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德國和蘇聯在瓜分波蘭後繼續結盟,二戰的戰局會發生改變嗎?

大東北的小豆包


是狼肯定要吃人,何況希特勒與斯大林都非良善之輩。德國和蘇聯的結盟本身就是權宜之計。無論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沒有把這紙協議當真。不過是臨時合作而已。實際上,雙方都希望對方立即去死,治對方於死地而後快。

首先說說這個二戰的倒黴蛋波蘭,波蘭最大的不幸就在於處在德蘇之間,無論傾向於誰都得倒黴。況且當時的波蘭佔據著德國的但澤走廊,又佔有蘇聯的西烏克蘭(還包括沙俄議會波蘭,蘇聯對議會波蘭沒有領土要求)。波蘭無法向兩大強鄰做任何妥協。 只有傾向於英法。而德蘇國和波蘭的地理歷史(一戰及之前的戰爭)仇恨,波蘭和蘇聯之間在政治上(意識形態仇恨和恐懼)分歧和種族因素。都註定了波蘭只能是德蘇之間的籌碼。而英法要想禍水東引,也必須首先犧牲波蘭。也就是說波蘭在二戰的結局是註定的,無法改變的。

好回頭再說德蘇結盟,歷史不可能假設,我們不能去設想如果希特提前一個月入侵蘇聯會怎樣?日本不入侵珍珠港會怎樣?即便如我們設想的那樣,歷史大概也不會改寫。德蘇他們的結盟是因為愛情,不,是因為共同的利益。無論是斯大林還是希特勒都知道這是權宜之計,戰爭的腳步只在於他的時間而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有一戰後蘇德經濟往來培養起來的合作基礎,也有英法的推波助瀾。德蘇既是利益的結合也是‘’迫不得已‘’合作。雙方的敵人多於朋友,兩個‘’惡棍‘’也只有合作了

。1939年9月1日標誌著二戰的正式爆發。但不要忘記的是1939年8月23日,莫洛托夫和裡賓特洛甫簽字蓋章確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但蘇德沒有結盟基礎和利益架構,雙方都想統一歐洲。都恢復神聖羅馬帝國。但皇帝只有一個。是希特勒一世。還是斯大林二世。而且雙方的意識形態,國家結構。都無法完成融合,在希特勒的眼裡斯拉夫人和猶太人都一樣,都是劣等種族。再一點就是希特勒在他的《我的奮鬥》裡就明確指出了他要入侵蘇聯的意圖。而在剛剛入侵波蘭完畢,希特勒就制定好了入侵蘇聯的計劃。而斯大林更是對希特勒沒有絲毫的信任與好感。


如果德蘇真的結盟到底話,他們會在統一歐洲以後大大出手,為了一個統一的歐洲而奮鬥,那時候,也許現在歐洲就兩個國家,一個叫大德意志西歐聯邦,一個叫俄羅斯東歐聯邦。美國對此絕對會袖手旁觀。不會有任何干涉,但如果有一方招惹美國,美國絕對會為恢復歐洲而奮鬥到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說出來人們可能不相信,二戰前夕蘇德的關係,其實一直是比較好的,這種好,並非裝模作樣,因為從國家利益上來說,兩國相剋並沒有多大實際好處。

一戰時,作為歐洲統一比較晚的民族國家,和歐洲後發的資本主義國家沙俄其實都是資本主義鏈條裡的弱者,一戰的時候大家忙著薅奧匈帝國這個大塊頭的羊毛,一戰後期,各自被英國、法國、波蘭、捷克這樣的老油條算計,付出了不少,犧牲了不少,還沒落到什麼好處。所以,蘇德的共同利益在很長時間裡是妥善瓜分一戰前奧匈帝國格局下的政治、經濟遺產,以及在英,法,美這些新豪強之間的夾縫裡崛起。


