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節氣|寒露已至,學一學古人的禦寒妙招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本文約1500字 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寒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時間在公曆每年10月7日~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這時,氣溫比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寒意正在漸漸濃郁,身在北京的助教君有點怕冷,已經開啟了初冬的穿衣模式。老師們要注意防寒保暖啊!

助教君很好奇在沒有暖氣和空調的古代,人們都想出了哪些禦寒的辦法呢?功夫不負有心人,助教君還真的找到了一些資料。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衣物: 窮穿麻,富穿裘

明朝以前,普通百姓冬天大多穿“褐”。褐屬於麻製品,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觀。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有錢人則可以穿裘。可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於奢侈品,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雖然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至少是中產階級才能穿的起。古人認為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貴。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古人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層,一層面子,一層絹做的裡子。如果只有這層,就叫“裌衣”,蘇軾在《初秋寄子由》中寫道“子起尋裌衣,感嘆執我手”,說明在初秋時節,裌衣的外袍就是禦寒的一大利器,類似現在的風衣。

再冷一些,會在衣服裡面墊上絮類。墊棉絮做棉襖是棉花普及以後的事情,以前墊的,叫“絲綿”。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從江陵馬山楚墓一號墓出土的衣服實物中,就有內絮絲綿的綿衣,為冬天禦寒所用,而這絮的絲綿,據絲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多是繅絲的下腳料,用作充絨,輕薄而保暖。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此外,還有毛紡織品類和各類皮料。根據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的說法,毛紡織品用作衣料是東晉以後的事情,隨著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長補短,漢、魏時期,毛紡織品還是主要用作氈褥,兩晉時期已經取代了一部分錦繡的地位,“《晉書五行志》稱兩晉時,袴褶服更多用毛織物作成。” 另一種保暖的材料,則是動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來做大氅、披風、帽子,厚實又保暖。

地炕與手爐

條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貴族有更高級的採暖設備——地炕。

在房屋的一側或兩側廊下、簷下挖一數尺深的燒火坑,坑內砌灶,灶的煙道在室內地面下往復盤旋,灼熱的煙氣把大型方磚鋪砌的地面烘熱,供室內採暖。這種方式既無煙氣汙染,又可免去煤氣中毒之虞,熱氣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內供熱十分均勻。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就可放在袖子裡暖手了,小巧易攜帶。清代文學家王永彬寫過一部小品文書籍,就叫《圍爐夜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寫過“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寫給劉禹錫,讓他沒事兒可以過來聊聊天。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禦寒絕招

1. 花椒塗牆

古代的冬天相比現在更為嚴寒和漫長,在沒有集中供暖的古代,古人想出一個超級奇葩的驅寒之法:用花椒塗牆。漢武帝時建有溫室殿,冬天時供皇帝居住。《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皇后的溫房更是直接稱為椒房,椒房內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是為“椒房殿”。 後來,“椒房”幾乎成了皇后的代稱,成為後宮女權的象徵。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2. 棉被不夠紙來湊

唐宋時期,專門有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稱為“紙裘”。其質地堅韌,揉皺之後不但耐穿,還可以有效抵擋風寒,關鍵是造價也便宜。除了紙衣,還有“紙被”、“紙帳”。陸游的好友朱熹曾在過冬時以紙被相贈,為此陸游還作詩感謝:“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而紙帳,則是文人雅士喜歡的床具,印著梅花,所以又叫“梅帳”,既禦寒,又風雅。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3. “湯婆子”

除了剛才提到的“手爐”外,古人暖腳還有“湯婆子”,類似於熱水袋。

湯婆子不容易損壞,大多數百姓家都有,婚嫁時還會作為送禮的物件,甚至有些湯婆子還會傳給幾代人。直到當代,湯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4. 自動加熱辦公桌

清代的李漁,是古代文人中少見的善於工技的人物。《閒情偶記》裡專門介紹了李漁設計“暖桌”的經歷:在桌椅下面設計一個抽屜,抽屜裡放入炭爐,相當於一個移動火炕。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5. 畫畫驅寒

按古代曆法計算,從冬至算起,八十一天後,冬天就過去了。於是,明朝出現了“九九消寒圖”。人們在冬至日畫一枝素梅,枝上畫九朵梅花,每朵九片花瓣,共八十一瓣,每過一天染一瓣。等全部塗完,便是冬去春來之日。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6. 避寒香

相傳有一種”避寒香“,具有顯著的藥用功效,在室內焚香,便可祛除體內的寒氣和溼氣,身體自然就會感覺暖暖的。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感謝每一個輪轉的節氣,它讓我們有很多次機會去實現對歷史的觸摸,體味文化的迴歸。

內容來源 | 新華網新華炫聞公眾號與網絡素材

圖片來源丨網絡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北京師範大學

承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郵發代號:82-113

國內總髮行: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801/Z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2051

▌合作數據庫

趣说节气|寒露已至,学一学古人的御寒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