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十大弟子

佛陀即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也就是神話故事中的如來佛祖。在他的座下,有著名的佛陀十大弟子,每一個都有著曠世奇才,他們的故事流傳千古,雖說在現在的傳說中這些人都已經神化話,但確實都是真實存在的偉大人物。

1、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又稱舍利子,出生於王舍城附近一個婆羅門教家庭,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因自幼受家庭薰陶,他對婆羅門教十分精通。長大後他與其親友,也就是後來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里傳道授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淵深廣大而著稱,佛經中稱他“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輔翼聖化,聰明聖眾”,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稱號。

佛陀十大弟子

舍利弗跟隨佛陀達40餘年,輔助佛陀弘法度生,對佛陀教法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他不忍看到恩師佛陀涅盤,請求先佛入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入滅時,他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同他的80老母見了最後一面,併為故鄉人民作了最後一次說法,然後安祥進入涅盤。他的這一舉動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視人間骨肉親情的。

2、目犍連——神通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目犍連,又稱“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目連”。他出家前與舍利弗同學婆羅門教,交往甚密,後遇馬勝比丘而一同皈依佛陀。目犍連出家後,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領。他曾以神通力量識破蓮花色女的誘惑,得到佛陀的極大嘉許。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稱號。目犍連積極地輔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此,佛陀稱他與舍利弗為其弟子中的“雙賢”。

佛陀十大弟子

目犍連還是佛教裡重孝道的典範。據《目連救母經》記載,目犍連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惡業墮入地獄,受大苦難,而求助佛陀。佛陀告訴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以百味飲食置盂蘭盆中,供養出家僧眾。目犍連依此而作,終使其母得救。後世依此方法為亡靈超度,並形成“盂蘭盆會”節日。千百年來這一節日在佛教及世俗社會里盛行不衰,目犍連也因此馳名古今。

3、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阿那律,意為“如意”、“無貪”、“無滅如意”。佛經中常稱“阿樓陀”。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飯王(即白飯王)的兒子。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鄉迦毗羅衛城弘法時,他隨佛陀出家。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著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佛陀十大弟子

阿那律還具有積極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對佛陀說:少欲知足,常行精進,是修道者的必備條件;忘計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應盡的職責。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極大讚賞。針對他的大乘根機,佛陀還專門為他宣講了大乘經典《八大人覺經》,為他演說了修大乘行的8件要事。另外,阿那律還參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結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4、阿難陀——多聞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阿難陀,簡稱難陀,意為“慶喜”、“歡喜”。他是提婆達多之弟,甘露飯王之子,佛陀的堂弟。他幼小時就抱出家之志,曾師事十力迦葉。佛陀55歲時,他皈依佛陀。出家後被眾弟子推舉為佛陀的侍從,他專心侍奉佛陀,形影不離,直至佛陀涅槃,跟隨佛陀達25年之久。他長於記憶,凡是佛陀所說教法他都能銘記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數他聞法最多,因此而贏得“多聞第一”的稱譽。

佛陀十大弟子

阿難在佛弟子中不僅才華出眾,佛學淵博,而且人品也高潔不凡。佛教僧團中比丘尼的產生與阿難在佛前奔走呼籲是分不開的。

5、羅睺羅——密行第一

羅睺羅密行第一。羅睺羅尊者,又譯為“羅睺羅”、“羅雲”等名,意譯“覆障”、“障月”等名。是佛陀的親生兒子,15歲時從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羅睺羅剛出家時十分頑皮,喜歡打妄語,經過佛陀嚴格調教後,善根萌發,痛悔前非,從此嚴持淨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規定僧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嚴格守持,從不放逸違犯。因此在佛弟子中獲得“密行第一”的稱號。

佛陀十大弟子

羅睺羅7歲時曾向佛陀乞遺產,佛陀當時答應留給他“七聖財”。這7種財產是: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綜觀羅睺羅的一生,他嚴持淨戒、忍辱精進,應該說完全繼承了佛陀留下的這份遺產,沒有辜負佛陀的期望。

