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經濟日報」禮縣:「三變」改革改出新活力

「甘肃经济日报」礼县:“三变”改革改出新活力

“是農村‘三變’改革讓我結束了常年在外奔波的生活,如今在合作社幹活,一年下來收入也有兩萬多元。這樣在家門口既照顧了家裡老人,又實現了增收,今年建起新房,明年脫貧應該沒啥大問題。”近日,禮縣雷壩鎮其林村貧困戶蒲國情滿懷信心地告訴筆者。

今年,禮縣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全省農村“三變”改革推進會議精神,結合縣情實際,深入研究思考,積極探索創新,在基礎較好的鄉鎮村組率先開展了“三變”改革工作,通過一系列實打實的新舉措,激活了農村內生動力,有效推動了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發展繁榮,加快了脫貧攻堅步伐。

活資源,興產業,農民轉型得實惠

禮縣海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充分運用“三變”模式,公司負責投資、管理和經營,吸引農戶用土地入股,與農戶簽訂種植養殖合同,因地制宜發展林果、中藥材栽培、肉牛育肥、飼用玉米、紫花苜蓿種植等產業,大力發展“畜-沼-糧-草-果”五位一體循環經濟。共同合作發展種植養殖產業,構建科學的利益聯結機制,既降低散戶規模小的市場風險,又增加農戶收入。目前已在祁山鎮康集村、楊窯村、夏集村、五一村與寬川鎮朱家河村、白家村等六個行政村流轉土地12340畝,採取“保底收益+分紅+務工收益”方式,帶動周邊800多農戶,76戶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讓他們既是公司的股東,又是固定的員工,實現從農村到工人和股東的華麗轉身。目前,公司已兌現土地流轉保底收入124萬元,發放農民務工工資230多萬元,有效激活了農民閒置資源,促進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甘肃经济日报」礼县:“三变”改革改出新活力

禮縣海原公司在祁山鎮和寬川鎮的成功做法是禮縣農村“三變”改革的縮影。如今,在禮縣各鄉鎮,農村“三變”改革工作如同雨後春筍般破土發芽,改革的效益和紅利也日益凸顯。

「甘肃经济日报」礼县:“三变”改革改出新活力

“流轉土地、開發產業,既盤活了資源、壯大了產業,也讓貧困戶增收脫貧有了多重保障。”寬川鎮朱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朱輝說,村上出租土地的農戶,每年戶均有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在海原公司務工每人年均最低有1萬多元的工資。今年,村上的貧困戶實現脫貧沒有任何問題。

為了讓農村“三變”改革工作能夠有序推進,讓參與的企業、合作社及農戶能夠吃上定心丸,禮縣緊密結合全縣農村“三變”改革和產業精準扶貧,制定了《禮縣“一扶一帶”產業扶貧獎補暫行辦法》,“一扶”即扶持農業經營主體和大戶,“一帶”即帶動貧困戶產業發展、促進增收。鼓勵貧困戶以土地、林權、農家肥及扶貧資金或自有資金等生產要素折價入股企業,促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同時,不斷健全完善“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願、依法有償”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整合農村閒散土地、林地等資源,使資源變資產。目前,全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累計達到29.2萬畝,涉及農戶57146戶,流轉面積500畝以上的大戶80個。每畝土地可得到100—500元的固定收入,既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又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解決了耕地撂荒問題。制定了《禮縣集體林權流轉實施細則》和《禮縣集體林權流轉管理辦法》,引導林木所有權和林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累計流轉林地28.2萬畝,受益農戶7775戶。

抓黨建,聚合力,創新模式促發展

雷壩鎮把“抓黨建,強基礎,興產業,促發展”的思路落實到改革行動中,積極探索“聯合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採取“支部控股、貧困戶配股、普通戶入股、合作社經營”的方式,由聯合黨支部牽頭,組建禮縣關之西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兩委”班子成員任理事,駐村幫扶工作隊長、第一書記和村民代表兼任監事,強化支部引領,全面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助推到戶產業扶貧工作落地見效。村黨支部將村集體土地、閒置房屋入股到合作社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將財政投入資金建設的蔬菜大棚配股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合作社理事長入股2萬元、理事入股1萬元、部分農戶入股1萬元,盈利部分按股分紅,著力增加村集體積極積累,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甘肃经济日报」礼县:“三变”改革改出新活力「甘肃经济日报」礼县:“三变”改革改出新活力

關西村黨支部書記張永峰告訴筆者,為提高蔬菜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管理水平,新成立的蔬菜產業黨總支部在全村蔬菜產業發展中,發揮了帶頭引領和協調推進作用,動員村幹部將其生產經營的蔬菜大棚交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經營,並實行“底薪+勞務”用工的酬勞制度,充分調動了村幹部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在生產經營中,合作社用工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日薪男性最低100元、女性最低80元的標準給予報酬,有效增加了貧困群眾經濟收入。

近年來,禮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產業,激發群眾脫貧攻堅內生動力,著力構建黨建與產業高度融合的發展格局,把產業能人培養成為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為產業發展能人,把黨員中的產業發展能人培養成為村幹部,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新路子。通過黨建與產業的融合,引導和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形成“支部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的良好發展格局。

強改革,重實效,龍頭企業助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然而,發展產業扶貧,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今年以來,禮縣依託土地肥沃遼闊、光熱水資源充足等自然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搶抓國家“金雞產業扶貧項目”,與北京德青源公司主動對接,達成合作協議。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總投資1.58億元的產業生態園正式啟動建設。項目建成後,江口鎮紅崖河一帶流轉出土地的農民每年可以獲得穩定的土地入股保底收益,還可解決周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帶動發展訂單玉米種植10萬多畝,輻射帶動當地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物流運輸業、餐飲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間接帶動4000多人穩定增收。

「甘肃经济日报」礼县:“三变”改革改出新活力

北京德青源公司成功落戶是禮縣 “引強入縣、引大入縣”進程中結出的又一豐碩成果,也是該縣學習借鑑其他地區“三變”改革先進經驗的具體做法。德青源禮縣項目部經理張凱華表示,在今後的運營工作中,德青源公司將把扶持貧困脫貧作為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以“誠信經營、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吸納全縣更多的貧困村卡貧困戶參與入股,企業每年將盈利部分按股分紅,確保入股的貧困戶每年能夠實現穩定增收。

在農村“三變”改革工作中,禮縣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能人參與”的原則,積極探索“三變”發展新模式,在全縣形成種植、養殖、加工、生態循環、鄉村旅遊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生態產業鏈,同時將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結成利益鏈條,通過整合有效資源,強化基礎保障,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等方式,盤活了農村資源,拓寬了扶貧開發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