強調硬銷,一邊強調與消費者建立情感聯繫。

曾經在某個項目上,與一個4A出身的同事發生爭執,對方堅持廣告訴求要講情感,我表示反對,為什麼一定要講情感呢,這個品牌當前不適合談情感。而對方的回應則是:做品牌就要做情感,不做情感,就不是在做品牌。

我不禁有些愕然(雖然我也曾是4A出身的人。。。)

情感是品牌的一個重要側面,是品牌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並不是品牌的唯一和全部。

品牌管理,其實就是在管理消費者認知。

但消費者對一個產品的認知過程包括了感覺、知覺、學習、記憶、想象等。此外,人的心理過程還包括情緒情感、意志、動機、人格等。

品牌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現象。而人的心理現象是極其複雜的。

那些持品牌一元論,將某一理論包裝成神教,是唯一真理,唯一出路,唯一方法的人;言必稱XX,其他理論都不值一提的人;認為消費者心智簡單到喊一句口號就能佔領的人。

不是蠢,就是壞。前者是被人騙,後者則是想騙錢。

不管怎麼樣,emotional branding高感性品牌打造,能在產品的理性利益外,增添感性利益。

能使一個只有工具價值的產品,變成供用戶自我表達的品牌。它是打造品牌的關鍵所在。

這是第二種管理消費者認知的範式。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理念分享型品牌打造的源頭,可追溯到USP,傳遞品牌理念,建立工具價值認知。

高感性品牌打造的源頭,可追溯到BI品牌形象論,一直到1991年大衛·艾克出版《管理品牌資產》,為品牌管理建立系統性規範。

高感性品牌打造,強調塑造感性價值,為品牌賦予情感、個性、態度、形象身份,從而使品牌具備自我表達的媒介價值。

那麼現在我們還剩最後一點要講,如何使品牌成為群體共識、群體信仰,承載社會價值。

對於消費者行為總體模型來說,消費者每一購買決策的做出,是基於其需求和慾望。而消費者的需求和慾望是從哪來的呢?

它來自於消費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即消費者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這決定了他會對什麼產品產生需求和慾望。

而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又是從哪來的呢?它來自於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影響。

內部影響前面我們已經講到,包括感覺、知覺、記憶、動機、個性、情緒、態度等。

而外部影響則包括了亞文化、社會地位、參照群體、家庭等。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

電影《侏羅紀世界》中,國際基因科技公司為了吸引更多遊客,授意創意實驗室採用不同動物的基因創造出了一頭集力量、速度和智慧於一體的D-Rex掠食者恐龍。

這頭可怕的怪物在逃出實驗室後,對所見的一切生物展開了無差別的血腥屠殺。

即使兇猛暴虐如霸王龍,也並不會如此殺戮。這是因為作為一個全新創造出來的新物種,D-Rex掠食者恐龍急於確認自己在食物鏈上的位置。換句話說,D-Rex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它有著非同一般的“身份焦慮”。

作為群體性動物的人類,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身份焦慮,所以我們通過消費來確認自己是誰,確認自己與他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

這個急速變化的中國,我們每個人的位置感也在經歷劇變。今天你覺得自己還是社會主流人群,轉眼間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被時代拋得老遠。

當今中國似乎人人都焦慮,年輕人很焦慮,中年人很焦慮,老年人很焦慮,中產很焦慮,學生很焦慮,上班族很焦慮,企業家很焦慮,公務員很焦慮,明星大V很焦慮,自媒體很焦慮,微商代購很焦慮,投資人很焦慮,創業者很焦慮。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個充滿了焦慮感的盛世。

只有品牌滿足一個群體的渴望和焦慮,為自己構建一幅文化認同圖景,這時品牌才能成為群體的共識和信仰。

這種品牌打造範式,叫做cultural branding文化品牌打造。

這是第三種管理消費者認知的範式。

所以對於品牌管理而言,我們不僅僅要理解個體心理學,也要關注社會心理學。我們不僅要挖掘消費洞察,也要尋找文化洞見。知道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人們每天在談論什麼,人們害怕什麼,又追逐什麼。

品牌不是生產出來的,而是被消費者所認知產生的;品牌不存在於流水線上,而存在於消費者生活之中。它存在於mind之中,存在於emotion之中,存在於culture之中。

品牌管理,就是管理消費者認知,那意味著我們需要管理三個部分,mind頭腦、emotion內心情感、culture社會文化。

當完成用戶認知管理之後,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與用戶建立持續關係。

請等待第4講《建立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