6、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摩訶迦葉意為“飲光”,是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他從小厭離世俗,因父親逼迫,曾娶臨國毗舍離一富豪女妙賢為妻,但是妙賢與他志同道合,一直過著分居生活。結婚12年後,父母雙雙亡故,迦葉跟隨佛陀出家。出家後他認為僧團中的生活太優裕,不宜修出世法門,總是獨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墳辨、屍骨旁修禪打坐。迦葉長期修此苦行,從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頭陀第一”的稱號。

佛陀十大弟子

佛陀涅盤後,迦葉便擔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開展了對佛陀言教的結集工作。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結集。迦葉發起的結集佛典工作對佛陀言教的彙集、保存和此後佛教的廣泛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年屆古稀時,將法傳給了阿難,然後獨自一人到王舍城西南800裡的雞足山(山上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間的盆地裡,打坐入定,等彌勒出世時,他將把佛陀傳授的衣缽交付彌勒。

7、迦旃延——議論第一

迦旃延議論第一。迦旃延是佛陀時代西印度阿槃提國人。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影響,精通吠陀聖典、占星術及各種印度古文字。相傳當時印度有座古碑,上面的文字無人能識,迦旃延很輕易地譯出碑文,可內容卻令他費解。佛陀為他詳細講解,原來是斷煩惱、證菩提的道理。迦旃延聽後對佛陀的學識及思想十分佩服。出家後除精勤修道還積極投身於佛教弘法事業中。他思維敏捷,辯才無礙,在佛弟子中有“議論第一”稱號。

佛陀十大弟子

由於他擅長議論,很多外道都懾服在他的論辯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開示下步入佛道。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選在當時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可見,他還是佛法傳播的開路先鋒。

8、富樓那——說法第一

富樓那,意譯“滿願”、“滿祝”等。他出生於迦毗羅衛城一個婆羅門長老家中,與佛陀同日而生。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他從佛陀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說法第一”著稱。他得此稱號,主要是因為他擅長說法。據記載,他說法時,“先以辯才唱發妙言,使眾生歡喜;次以苦楚之言,使聞者結解”。可見,他說法採用的是層層深入、循循善誘的方法。

佛陀十大弟子

富樓那為了拯救那裡的愚頑眾生,知難而進,請示佛陀准許他去那裡弘法。須菩提尊者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知道他確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請示。臨行之時,佛陀還專門為他送行。富樓那去到該國收了500名弟子,並建了500座僧伽藍,獲得了佈教的成功。

9、須菩提——解空第一

須菩提,意為“善見”、“空生”等含義。他出生於王舍城婆羅門家庭,自幼聰明過人,但性情倔強好嗔。據說他是由山神引導而皈依佛陀的。須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長,他“善解空義,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號稱“解空第一”。他常把“空理”貫穿於自己的一切言談舉止中。

佛陀十大弟子

由於須菩提善解空義,他對一切事物都能不起執著,不起諍訟,胸襟寬廣,豁達自在,佛陀因此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10、優婆離——持律第一

優婆離,意為“近執”、“近取”。他出身於印度四種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羅階層。佛陀回迦毗羅衛城省親時,皇室中阿那律、阿難等王子都要求隨佛陀出家。他也有這個願望,但又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惱。佛陀看出他的志向,允許他與諸王子一起出家。他善根深厚,佛陀說他是過去迦葉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並讓他先諸王子而受戒出家。他出家後嚴持戒律,秋毫無犯,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稱。

佛陀十大弟子

他雖以持律著稱,但是對於佛陀所制戒律並不墨守成規,佛經中經常有他關心有病比丘而請示佛陀開許的事例。他不僅個人對戒律嚴格守持,而且還幫助佛陀制戒,時時處處維護佛陀的戒規。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佛典結集中,他是律藏的誦出者。他對後世佛教僧團的整潔,佛教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