斯大林不是不懂這個道理,希特勒不是不懂這個道理,然而,德國國內的政治局勢,已經不可能給希特勒這樣的機會,進攻蘇聯,在當時,是法西斯的政治正確。

當我們覆盤歐洲的歷史,可以發現,中世紀過後,歐洲的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兩大社會運動,文藝復興標誌著人權和王權的崛起,神權的逐步沒落,也就是說,過去強大的,統一整個歐洲的教廷的話語權在逐漸被崛起的民族國家的皇帝,國會,議會所取代。而啟蒙運動過後,理性、法治的思想崛起,資產階級制定了自己的憲法,王權旁落,資本家們登上歷史舞臺。


在資本主義的遊戲世界裡,一個社會如果越有錢,就越民主、自由、平等,而一個社會如果越沒有錢,則很有可能走向兩個極端——法西斯的極端和布爾什維克的極端。法西斯是對外搶劫,布爾什維克是內部調整,尋求大多數人的平等。

一戰是一場資本主義狗咬狗的戰爭,一戰後,既得利益者的不公平分配讓德國非常不爽,而作為資本主義極其貧窮的鏈條的一環,又是遭受懲罰的戰敗者,德國公民一人一票,通過合法的手段,選出了希特勒,也就是選出了奉行對外搶劫政策的法西斯。

要知道,希特勒並不是通過運動、暗殺、關係謀權上位的,而是通過奔走,演講,選舉,合法取得的德國總理、元首職位,德國人民像打了雞血一樣,堅定不移地擁戴著他們的元首,這絕不只是因為希特勒善於蠱惑人心,德國人民之所以選擇他,就是因為認同他法西斯搶劫的政策。

希特勒上臺以後,對內,搶劫猶太人,這個在整個歐洲並未受到譴責,因為幾乎當時所有歐洲的天主教國家都很嫉妒猶太人,搶劫猶太人是政治正確,只是手法上,有的國家明著來,有的國家暗中使勁。

而對外,德國開始逐步蠶食其它歐洲國家,吞併奧地利,佔領捷克,閃擊波蘭,當然這些國家也多是猶太人聚居地。他非常嚴格地執行著自己向德國民眾許下的“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的諾言。而斯大林也沒有站出來匡扶正義,而是對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虎視眈眈,刀戈相向,如今卡廷慘案,冬季戰爭的史實已經揭露了斯大林的擴張行徑。

終於,當蘇德之間可以瓜分的土地和利益已經被瓜分殆盡,兩國已經是大眼瞪小眼。而相比地大物博,地廣人稀的蘇聯,德國國內的需求更為迫切。

所有政體的背後,都是經濟模型,希特勒滿足和報答德國公民的方式是——

搶劫猶太人、外國人來補貼國民。

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基建,讓更多人有工作。

擴軍備戰,進一步對外擴張。

單純從經濟學絕度來說,這是一個快速的發展模式,單純從政治學的角度上來說,這可以把內部貧困的矛盾轉嫁到外部,唯一的缺陷是,需要不斷對外擴張。一旦停止擴張,這個看起來嗷嗷叫的政治經濟體系就要解體。

所以,對於已經擴展到斯大林家門口的希特勒來說,他已經停不下來了,如果他不踹開蘇聯的門,侷限在在自己國內,就會被愛自己的德國選民反噬。

其實從今天的角度上來看,無論是日本偷襲珍珠港,還是德國閃擊蘇聯,多少都帶有一點窮兇極惡的強盜惡棍,去踹財大氣粗的堡壘戶家的大門的意味,表面上看強盜兇殘,實際上最後他們都被膀壯腰圓的堡壘戶聯合各種村霸打得滿地找牙。這中間並沒有正邪,只有利益罷了。


HannibalLecter


這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提問!二戰中如果德國和蘇聯在瓜分波蘭後繼續結盟,二戰的戰局會發生改變嗎?

