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讀書是花朵,思索卻是果實?

為什麼說讀書是花朵,思索卻是果實?

有句俗話:“不會讀書的讀皮,會讀書的抓題。”題者,疑問、問題也。

所謂閱讀過程的“疑”,就是不但要關注書中內容同實際生活的矛盾,使閱讀過程中充滿著一種“問題情境”。心理學上說,問題情境是一種相當模糊、還很不清楚,並很少意識到的印象,它似乎發出一種信號:有點不對頭。思維過程正是從分析這一問題情境本身開始的。

為什麼說讀書是花朵,思索卻是果實?

不同文化水準的讀者在閱讀同一本書時,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情境。讀者主動迎上去,就有了積極的思維活動。一旦在認識的高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麼,讀者就有了新的發現和創造。

為什麼說讀書是花朵,思索卻是果實?

明代學者陳獻章寫道;“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從書中“讀”出問題來,帶著問題到書中找答案。要“讀”出問題來,首先是讀懂這本書,再在這基礎上產生問題。

為什麼說讀書是花朵,思索卻是果實?

如果囫圇吞棗,似懂非懂,那讀出的問題很可能是原作者早已闡明瞭的,豈不貽笑大方?再說有了問題去讀書,且稱為定向讀書。有了問題,再去讀有關的書,尋找有關的論據,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撥開重重迷霧,找出問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