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长度,有时会超过硬度:司马懿为什么是最后的胜利者

如果说国史之上,哪个时代最适合拍《大军师司马懿》,三国无疑是选项之一,堪比春秋,力压秦汉、隋唐。梁由之兄有言:“三国为期不长,但其头绪之纷繁,态势之复杂,人才之杰出,故事之精妙,却几乎空前绝后无与伦比。”若把三国比作一部影视剧的制作,谋士与军师的作用,至少是编剧,有时还得兼任导演,甚至直接升级为导演,譬如诸葛亮和司马懿。 把司马懿搁进三国谋士与军师群中,稍加对照,一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生命的长度,有时会超过硬度:司马懿为什么是最后的胜利者

2009年‘红色悬崖’电影

且来看魏国著名谋士的生卒年岁,以《三国志》列传排名为序: 荀彧(163-212年) 荀攸(157-214年) 贾诩(147-223年) 程昱(141-220年) 郭嘉(170-207年) 董昭(156-236年) 刘晔(?-234年)(有一说法,称刘晔生于179年,与司马懿同岁,据《三国志》,刘晔诛郑宝,投庐江太守刘勋,“时年二十馀”,此后刘勋不听刘晔之谏,而中孙策之计,穷途末路,投奔曹操,时值建安四年(199年),以此算来,刘晔应年长司马懿数岁) 蒋济(188-249年) 司马懿(179-251年) 参照: 曹操(155-220年) 曹丕(187-226年) 司马防(149-219年) 诸葛亮(181-234年) 倘为魏国谋士划分代际,司马懿应属第二代,这一代还包括刘晔、蒋济。荀氏叔侄、贾诩等,皆与他的父亲司马防同辈;郭嘉年长他九岁,属于同代,然而其人出道早,去世早,无形之中提高了辈分。确定了代际,则可知司马懿在曹操时代,戏份不会太足,一来基于年龄与资历,二来基于才略,他都无法与荀氏叔侄、贾诩、郭嘉等比肩,这些人若在,哪有他的发言权。

生命的长度,有时会超过硬度:司马懿为什么是最后的胜利者

江苏无锡:如时光倒流的央视影视基地

按《晋书》记载,他初次从军献策,应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张鲁。此时荀氏叔侄、郭嘉等尽数凋零,贾诩老奸巨猾,明哲保身,这才轮到他出场,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据《晋书》,司马懿向曹操献策,共计六次,曹操并非言听计从,而是采纳三次,拒绝三次,各占一半。所采纳的三次献策,最著名的应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曹操丧胆,计划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与蒋济献策,联合孙权,共击关羽:“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这是《三国志》的说法,《晋书》当中,蒋济被除名,功劳由司马懿独揽。 被曹操拒绝的三次献策,前两次都有待探究。第一次在战胜张鲁、平定汉中之后,司马懿劝曹操一鼓作气,再征刘备:“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答:“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不仅不听,反而出言嘲讽。 《三国志》中,这一策被归于刘晔名下,其说辞更为详实:“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当然结果一样。

生命的长度,有时会超过硬度:司马懿为什么是最后的胜利者

《三国志》在前而《晋书》在后,《三国志》详尽而《晋书》粗略,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刘晔之策。不过这里不欲辨析真伪,而试图论定其策略短长。相形之下,刘晔或司马懿考量的是未来,曹操考量的则是现实。征张鲁一役,长达半年余,非常艰苦,按《三国志》,“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曹操竟有意退兵,还是刘晔加以阻拦,方才攻克张鲁,虽然取胜,损失亦大,加之蜀地易守难攻,劳师远征,能有几成胜算?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蜀国降兵告诉曹操:“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曹操问刘晔:“今尚可击不?”刘晔答:“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第二次更加不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上表称臣,陈说天命,请曹操称帝。曹操道:“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而司马懿竟附和孙权之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从时势上讲,此时曹操称帝,未尝不可,故而劝进的大臣,不止司马懿一人,《三国志》列举了陈群、桓阶之名。问题在于,既为谋士,则当深知主公的心志,曹操盖世英雄,志在一统天下,而非区区皇位,他若贪图皇帝的尊荣,早可篡汉自立,何必等到现在,后来他坦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称帝一事,索性留给了儿子曹丕。就此说来,司马懿之策,可谓马屁拍到马腿上,当然这也可理解为站队,以示对曹操的忠诚。