這又是一個假設歷史的問題。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因此,回答這類問題實在是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其實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日本偷襲珍珠港,還是德國閃擊蘇聯,多少都帶有一點窮兇極惡的強盜惡棍,去踹財大氣粗的堡壘戶家的大門的意味,最後他們都被這些堡壘戶聯手打得滿地找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但是,二戰時如果德國和蘇聯在瓜分波蘭後繼續結盟,二戰的結局可能會發生改變。

如果德國和蘇聯真的結盟了,那麼歷史真的就要改變了,那今天的世界絕不是現在的樣子了。歐洲及非洲和中東方向,德國和蘇聯應該會依照蘇德互不侵犯協議中的規定,瓜分波蘭,德國影響或控制中歐及西歐、北歐,而蘇聯將會獨霸東歐,會毫無顧慮的吞併波羅的海沿岸各國。按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提供工業技術給蘇聯,蘇聯給德國他緊缺的糧食,燃油和稀有金屬等資源。

在歐洲,德國可以一心向西進攻英國本土,向南清除英法在非洲的影響,並且與蘇聯一起驅逐英法在中東的勢力。在亞洲及太平洋方向,如果德國和蘇聯真的結盟,日本也就自然和蘇聯結盟,後果不堪設想。日本無需為了石油等礦產資源去挑戰美國,美國受限於政體的限制,未必會直接參戰,加上蘇德如果同盟,美國就更不會輕易參戰,最多隻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調停英法與德國的講和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將會被新的體系取代。

同時,中國的歷史必將改寫,抗日戰爭將會更加艱苦,這樣的話,抗日戰爭就不是八年了,將會更長、更久。特別是一旦日本在二戰中所構想的圈子建立起來,那麼整個東亞、亞洲,乃至世界格局都會發生難以逆轉的變化。

最後,還是最初的那句話,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上述設想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歷史不可能會出現這種假設。因為在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意識形態中,從一開始就把蘇聯列為政治死敵,把猶太民族和斯拉夫民族列為必須徹底消滅的對象。蘇聯根本就不可能與納粹德國結盟。本問題這種可能幾乎不可能存在。



懷疑探索者


不會!不會!不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蘇聯在莫斯科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標誌著兩國正式走到一起;8天之後的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16天之後的9月17日,蘇聯突然出兵波蘭東部,將大片波蘭土地納入版圖,恢復到沙俄一戰前的國界線。

至此蘇德接壤,波蘭再度亡國。

可以說,瓜分波蘭是蘇德沆瀣一氣的典型案例,兩國的合作也達到了巔峰。但很快兩國就分道揚鑣,並於1941年6月22日進入交戰狀態。

德國和蘇聯,一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法西斯國家,另一方是性崛起的共產主義大國。如果兩國精誠合作,能否撼動世界,改變二戰戰局呢?靜夜史認為並不會,畢竟德國和蘇聯不是一家人,只有一家人,才能進一家門!

1、蘇德結盟是權宜之計

蘇德結盟,對於雙方而言,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早在希特勒還在蹲號子時,就寫出了那份法西斯擴張路線圖,即《我的奮鬥》,在這本書中,希特勒將斯拉夫民族視為劣等民族和奴隸,將斯拉夫人的土地視為日耳曼民族的後花園。在這樣的認知下,法西斯是天然敵視蘇聯的。

而法西斯的極權統治形式,和無產階級執政的共產主義政權是天然對立的,再加上蘇聯實行的是共產主義制度,這使得希特勒將蘇聯視為法西斯的最大對手!

德國消滅蘇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步驟。

但是蘇聯對於德國而言體量太大,如果德國不能解決掉西部的英法等國,消除後顧之憂,德國不但不能消滅蘇聯,還可能因此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這是德國不能面對的!因此希特勒選擇了穩住蘇聯,先解決西歐,再回過頭最終消滅蘇聯的方針。

而此時的蘇聯貌似更加著急,首先日本在遠東地區不斷挑戰,如果說張鼓峰事件只是試探,那諾門坎之戰就是關東軍赤裸裸的挑釁。如果德國在西部大舉進攻,蘇聯勢必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這是蘇聯不能接受的!

