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楊叔子:人生在勤,貴在堅持

一位成就卓著的機械工程學家,一個有著深厚文學修養的詩人,一個在大學校長任上掀起"人文風暴"、被稱為國內高校領導人中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的教育家......時至今日,"有詩酬歲月,無夢到功名"的楊叔子依然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大學生,是他們心中的人生榜樣和指路明燈。

從"子曰詩云"到機械工程

生於亂世,長於亂世,是楊叔子幼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楊叔子生在書香世家,幼年時隨父親躲避抗日戰火,無法入小學接受正規教育,5歲起便在革命元老的父親楊賡笙指導下念古書。直到9歲入高小學習時,他已遍讀《四書》與《詩經》《書經》,唐詩三百首與百篇古文更是爛熟於心。

進入高小,從未接觸過數學的楊叔子犯了難,"加法馬馬虎虎,減法迷迷糊糊,乘法稀裡糊塗,除法一竅不通"。這也難怪,其他同學背乘法口訣的年紀,他還在家裡念"子曰詩云"。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楊叔子:人生在勤,貴在堅持

年輕時的楊叔子

怎麼辦?楊叔子相信《中庸》裡所講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動腦筋,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夠學懂。

"一天晚上,我突然就想通了,原來除法就是'試試看'。"楊叔子記得那天"開竅"時他難以抑制的興奮。此後,他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並逐漸痴迷其中。到高中畢業時,數學竟已成為他成績最好的一門課程。

1952年,國家百廢待興,懷揣工業報國夢,數學成績總是第一名的楊叔子報考了武漢大學機械系,院系調整時,該系併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談起大學時光,楊叔子脫口而出的一個詞是"艱苦"。"因為從天資上講,我這個人不太適合學工科。"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程門門優秀的楊叔子,面對機械工程學必備的動手能力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楊叔子知道,想要成人成才,必須克服困難。他為自己總結的成功四要素中,首先一條便是"人生在勤,貴在堅持"。

華工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大學即將畢業時,楊叔子接到系裡通知,讓他留校任教。初上講臺,楊叔子就感受到了某種挫敗。"一上課不少同學就走了,講話太快了,大家聽不懂。"

為了當一名合格的教師,楊叔子下了一番苦工。除了講慢一點,再慢一點之外,楊叔子會提前將整堂課的講授過程都思考一遍。哪兒該慢,哪兒該停頓,哪兒該提問,甚至連每一塊黑板該如何書寫,他都會提前作好安排。有條不紊的課堂教學,漸漸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楊叔子:人生在勤,貴在堅持

80年代初,楊叔子在華中工學院

1980年,楊叔子成為系裡的學科帶頭人,47歲破格晉升,成為當時湖北省最年輕的兩位正教授之一。

楊叔子成為正教授,中間還有個故事。

"評正教授前,學校到我所在教研室找了正、副兩位主任,徵求意見,問楊叔子同志能否勝任教授工作,兩位主任都堅決地講'可以'。"楊叔子回憶道:"要知道,他們兩位主任也都還是副教授,而且是我的老師,改過我的作業,指導過我的實習。"

"德不孤,必有鄰。"每每說起這段往事,楊叔子就會想到孔夫子的這句教誨。"尊重別人,依靠集體",這是楊叔子從中總結出的經驗。

1981年底,楊叔子被公派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後,楊叔子謝絕來自美國大學聘請,毫不猶豫回到母校。當時,他的工資一年只相當於600美元,而在國外,一位教授年薪至少數萬美元。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回國?"楊叔子反問:"為什麼不回國?"

留學開拓了楊叔子的視野,更讓他看到了差距。1984年底,楊叔子與師漢民教授以及同事接下了一項世界難題——"鋼絲繩斷絲在線定量檢測"。經過他們的反覆試驗,僅花一年工夫,就研製出"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系統",解決了這個世界難題。直到今天,這項技術在國際仍處於先進水平,不僅運用在鋼絲繩上,也運用到了油田的抽油管上。

如何對機械設備進行故障監測與診斷,成為現代工業技術研究的熱點之一。楊叔子迅速進入這一領域,做起機械設備的診斷"醫生"。楊叔子與同事、學生一起,推進了機械設備診斷學的體系、內容與診斷方法,研究還涉及發電機、汽車發動機、艦艇發動機等等。憑著這些創新成果,1991年,58歲的楊叔子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成為華中理工大學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語文不及格不發畢業證

1993年,時任校長的楊叔子收到一封學生來信,信中說:"中國大學生英語等級考試不及格,不能獲得學位,我贊成,因為改革開放要用外語;但是學生在日常寫作中錯別字一大堆,用詞不妥,造句不通,文章不順,竟然也可以拿到學位。請問校長,這應作何解釋?"

楊叔子將這封信帶到了校長辦公會上。

在他的提議下,一個我國高等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決定誕生了:不論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必須通過學校組織的"中國語文水平達標測試",不合格者不予頒發學位證書。同時,系列人文講座也在他的倡導下開始創辦。

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文風暴"由此發端,並迅速席捲全國,清華、北大、南開等名校紛紛加入人文素質教育的大潮。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楊叔子:人生在勤,貴在堅持

1995年人文講座現場,同學們圍在楊叔子身邊

多年後回顧,這封來信是"天賜良機"。楊叔子早已痛感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和人文素養的缺失,尤其是在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內,問題尤為突出。

"文理分科培養出的是1/4人,甚至是1/8人""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在許多公開場合,楊叔子都毫不留情地直陳其弊,"分科太細,甚至學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學機械的不懂電氣,學制造的不懂汽車,如何能有交融和創新?"

多年來,他對自己的博士生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嚴格要求,就是博士論文答辯前要先背《老子》,後來又加上了《論語》的前七篇。

這一"另類"要求也給楊叔子帶來了不少爭議,但是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浮躁、焦慮和壓抑,他堅信自己是對的,"背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浮躁的心寧靜下來,讓人的精神昇華起來"。

楊叔子坦言,這其實是在補中學,甚至小學的"課"。多年奔走大學、中學講壇,他有一個一以貫之的觀點,那就是"要先育人,後製器""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全家人吃了30年食堂

2014年時,有記者到學校採訪楊叔子時發現,彼時已81的楊叔子依然很忙:2月26日,在北京工業大學主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講座;3月3日,在南昌大學主講《踏平坎坷,成人成才》講座;3月5日,為華中科技大學中華詩詞寫作班講授詩詞賞析;3月7日,為6位博士研究生分別進行單獨交流輔導……這是他一週工作的不完全統計。

記者只好見縫插針,等到開始採訪,問院士:您這樣高齡了,為什麼還這樣忙啊?楊叔子的1600度近視眼鏡後閃爍著睿智,他哈哈大笑:"我老伴的說法,我就是愛無事生非,總是給自己安排做不完的事啊。"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楊叔子:人生在勤,貴在堅持

楊叔子始終堅持工作

在他的博士生眼裡,楊叔子一年到頭幾乎都在工作,只要沒有外出講學,早上7點50分必定來到辦公室。在他的家人眼裡,他是個工作狂,每天晚上到11時都不願休息。

為了節約時間,楊叔子從1956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到結婚,到有女兒,全家人吃了30年的食堂,直到女兒1986年結婚後才有了改變。

時至今日,楊叔子依然踐行著他常說的"人生在勤,貴在執著,貴在堅持。"今年的一次講座上,他依然精神抖擻地勉勵在場的年輕人:"與其明天被動的被動,不如今天主動的被動,今天主動的被動,就一定會轉化為明天的主動。"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一代大家,成於天資,更成於執著,成於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