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说起杨家将,我们不由想到了那句“六子去一子回”的悲壮惨烈。在小说演义中,这个惨剧的推动人就是潘美。其实这都是我们对这位宋朝名将潘美的误会,是小说演义误导了世人,在正史中潘美根本就没有陷害过杨业和他的儿子。

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府人 ,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父亲潘瞒,在常山当过军校。

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潘美年轻时也是风流倜傥,附属于府中典谒。曾经对家乡人王密说:“汉代要结束了,奸臣恣肆行虐,天下有改朝换代的征兆。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谋取富贵,碌碌无为与万物一并灭亡,直是羞耻啊。”正好后周皇帝柴荣上任开封府尹,潘美就投到了柴荣府中,做了一个小侍从。后来柴荣建立后周。补任潘美为供奉官。高平之战,潘美因为战功迁为西上阁门副使。后出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监军,改任引进使。当柴荣准备用兵于陇、蜀二地时,命潘美统率永兴的屯兵,管理西部战事。

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与本文无关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这个时候的潘美和赵匡义的关系很好,赵匡胤对潘美也是待遇很优厚,陈桥兵变以后,命令潘美先去见执政大臣,宣谕圣旨于中外。陕州主将袁彦凶悍,信任奸佞小人,喜欢杀人贪财,而且修理兵器,太祖怕他叛乱,派潘美监视他的军队准备处置他。潘美一人骑马前去宣谕,认为天命既定,应当克守臣职,袁彦于是入朝。赵匡胤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让他来晋见,实现了我的愿望啊。"

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宋太祖赵匡胤

潘美一生战功无数,是大宋有名的将军,大宋立国初期,国内叛乱不断。潘美多次平定各方叛乱,尤其是对溪峒蛮獠等民族,这些从唐朝开始,就时常侵犯内地,成为百姓的一大祸患。潘美当是领兵追剿到他们的老窝,诛杀俘获了很多人,再对其余的人加以慰抚,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才安定下来。

后来因为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下诏命潘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潘美率兵单独攻下燕云十六州的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这一战中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被迫回到代州。朝廷当是也下令要潘美等人将这四个州的百姓都迁回内地,而当时辽国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领军队十多万人,再次攻陷了寰州。

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赵光义

杨业为了能够完成朝廷下达的命令,就对曹彬、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军气势太盛,而我们却需要护持百姓,如果正面交锋,我们肯定不是对手,所以我想在石碣谷埋下伏兵,阻击辽军!”潘美等人也觉得现在只有这样才能安全的将四洲百姓护送到内地,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而且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等到辽军追击,于石碣谷伏击

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杨业

其实当时很多将领都觉得杨业的建议太丢脸,觉得大军数万根本不用偷偷摸摸的用计,这让杨业也是跟到很无奈。当时杨业就请求潘美能够同意他的计划,而潘美也觉得这个计划是比较稳妥的,就同意了,只是没想到潘美和王侁率领部下的兵马在谷口布阵之后。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因为时间过得比较久了,就以为辽军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这个时候的潘美根本就不能控制王侁得军队争功,于是带着自己的部队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听到杨业战死,潘美立即带兵后退。

宋朝这位名将,因为杨家将而被称为奸臣,谁能想到都是历史的误会

回朝后,潘美因战败被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其实这场战役中,杨业的死根本就和潘美没有关系,因为当时潘美也只是几大将领中的一位,能够管辖的也只有自己的部队。对于杨业的埋伏和王侁的争抢军工他也只能从旁协助而无法全面照顾,只能说杨业的死是一场失败的伏击战。

在后世的小说演义中,将潘美化身成大奸臣,害死了杨业更是害死了杨家众多儿郎,这根本就是后世乱写的小说而已。而且当时潘美回朝被罚,也让民间流传出很多关于潘美是大奸大恶的留言。其实这都是民间传说而已,当然处于现今的我们对于当时的潘美,到底是什么样也只能在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中判断,真相到底是什么,千年过去也无从查证,更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