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科大師丨塗又光:我真正的學問是我的生活

他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高徒,在先秦儒學、楚國哲學史以及中國教育哲學研究上頗有建樹,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

他才思敏捷,於不疑處見疑,於尋常處見閃光,曾提出著名的"泡菜理論"、"中國高教發展三階段論"、"照著講與接著講"理論、"道根儒幹說"、"反芻說"……智慧之光閃爍,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後學。

他一生安貧樂道,恪守"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勤學善教,立己樹人,學以報國。為傳承和創新中國教育學,推動中國的學術獨立,維護中國的文化尊嚴,貢獻了自己整個生命。

華科大師丨塗又光:我真正的學問是我的生活

塗又光

師從馮友蘭,醉心國學

塗又光,譜名步衢,號梯青,信陽光山潑陂河鎮新街村塗窪人。據《潑陂河志》介紹,塗先生出身於書香之家,幼年承教,很早便成為聞名鄉里的少年才俊,由於他出生於古代名人司馬光的家鄉,因此,當地鄉紳便送其"又光"的稱謂,意味"又一個司馬光",塗先生從此更大名為塗又光。

聰穎過人的塗又光於1948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後又長期任職於華中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他不僅受恩師馮友蘭的器重和影響,還深受梅貽琦、陳寅恪、潘光旦、金嶽霖等老師的教益。

華科大師丨塗又光:我真正的學問是我的生活

塗又光(左)與馮友蘭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馮學還未完全解禁,研究和傳播馮學有巨大的政治風險,但他以非凡的勇氣在馮友蘭身邊工作學習。多年來,他耐住寂寞甘為恩師做編輯,不僅將馮友蘭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授課並出版的英文講稿譯為中文版《中國哲學簡史》,而且歷時十年,獨自將馮師的學術成果整理、編纂為400萬字、14卷本的《三松堂全集》,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讚譽。他撰寫的《馮友蘭簡介》,是中國大陸20世紀50年代以來第一篇對馮學做出肯定性評價的文章。

塗又光對中國文化有著虔誠的熱愛,他自己醉心書法,3歲識字,5歲習書,書法界推崇其書法"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對於當今學生國學教育的缺失,他常常痛心疾首,說"大學在補小學、中學的課"。

華科大師丨塗又光:我真正的學問是我的生活

塗又光書法作品《大學之道》

所以,他的課堂作業要求也獨具一格:所有作業不能用電子打印,必須手寫於方格紙上交付。他要求學生用楷體抄寫《學記》、《大學》、《論語》,而且要用繁體字抄。他說:"繁體字不會寫查《康熙字典》,如果連這個工夫都不下,還當什麼中國學者!"

上課無講義,學貫中西

在華科,塗又光的課堂成為同學們心中的一個傳奇。他上課"不講教材或一般著作上已有的觀點和內容,不追求全面系統,而著重講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人生體驗的原創成果,加上其真誠和激情,常常出人意料、震撼心魄、啟發性靈"。其多名弟子說,塗先生講課從來不帶講義,但是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板書一絲不苟。即使是為不同的學生講同一門課程,也很少重複以前的內容。

華科大師丨塗又光:我真正的學問是我的生活

塗又光在授課

據他的弟子回憶,塗又光有一次講"教育的定位",只聽他科學與宗教、政治與文化,古今中外的旁徵博引,通篇所講似乎與教育無關,轉了一大圈後才定位於"中心"。更讓學生刮目相看的是,這個所謂的"舊學"研究者,講課時一口流利的英文,中文與英文相互釋義,板書基本都是英文,而且講授中多有典故,信手拈來,令人拍案叫絕。

塗又光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大學教育就是"引個端",要引起學生對哲學的興趣,接下來的研究得靠學生自己。他從來不願意具體帶某一個碩士和博士,但他的周圍卻總是簇擁著各個專業的學子,他願將自己的哲學思想廣為傳播。

罵跑送錢人,脾氣耿直

熟悉塗又光的人,必定知道他個性耿直,常抨擊時弊,遇到不認可的行為時,更會聲色俱厲、怒而罵人。

據友人回憶,有一次,國內某知名大學圖書館請塗先生逐章講《老子》,且錄音錄像。塗先生認為是文化雅事,用時用心頗多。後來該館刻好光盤欲公開發行賣高價,找塗先生簽字,字沒有籤成還捱了罵。又有一次,南方某知名大學出版社欲高價獲取《中國哲學簡史》版權,先生接電話就發火,拒絕再談。他的最為著名的觀點之一是,"我真正的學問是我的生活"——課堂上拿去讓弟子"得益"可以,變為商品讓商家發財不行。

華科大師丨塗又光:我真正的學問是我的生活

塗又光(右)與楊叔子在教室裡"切磋"人才培養

塗又光在課堂上對弟子也要求頗為嚴格,有一次,有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傳遞紙條,剛好被塗又光見到,他當即大喝,讓這位學生"出去!"。因這位學生正是某大學的黨委副書記,他離開教室後,塗又光依然餘怒未消,從學術腐敗到水平低下的大學領導,從教育到學校,痛快淋漓地大罵一通。然後,突然話鋒一轉,雲收雨霽,繼續講課。

常上塗又光課的同學們都知道,塗先生乃率真之人,而且行為作事的確異乎常人。他衝學生髮火,只是特定的現象讓他生氣,往往犯錯的學生事後找他認錯,他竟完全忘了。

對於虛心求學的學生,他則循循善誘,常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孩子"。常有學生和青年教師去塗又光的研究室裡討教,大家輪流買些零食,邊吃茶點邊聊天,"精神與物質共享,理性與情感齊飛"。 塗又光也常叫學生去家裡吃飯,"臘肉炒蒜苗"就是硬菜。他也關心學生的發展,畢業於華中科大教科院的肖海濤博士說,她畢業後返校,臨走前塗先生像關心離家在外的子女一樣叮囑她,要篤定努力的方向,要立得住腳,不要停錯了碼頭。

2012年11月4日,塗又光離世,他曾叮囑家人,不開追悼會、不設遺體告別儀式,一切從簡。但人們對塗老的懷念卻無法從簡,聽聞塗先生離世的消息,他的親友和學生自發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悼念。

南京大學朱光亞先生悼塗又光先生的輓聯這樣寫:黃鶴樓頭,幾多風雨,夫子不改華夏夢;巴楚大地,盡成文章,我輩難別解碼人。

塗又光的學生說:求學路上,得遇良師,本就幸運;有良師護航,幸運加倍;我何德何能,得遇良師護航導航,此學何幸,此生何幸!

對於他的離世,《中國教育報》點評:如何為師?如何治學?如何不讓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品格與風骨遠離?是塗老離去之後,留給世人的警醒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