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哲學通識教育的現狀、挑戰和出路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每天讀點哲學,因智慧、得自由、享幸福。

江怡:哲學通識教育的現狀、挑戰和出路

Open book with golden glow flying paper pages

在當前中國高等學校裡,哲學通識教育已經基本上被視作人文通識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哲學導論類課程,如哲學入門、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等,在許多高校已經成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程,這似乎使得哲學通識課程變成了一種普遍事實。然而,由於人文學科在當代社會受到全面挑戰,文科畢業生尤其是具有高學歷的文科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的挫折要超出其他專業的畢業生,這使得人文學科在社會上受到普遍懷疑。這種情況在哲學專業的招生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高校哲學專業本科生的第一志願錄取率低於50%,某些高校的第一志願率甚至接近於零。從2017年開始,全國高校將分地區逐漸實行大類專業招生,這會給學生選擇專業提供更大的自由,但也極有可能使得哲學專業招生面臨更大的困難。

分析起來,這些情況的出現有許多原因。

首先,哲學專業原本就不是一個可以產生直接社會效果的專業。哲學學習是每個公民都需要的能力培養,這一點獲得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但是當今社會急功近利心態和功利主義原則的普遍化,使得哲學專業無法在現實社會中得到真正的普通的承認,哲學專業成為當今專業學習的冷門。這與哲學專業本身的性質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誤解有一定的關係。

其次,包括哲學在內的人文學科無法完全適應科學的發展以及與此相關聯的人的生活方式改變的需要。科學的進步是以技術發明和創新為主要外在標誌的,而人文學科關注的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內在要求。這種內外需要之間的矛盾使得人類對純粹思想的要求讓位於對外在的技術變化的要求,並最後以滿足技術的進步為社會文明發展的主要標誌。雖然人們對技術的追求最後仍然要回到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上,尤其是許多哲學家已經對技術的本質做出許多哲學上的思考,但普通人所接受的技術觀念仍然是工具性和可操作性的,而且這種觀念由於我們所說的工具理性得到了強化。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對思想本身的討論不得不讓位於對技術的運用,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不得不讓位於物質條件改善的滿足。因此,人文學科在當今社會的衰退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

再次,哲學原本是一個思想的事業,是一個用概念的方式思考世界和人類自身的事業,但這個事業在今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並不完全來自於人們對它的誤解和拒斥,而主要是因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沒有跟上人們對思想本身的要求的變化。哲學研究始終處於人們的視野之外,哲學專業給人的感覺還是那樣高冷,哲學家總是躲在象牙塔中討論那些讓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問題。哲學研究、討論的問題與社會發展本身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中。雖然哲學研究的確需要與社會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社會的獨立反思,但這並不意味著哲學可以自說自話、孤芳自賞,完全不關照社會的變化和時代的要求。哲學對社會的遠離和冷漠反而導致了哲學自身的貧困,這也是當今哲學專業遭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出現了脫離社會的狀況,這也是導致哲學專業無法得到社會真正的普遍承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的哲學專業培養模式過分強調專業特徵,忽略了哲學專業不同於其他專業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特點;過分強調哲學專業的學術要求,忽略了哲學專業的思想要求和能力要求,即哲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以思想的方式面對具體問題的能力,必須能夠用邏輯的分析和概念的思辨處理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難。我們哲學專業的培養模式很大程度上進入了所謂精英專業教育,脫離了社會對哲學人才的普遍要求,這是哲學專業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的哲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應對挑戰,制定適合的策略,為社會發展提供真正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人才。有鑑於此,以下建議或可供我國哲學教育從業者參考。

第一,著力發揮哲學教育的通識作用,讓哲學成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程。

通識教育原本是哲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完全符合哲學教育的特徵。從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出發培養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正是哲學教育所能完成的工作。無論是哲學專業的學生還是非哲學專業的學生,都應該接受哲學通識教育。哲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其主要內容就具有通識課程的性質。目前,在國內的哲學專業教育中,課程體系主要由三大類構成,即導論課程、通史或專題史課程、原著選讀課程。這三大類課程的內容都具有入門性質。導論課程是幫助學生了解哲學不同領域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問題,通史課程是幫助學生通曉哲學史上哲學家提出的不同理論觀點,原著選讀課程則是向學生展示哲學家不同的論述方式和思想邏輯。這些課程的目的都是為學生了解哲學的基本內容而設置的。正由於這些課程具有通識課程的性質,所以目前國內各高校的哲學院系大都把本專業的部分課程直接設置為全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供全校各專業的學生任選。這恰好說明,哲學專業課程完全可以作為全校通識課程開設。不僅如此,哲學專業教師還應當有責任為全校學生開設不同類型和內容的通識課程,這不僅有助於保證哲學專業教師的隊伍穩定,而且有助於全校學生了解哲學的重要性和對他們所學專業的意義和價值。中國政法大學十年來堅持為全校本科生開設的中華文明通論和西方文明通論,作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課程,對於啟發學生思路,打開學生眼界,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許多高校開設了面向全校學生的哲學通識課程,這些課程對普及哲學教育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們目前的哲學通識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首先,通識課程的內容還比較狹窄,通常偏重於哲學導論或通史內容,而忽視以哲學方式講述學生們普遍關心的專題內容。學生選擇哲學通識課程,主要不是為了接受哲學專業教育,而是希望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提供哲學上的分析和指導。因此,只有那些能夠引起他們極大興趣的課程才會得到歡迎,例如社會正義的專題課程、家庭與社會的課程、情感生活的課程、自由和平等的課程、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課程、不同文明和文化的課程、倫理學和道德問題的課程等等。這些都屬於哲學通識教育的範疇,也是受到學生普遍歡迎的課程。

