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借讚頌丹橘,示高尚品質,張九齡《感遇·其二》深度翻譯賞析

詩人借讚頌丹橘,示高尚品質,張九齡《感遇·其二》深度翻譯賞析

詩人借讚頌丹橘,示高尚品質,張九齡《感遇·其二》深度翻譯賞析

【題解】

讀此詩,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頌》。詩人謫居江陵,正是桔之產區。於是借彼丹桔,喻己貞操。

詩開頭二句,託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以一個”猶“字,充滿了讚頌之意。三、四句用反詰,說明桔之高貴是其本質使然,並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寫如此嘉樹佳果,本應薦之嘉賓,然而卻重山阻隔,無法為之七、八句嘆惜丹桔之命運和遭遇。最後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中心:全詩表達詩人對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憤懣。詩平淡自然,憤怒哀傷不露痕跡,語言溫雅醇厚。桃李媚時,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別。

詩人借讚頌丹橘,示高尚品質,張九齡《感遇·其二》深度翻譯賞析

【原文】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譯文】

江南一帶生長著的丹橘,經過嚴冬仍然碧綠成林。

哪裡是因為江南地氣溫暖,全憑自己有耐寒的本性。

本來可以推薦給嘉賓,無奈阻隔太多路途遙遠。命運決定了遭遇,循環的天道無法追尋。

世人只說種植桃李,難道丹橘就不能蔭涼嗎?

詩人借讚頌丹橘,示高尚品質,張九齡《感遇·其二》深度翻譯賞析

【賞析】

這首哲理詩是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後所作。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聲色,耽於政事,貶斥張九齡,寵信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結黨,把持朝政,排斥異己,朝政日益腐敗。張九齡對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憤懣不平,便採用比興手法,託物寓意,寫了《感遇》十二首,這裡其中的第七首。本詩借橘喻人,感嘆自己空懷報國之才無用武之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排擠的抑鬱心情和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江南一帶生長著一種奇異的丹橘,經歷嚴冬橘林依然枝葉蒼翠,郁郁青青。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難道這是因為那裡地氣和暖使然?原來是這種橘樹自有凌寒傲霜的本性。

詩人借讚頌丹橘,示高尚品質,張九齡《感遇·其二》深度翻譯賞析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款待貴賓與親朋,這丹橘作為上好的水果當之無愧,怎奈一路上山高水深,運送它交通不便。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唉!這大概就是命運了。命運難測只能聽其自然,如同寒暑變更四季交替讓人無法追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世人都喜歡栽種桃李,其實這丹橘的果實不但可以款待賓客,而且四季長青,終年綠蔭蔥蘢,哪一點不如桃李呢?

本詩以橘喻人,詩人借讚頌丹橘,經冬猶綠,是因為有耐寒的本性來比喻自己也有賢人一樣的高尚品質,但不被人識,只能抑鬱不平。全詩平淡自然,語言溫雅醇厚,設喻貼切,抒發胸臆圓轉自如,憤怒哀傷不露痕跡,給讀者留下了回味與想像的空間,故歷來為人稱頌。

詩人借讚頌丹橘,示高尚品質,張九齡《感遇·其二》深度翻譯賞析

【點評】

讀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託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託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讚頌之意。

詩人借讚頌丹橘,示高尚品質,張九齡《感遇·其二》深度翻譯賞析

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於獨得地利呢?還是出於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讚頌。所以詩人發問道:難道是由於“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幀《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讚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