一直以來,蘇聯都渴望和英法等國建立正常聯繫,組成遏制德國的崛起。蘇聯不知道,德國的強大,就是英法等國故意縱容的結果,他們希望強大的德國進攻蘇聯,蘇德兩敗俱傷,英法可坐收漁翁之利,保持自己的強國地位,因此對於斯大林的示好,張伯倫和達拉第置若罔聞。

正是在這樣的擔憂下,斯大林最終和希特勒達成了一致,於是,蘇德結盟!

可以說,從一開始,蘇德雙方的結盟就不是為了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而是為徹底搞垮對方做充分準備。這樣的結盟註定是不可能長久的!

等到德國搞定西歐,蘇聯搞定日本,沒有後顧之憂的蘇德兩國也就迅速撕破了臉!

2、蘇德反目是時間問題

從二戰的歷史來看,德國和英法美結盟一起打蘇聯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蘇德結盟對抗西方的可能性。

德國和英法美等國,在民族人種和宗教信仰上更像一家人,反而和蘇聯關係疏遠。種族區分是德國法西斯的重要努力方向,也是他們打擊異己的重要手段,在納粹眼中,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是最應該被抹掉的民族。

希特勒的崛起,要感謝1929年經濟危機,正是因為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導致市場運轉失靈,西方的大資本家才默許納粹的崛起。

納粹在崛起的過程中,宣揚最多的就是反共,這和西方長久以來圍堵蘇聯的目標不謀而合。在這樣的條件下,納粹的發展如日中天。

1936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締結《反共產主義協定》,矛頭直指蘇聯。

而此時的蘇聯,為了自身安全,也從來沒有閒著。斯大林一方面推行大清洗,強化自己在黨內的統治;另一方面,斯大林在西部邊界構築斯大林防線,抵禦納粹的突然襲擊。

不僅如此,在蘇德瓜分波蘭後,蘇聯開始了馬不停蹄的擴張路線。包括1939年11月蘇芬戰爭奪取卡累利阿地峽;1940年3月吞併波羅的海三國;1940年6月搶佔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等。

雖說蘇聯和德國暗中劃定了再到東歐的勢力範圍,但是蘇聯咄咄逼人的態勢對德國形成了嚴重的威脅,不由得德國緊張和憤怒。

在德國盯著蘇聯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時。強大的蘇聯也不允許自己的身邊出現一個龐然大物。

因此蘇德兩國翻臉是時間問題。

可以說,蘇德雙方的長久結盟,無論在理論還是在現實都不具備可行性。本身法西斯就是一次嘗試而不是一個國家實體,蘇聯與之聯合就像人和刀的聯合一樣,會顯得非常滑稽可笑。而且,即使雙方聯合,取得打敗美國、稱霸世界這樣的勝利,性質的不同註定兩國還是會最終撕起來。

而因為法西斯固有的弊端,使得他們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蘇聯能夠給納粹德國提供更多的資源,也同樣不能支持納粹撐過西方國家的圍堵。而且蘇德結盟會導致蘇日結盟,我國抗戰形勢會更加危險,太平洋戰爭的烈度也會更加慘烈!二戰的時間將會更長!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如果瓜分波蘭後德國真的和蘇聯繼續結盟,二戰的戰局和結果都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德國在二戰中的失敗,歸根到底是軸心國和同盟國在雙方力量對比方面嚴重失衡的失敗。德國雖然不是二戰時代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經濟規模和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但從軍事上而言,德國無疑是排第一的。但問題是,美國蘇聯和英國這三個國都是第一流的國家,而軸心國這邊,除了德國是第一流的,日本算是二流,意大利連二流都算不上,從實力對比來看,德國是沒有任何可能性取得勝利的,哪怕希特勒從不犯錯,哪怕德國將帥再英明幾倍。

但如果蘇聯和德國結盟 ,至少從實力對比來看,德蘇意日和美英中相比甚至還要強大一些,可能經濟實力仍然不如美英中,但軍事能力已經超越了對方。

但就二戰的結果來看,軸心國很難真正擊敗同盟國。軸心國可能會在整個歐洲大陸甚至大半個亞洲大陸上縱橫無敵,甚至會把英國人趕出印度,但德國和蘇聯卻永遠無法真正意義上擊敗美國和英國,因為海軍優勢還是在英美手中,哪怕英國丟掉了本土,大英帝國還可以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飄起米字旗。你德國坦克再厲害,難道還能從海上開到北美大陸?

