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帮袁世凯稳住时局,去世后仍富可敌国!

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帮袁世凯稳住时局,去世后仍富可敌国!

1934年出生于天津的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创作了话剧《雷雨》,轰动一时,成为文学艺术的跨世纪经典剧本,演绎了以周公馆为活动中心的两个家庭两代人在一天之内发生的亲情,爱情,友情和恋情的悲剧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南京,主人公周朴园是个资本家,因此很多人猜测剧本的生活原型就是天津的大实业家周学熙家族。很多年之后,作者曹禺在一篇短文中说周家是个大家庭,和我家有来往,但与剧本毫无关系,我只不过是借用了一下他们在英租界1栋很大的古老的房子的形象。八卦或不足信,然而历史上真实周学熙的故事,也许比虚构的戏剧更为精彩。

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帮袁世凯稳住时局,去世后仍富可敌国!

周学熙是清末新政到北洋时期继宣怀之后声名最上成就最大的官商,被人称为中国北方工业之父,就其商业成就而言,使人把它与功盖东南的状元企业家张謇相提并论,称之为南张北周。张骞与周学熙同为19世纪20世纪初由封建土绅转变为近代资本家的代表性人物,两人均以其远大的眼光,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坚毅从事近代企业的创建工作。

精于商略,长袖善舞,成就斐然,有趣的是1915年,周学熙出任北洋政府的财务总长,张謇则出任农商总长,南张北周是时间对他们的推许和尊重,然而两人的思想观念却迥然不同,张骞是自由商业主义者,倡导民营反对官方垄断,周学熙则表现为强烈的国家主义,其产业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两人的人生归宿也大相径庭,张骞的企业破产了,成为悲壮的失败英雄,而周学熙直到去世仍富可敌国,是一位洞明世事圆润人生的成功典型,张骞与周学熙加起来就是那个时代的商业史。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聚集在北京的读书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悲愤难抑,群情激昂,公车上书,气血请愿,要求变法维新,寻求富国强兵,新入的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即新科状元张謇下海之后,作为举人的周学熙依然放弃观察,投身于实验实业的梦想中。

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帮袁世凯稳住时局,去世后仍富可敌国!

第一代李鸿章,盛宣怀留给第二代的经济遗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庚子赔款的巨大压力,国库空前空虚,财政也极度混乱,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和周学熙从孙中山手里接过来的摊子比原来还要烂,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国库里只有十美元,而此时光是黄兴负责在南京留守这一部门用于裁军就需要250万,在这生死攸关的时间节点上,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一书中指出这时候周学熙办的三件事实际上帮助袁世凯稳下阵来。

时年三十出头的周学熙,为袁世凯办了哪三件事儿呢?其一,庚子之乱后周学熙出任北洋政府银元局总办,在官铸铜钱的同时整肃地下金融市场的乱象,三个月后稳定了天津和北方的金融市场,其二,1903年周学期从日本考察回国后,将原教养局改组为直隶工艺局,成为北洋政府官营事业的枢纽,仅从1903到1908年五年间就为新建的商办企业提供了200多万财政资助,有力的促进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其三,改造天津银号,使之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银行模式,为民间企业筹集资金,为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保障,周学熙认为没有健全的金融就没有发愤图强,蓬勃向上的工业金融保障,是周学熙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代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一代,从经济体制上看,他们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在李鸿章、盛宣怀的第一代主体是官办商用,商为官用,只有当官方在兴办企业,遇有财力和人力困难时,才会吸引并利用商人和他们的资金参与。到了第二代时,商人的力量也在强势增长,官方变成了商人的支持者,即所谓官为商用蒋宋的第三代延续发展了第二代的做法。

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帮袁世凯稳住时局,去世后仍富可敌国!

20世纪初叶上海和江浙一带的企业在民间力量的主导下已经初具规模,华北的工商业则比较薄弱,直到周学熙主张北洋政府的商业后,才得到了见贤思齐迎头赶上的机会,与南方不同的是,天津和华北是以官商为主,利用政府和官方的力量振兴实业,例如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高官都曾投资天津的企业,六大纱厂中有四家是北洋官僚集资创办的,其他两家则与张作霖等军阀有关。

周学熙由官转商的拐点发生在1906年,40岁的他有理由、有实力、也有办法在属于自己的企业里大展拳脚,启新洋灰公司是他在天津官办事业的一个范本,企业有权力庇护,投资主体是国家资本和官僚股份,产品由政府负责销售,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被周学熙和他的子孙们在天津和华北大量复制,稍后周学熙在秦皇岛开办的耀华玻璃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基地,也同属于这一模式。他一生呕心沥血创建的企业集团,不但极大的改变了华北地区轻纺工业严重地后的局面,而且在煤炭、建材、五金、运输,金融等多个领域均建树颇丰,改写了中国工业南强北弱的整体布局,为世人所瞩目,享誉海内外。

这个中国近代规模巨大的商业王国资本高达426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咂舌的天文数字,周学熙把中国北方的近代工业带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把整个周氏家族带上了日新月异的实业救国之路,天津和华北的工商业由此得以迅猛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业高地,这样中国工商业的格局基本形成,上海天津和武汉三足鼎立,上海天津更是全国南北经济的两大重镇,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