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汴京三王」王秀蘭1951年《西廂記》錄音,祥符調的韻味真足

1925年王秀蘭生於河南省民權縣秦大門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七歲上連年荒旱,姐姐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換來的幾鬥糧食仍不夠家人活命。無奈只得拉棍要飯,逃難到開封。第二年夏天,父親又病倒街頭,無錢醫治。母親走頭無路,將她以十塊大洋的身價賣給馬家當了童養媳。父親端著女兒換來的湯藥,愧恨交加,一命歸天。

馬家養母見王秀蘭有付好嗓子,認定將來是棵搖錢樹,就託人將九歲的她送入戲班學戲。王秀蘭的奶師是民國初年開封義成班著名武生,藝名叫“羊羔”的楊吉祥。楊先生會戲二百餘出,拿手戲有《七星廟》《反五關》《甘露寺》《草船借箭》等。楊先生不輕易收徒,見小秀蘭嗓子條件好,毅然收她做了弟子。王秀蘭從此成為義成班的隨班藝徒,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

豫劇“汴京三王”王秀蘭1951年《西廂記》錄音,祥符調的韻味真足

楊吉祥教戲認真,要求嚴格。每天五更起床帶著王秀蘭去南城牆一帶喊嗓子練功,晚上住戲後教她唱腔唸白,給她排戲說戲,從未間斷。王秀蘭的啟蒙戲是楊師傅的拿手戲《七星廟》,接著又學會了《大登殿》。年紀幼小的王秀蘭認定學好戲就能吃飽飯,於是刻苦練功,加之天資資慧,進步很快,很得師傅喜歡。

豫劇“汴京三王”王秀蘭1951年《西廂記》錄音,祥符調的韻味真足

但學戲剛滿一年,楊吉祥暴病而死,王秀蘭不得已中止了在義成班的學習生活。隨後她又拜師黃其祥(藝名黃大將)學戲一年。出師後,為了混碗飯吃,王秀蘭到農村跑高臺。一次在杞縣唱高臺,演出《大登殿》,王秀蘭得到了臺下看戲的祥符調前輩著名藝人、“杞縣三亭”之一的王蘭亭先生的賞識。

王蘭亭原是富家子弟,頗通文墨,因酷愛戲曲,棄家下海從藝,是祥符調著名男旦,會唱會演,還能編能寫,很受藝人愛戴。王老見她嗓音寬厚宏亮,扮戲端莊秀麗,做戲樸實大方,十分喜愛。王蘭亭先生看準了王秀蘭將來必是可造之才,他步行九里路趕到開封,找到王秀蘭的養母,說明來意。見王先生對秀蘭如此提攜厚愛,更是喜出望外,從此王秀蘭老師便拜在王蘭亭先生門下,王蘭亭先生又收她為義女,加強對她言傳身教,奠定了王秀蘭祥符調的演唱風格。

豫劇“汴京三王”王秀蘭1951年《西廂記》錄音,祥符調的韻味真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