生命的长度,有时会超过硬度:司马懿为什么是最后的胜利者

大体而言,作为谋士,以及后来作为统帅,司马懿的才略,在三国时代,应属第二档,在他前面,大概能排出五到十人。对其才略,李世民有一段评语: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李世民笔下,司马懿的表现,判若两人。然而这不是分裂,恰恰揭破了司马懿的行事风格:对于才略不如他的对手,杀伐果断,近乎碾压;对于才略超过他的对手,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甚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譬如空城计一出戏,诸葛亮的大胆与他的审慎,形成了鲜明对比,倘缺其一,这出戏便唱不下去。说到谨慎,李庆西先生有一妙论,他认为应该把“诸葛一生唯谨慎”改作“司马一生唯谨慎”,这二人相比,诸葛亮的谨慎远不及司马懿,前者屡有用人不当的失着,“如将荆州托付关羽,街亭交给马谡,粮草委以李严,都是很要命的纰漏”。

谨慎之外,司马懿还有一大特长:隐忍。他出身士族,少年便有令名,崔琰称其“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征他出来做官,《晋书》云:“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关于这一节,《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诠释与吴秀波的表演简直出神入化:司马懿为了避免入仕,竟硬生生用马车轧断了双腿,不仅忍,而且狠。 装病这张牌,司马懿从早年打到了晚年。正始九年(248年),七十岁的司马懿与曹爽内斗,犹以装病为王牌,麻痹对方。不必引用《三国演义》等小说,哪怕是《晋书》这样的史书,写到这一段,依然惟妙惟肖: ……(曹)爽之徒属亦颇疑帝(司马懿)。会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候帝。帝诈疾笃,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霑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帝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善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帝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说及隐忍,不由想起司马懿的招牌:鹰视狼顾。剧中有一节,曹操单独召见司马懿,考验其鹰视狼顾之态,二人斗智斗勇,精彩纷呈。不过我以为,所谓鹰视狼顾,虽然载于《晋书》,却属后世演义,史家批评《晋书》“所采多小书”“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正适用于此。就司马懿隐忍的性格而言,他的气质,不该是鹰视狼顾,锋芒毕露,而是剧中荀彧所云的静水流深,不可测度。 由此来说司马懿这个人。如果说《三国演义》对其妖魔化过度,《大军师司马懿》则对其美化过度,所表现的才略、风骨与忠诚,竟给我一种错觉:这哪里是司马懿,分明是诸葛亮。 就我读史书的感受而论,真实的司马懿,应在小说与电视剧之间,《晋书》说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大抵可信;“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生命的长度,有时会超过硬度:司马懿为什么是最后的胜利者

所谓忧天下心,仅仅指一种忧患意识,如果他像曹操那样胸怀大志,史家大抵可以落笔云“登车搅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说白了,他不是天生的野心家,他的野心,随手中权力的扩大而滋长,然而,他从不曾像曹操那样明言欲改朝换代,《三国演义》有意把他塑造为奸雄与野心家,待其临终,却留下这样的遗言:“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常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常怀恐惧”“慎之”云云,未尝不是他的心声;与此相应,他的气质,以谨慎与隐忍为主,这是拜时代与政治所赐:他所置身的世道,绝对乱世,他所侍奉的君主,曹操是雄猜之主,曹丕是阴刻之君,伴君如伴虎,加之他所代表的士族与曹氏宗亲的残酷斗争,其仕途,只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司马懿能笑到最后,除了其才略,以及谨慎、隐忍的作风,还有一大法宝:长寿。他活了七十三岁,相当于曹丕、曹叡这两代皇帝寿命相加。他的时代,比他厉害的人物,几乎都早早死在了他前面。他的对手,曹真比他早死二十年,诸葛亮比他早死十七年,最终与他斗法的只剩下曹爽这样的小儿辈,不知他在晚年,算无遗策、战无不胜之际,会不会不胜寂寞呢?

无论如何,从司马懿身上,我们觅得了一点事理:生命的长度,有时会超过硬度,构成政治斗争的最大本钱,甚至是决胜因素,也许敌人过于强悍,单凭一己(群)之力,无法击败,然而我们可以活过它、熬死它,在祈祷与诅咒之中见证它的崩盘。在科雷马劳改营,乌曼斯基教授便如是告诫安德列耶夫:“关键是,是要活过斯大林。活过斯大林的人,全会活下来。您明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