其次,課程的授課方式不應以知識傳播為主,而應該以啟發和討論為主;主講教師不應以真理佔有者自居,而應該以啟發者的身份幫助學生認識他們面臨的問題。這樣的課程才能真正起到哲學普及的作用。

第二,努力提高哲學專業教師的通識教育水平,讓每位教師都能夠勝任哲學通識教育課程。

哲學通識課程的開設不僅是對哲學專業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對哲學專業教師教育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的哲學專業教師長期從事專業教學,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模式。他們有一定的專業教學經驗,但面對非哲學專業的學生時,專業教學經驗或許就不能適應通識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哲學專業教師的通識教育水平,就成了改變目前哲學專業在高校中所面臨困境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哲學專業教師能夠勝任哲學通識課程的要求,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對課程的基本興趣,並通過講授和討論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這些都帶來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就大部分哲學專業教師而言,要他們轉變自己已有的教學模式,開設新的通識課程,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能力上都面臨一些困難。思想上的困難主要表現為懶惰情緒,不願意為適應通識課程的要求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備課和思考新的問題,但這是可以通過外部的硬性要求加以克服的,關鍵的還是能力上的困難。

能力上的困難可以分為方法上的和經驗上的兩類。所謂方法上的困難是指,哲學專業教師習慣於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現成的理論分析和思想觀點,對非哲學專業的學生傳遞哲學的觀念和思想方面辦法不多。對哲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接受專業課程的學習是基本要求,但對於非哲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是否選修哲學類的通識課程則完全取決於他們對課程的認知。因此,如何吸引學生對哲學通識課程的興趣就是哲學專業教師的重要功課。開辦專門培訓哲學通識課程的專題研討班,請具有豐富的哲學通識課程開設經驗的老師進行交流指導,就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安排以及教學效果評估等方面的要求給出具體培訓,或許有益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此外,在經驗上的困難方面,哲學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學習他人開設哲學通識課程的經驗,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大自己的認識視野,在互相啟發、借鑑中完全有可能克服這些困難。

第三,切實擴大哲學教育的社會影響力,讓哲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雖然哲學專業本身是一個具有自身特點和研究對象的專業學科,但如何讓哲學專業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卻是哲學專業的從業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們通常責怪社會對哲學的誤解和冷漠,但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哲學專業從業者的社會傳播水平和能力應該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我們的確不應把哲學專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完全歸結於社會對哲學的誤解,而更應當從自身尋找原因,努力改變哲學專業面臨的困境。這裡所說的是哲學專業,並不特指哲學領域的某些或某個具體的哲學理論。當然,國內的哲學專業曾一度受到衝擊,到目前為止,很多人對哲學專業的認知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階段。因此,如何改變對哲學專業的這種不甚準確、不甚恰當的社會認知,是擺在哲學專業從業者面前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處理好了,哲學專業才有可能真正找到發展的出路。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要改變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關哲學內容的教學方式,更多地採用啟發學生思考的方式,讓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引導學生對哲學基本問題產生興趣,引導學生用哲學的方式思考發生在他們周邊的現實問題。目前許多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畢業於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或哲學專業,他們都應當具備很好的專業訓練,應當能夠完成以上的教學要求。

其次,要讓哲學教育走進中小學課堂。不僅需要思想政治課中的哲學部分教學,更需要大學的哲學專業教師走進中小學,為中小學生開設不同層次的哲學講座或報告,給中小學生帶去更為廣闊的思想視野。

再次,哲學專業的從業者應當走進這些公益講座講堂,讓更多的人瞭解哲學、認識哲學。目前我國各地開辦了許多由社科聯等機構主辦的社會公益講座,如公益大講堂、週末講座等等。由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文津講座多次邀請哲學家,幾乎場場爆滿;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開辦的京師哲學論壇,也經常有來自不同行業的人旁聽。這些都說明,社會對哲學是有需求的,尤其是在物質生活條件有了一定保障之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了。

事實證明,哲學專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社會基礎,所以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機會,以各種方式,努力擴大哲學教育的社會影響力,讓哲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原文刊發於《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