同時,德國和蘇聯的結盟也很難長久,雙方的核心利益都在陸地上,當雙方結盟擊敗了陸地上的所有敵人,矛盾就會無法避免的產生。

因此,這個問題的大概率結果是,先是蘇德結盟,橫掃歐亞大陸;而後雙方翻臉,英美趁機翻盤,或許會形成天下三分的狀況。


張明揚不說話


其實兩國並不是沒有結盟的可能!只是在當時互相沒有踏出那一步!在歐洲強國史上(二戰以前),德國與俄羅斯是唯一 並沒有真正的世仇與矛盾!這是區別於其他國家的主要因素!

在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以前,蘇聯是相當懼怕德國!比如,斯大林曾給前線將士下達了不許向德國境內響槍,否則軍法從事,因為斯大林不想給德國挑起戰爭的藉口!而德國由於對蘇聯沒有仇恨,本來也可以不打蘇聯的!比如希特勒甚至可以跟蘇聯結盟去瓜分波蘭,在希特勒進攻西歐的過程中蘇聯也在不斷給希特勒供給物資。但是,德國與蘇聯依然有著不可調和的利益紛爭點,烏克蘭高加索地區!

烏克蘭盛產糧食跟石油,德國在失去海外殖民地後,大部分糧食從這裡進口,而高加索的油田又能滿足德國的拓展需求。沒有哪個人可以接受把主要命脈交給敵國,更不用說希特勒這樣的人!這也是當時英法覺得德國遲早會攻蘇聯,只是卻沒想到德國會調轉槍頭先滅了法國!

如果當初德國選擇跟蘇聯坐下來談判,以土地交換的方式,蘇聯將烏克蘭割讓給德國,而德國將土耳其割讓給前蘇聯作為交換條件互相交換利益,這樣兩國就可以真的打不起來。且有可能一直同盟下去!因為德國將變得不可戰勝,蘇聯不敢打德國;而德國對蘇聯又不感興趣,不會打蘇聯!只是這樣一來,世界格局就完全變了。德國蘇聯,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支陸軍,只要不自己交手,將完全碾壓其他對手!再也找不到對抗他們兩的對手!


優己


歷史的發展沒有那麼多如果,正義總能戰勝邪惡,這不是美國大片,這是歷史時空演進的必然結果。因為正義和良知始終是人類文明的根本,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

那麼如果蘇聯和德國瓜分波蘭後願意真心結盟,那將是人類的浩劫。德國橫掃西歐那不是如果,而是已經發生了的事實。蘇聯能夠扮演什麼角色?東歐、中亞已經是蘇聯的一部分,接下來就是南亞,甚至日本都會成為犧牲品。

以蘇聯的陸軍實力,加上跟德國的相互支持和軍事技術交流,整個亞洲會很快落入蘇德合圍之中,到了那個時候,孤懸北美的美國要獨抗已經統治大半個世界的兩大絕對力量,基本上除了投降就只能被消滅。

但是實際上不會有這樣的如果,這就是上帝在設計人類時留的一個後門。因為蘇德可以瓜分波蘭卻不能瓜分世界。在一個組織中,不可能有力量、野心絕對相同的兩強並列。蘇德又有國土接壤(德國統一西歐後,蘇德勢力已經沒有緩衝,開始迎頭相撞),吃完波蘭這個小蛋糕,兩家都看到了對方貪婪的目光和手中的刀子,開始了相互提防。這樣兩個力量相似、互相提防、意識形態互相敵對又缺乏戰略緩衝的國家怎麼可能走到一起?

