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票房、口碑雙輸,根在三個罪魁禍首

2018年10月19日,楊冪主演的電影《寶貝兒》上映,首日排片23.2%,被片方和媒體寄予厚望。大家看好《寶貝兒》,無非是因為以下三點:

《寶貝兒》票房、口碑雙輸,根在三個罪魁禍首

其一,楊冪流量大。《寶貝兒》高舉楊冪轉型之作的旗幟,勢必吸引大批粉絲買單;

其二,現實題材,反映弱勢群體。《寶貝兒》上映前,參加各類國際電影節頻頻入圍、獲獎,加上不久前類似題材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斬獲31億票房,《寶貝兒》的市場行情自然令人遐想;

其三,北京文化參與出品、宣發。要知道,北京文化參與投資和宣發《戰狼2》及《我不是藥神》,都是現象級的爆款。

《寶貝兒》票房、口碑雙輸,根在三個罪魁禍首

我們應該看到,首日排片23.2%,證明宣發上還是給力的,院線排片經理最初也是很看好其市場表現的。然而,《寶貝兒》卻在接下來的幾天遭遇斷崖式,票房、口碑雙輸,至10月23日中午,票房僅區區2280萬。片方也好,宣發方也好,在這個項目上,估計虧得底褲都沒了。《寶貝兒》遭遇如此冷遇,主要還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題材來說,《寶貝兒》與《我不是藥神》,關注的都是弱勢群體,但《我不是藥神》透析的問題層次更深,指出了現行醫療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打個簡單比方,一個小販因天雨路滑不小心摔斷了腿,和一個小販被城管打斷了腿,哪個更容易引起吃瓜群眾圍觀?簡單想想,就能明白《我不是藥神》和《寶貝兒》票房“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原因。

《寶貝兒》票房、口碑雙輸,根在三個罪魁禍首

其次,就作品本身來說,監製侯孝賢、導演劉傑,都是更加文藝範的路數,而不是商業的路數,決定了《寶貝兒》只可能是一個文藝的、小眾的作品。影片採用南京方言,則更是讓影片把市場的小眾之路走到了極致。一個小眾的文藝片,夢想獲得很好的商業市場,其成功的幾率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有人將《寶貝兒》口碑票房走低的原因,歸根於遭遇了楊冪黑。其實,問題不在於黑不黑,而在於片方利用楊冪抓粉絲、抓流量用錯了方法。影片高舉楊冪轉型的旗幟,放眼望去,滿是“素顏”、“醜化”這樣的字眼。然而,要想利用明星的流量,就得盡力討好粉絲。粉絲喜歡什麼,自然是喜歡明星好的一面、美的一面。誰願意花錢去看一部自己的偶像被“醜化”的電影?

所以,《寶貝兒》一開始,就註定了票房口碑雙輸的下場。即使打造了《戰狼2》及《我不是藥神》票房奇蹟的北京文化,也改變不了她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