所以,日本加入軸心國,那是因為日本的野心在亞洲。而且日本和德國也不是絕對的夥伴平等關係。在希特勒的眼裡,是需要也希望日本牽制蘇聯力量,以讓他騰出手腳完成理想。實際上日本的力量根本沒有進入他的法眼,以他的野心和擴張性,如果他真的拿下了蘇聯,其實日本的噩運便要當頭,對於不聽話的日本,希特勒是不可能真正跟他做兄弟的。權宜之計已經達成,剩下的就是圖窮匕見,滅了日本,整合亞洲了。

所以,蘇德結盟消滅世界無論是利益角度還是意識形態領域,都沒有可能性,這個如果可以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山吹海聊完畢一笑置之。











謝金澎


這個我有資格答。

蘇德條約不必贅述,重點說蘇聯方面。

蘇聯解密文件說明,當時蘇聯雖然成立,但在東歐加入蘇聯的地區並不穩定,這是其一,其二蘇聯在遠東地區一直覬覦中國東北土地和日軍。

這就意味著蘇德條約只是為了“爭取時間”,穩定內部和遠東利益。

另外一個信息面是,蘇聯希望德國向西進攻,歐洲一團亂時,蘇聯好趁火打劫坐收漁利。

綜上可以從利益面和戰略面推斷:蘇德結盟並不會持續太久,一旦蘇聯解決內部穩定和遠東利益,同樣會(也只有)向德國開戰。全歐洲國家都知道北極熊想幹啥,即便希特勒不先動手,斯大林也會伺機先動手。而當時蘇聯進攻芬蘭讓希特勒甚至全世界都看見蘇聯紅軍戰鬥力之孱弱,這是希特勒決心先動手主要原因。

以上,不會改變戰局。


蹲著馬桶唱忐忑


歷史是不應該有,如果和假如的,如果德國和蘇聯在瓜分波蘭之後,繼續的結盟。二戰的結局將完全不同,那將沒有了美國,甚至連我們中國都沒有了,什麼叫改變,如果就能夠改變,假如也能夠改變,而歷史是不能夠改變的。

無能在國際上還是在我們中國國內歷史上,都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奇葩事情,特別是大型的事情,都會完全被改變的。因為有如果或假如他就會改變從前的一切。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的是德國,歐洲會不會統一呢?如果希特勒沉睡乘勝追擊,會不會通過敦刻爾克,直接攻擊英國國滅亡呢?如果希特勒不想吃掉蘇聯會不會結果二戰戰事呢?如果二戰結果了德國的現在有多強大呢?

如果德國繼續強大了,美蘇就不可能成為超越大國,哪麼現在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呢?等著問如果吧,那是問不完的。所以這樣的一問題是不應有的,因為歷史是一項專門的文化,是不應有有如果或假如的!


幸福地帶2


這是一個對歷史的假設。不過這個問題確實發人深思。而且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在二戰爆發之初,德國和蘇聯為什麼會結盟?總所周知,納粹德國始終有一個“生存空間”的擴張理論,該理論是建立在德國地緣政治學派代表人物豪斯霍費爾的理論之上的,他認為世界將劃分為四個區域,分別為德國、蘇聯、日本和美國統治,而其中,德國統治的歐洲非洲區域,即是全球最發達的區域,也擁有非洲豐富的資源,將成為最具話語權的國家。與此同時,蘇聯要想崛起也同樣需要徹底改變現有世界大國結構。

我們可以看到,德蘇兩國存在一個共同的目標,如果要實現他們的設想,都必須顛覆英國的殖民體系。因為英國的殖民體系是當時歐亞非國家體系的核心支柱。

可以說,德國和蘇聯的結盟,在歐亞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地緣怪獸,徹底改變了歐亞大陸地緣格局。德國的工業體系配合蘇聯的資源,完全有成功的可能。

不過,萬幸的是沒有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