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看環境│當年的「水手」見證母親河的潔淨之旅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曾經先後在黃浦江畔和蘇州河畔生活過的市民陳女士,每每回到黃浦江畔的時候,總是感嘆,江面上清水悠悠,再也不見過去那些漂浮物,蘇州河也不再聞到異味了。前後也就二三十年的事,讓陳女士非常感慨,“現在有時候會想再搬回來,住在江畔河邊,回憶舊時光,享受新風景。”

很多市民可能不知道,在這一道道乾淨整潔的水域風景線背後,有著一群“水上衛士”。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當年“水手”說變遷

1983年,彭禮明來到當時的上海水上環境內港管理處,放棄了辦公室記錄員的安排,選擇了打撈水上漂浮廢棄物的一線工作,至今已經整整35年了,是目前水上工作的最老的一位專業人士,他從一名普通“水手”做起,現在已是一個區域的項目負責人。說起這幾十的變遷,彭禮明說,當年靠人工打撈,一天下來做的汗流浹背卻是杯水車薪,江上漂浮的永遠比打撈的多。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這35年的變化太大了,從小船的人工打撈,到作業船的機械化裝備,步步升級,不僅作業人員可以更省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徹底清潔江河的水面,徹底清除漂浮廢棄物”,彭禮明說,2003年,當時正是水葫蘆大爆發的時期,為了清除水面漂浮的水葫蘆,在各方的支持和幫助下,專門用於打撈水生植物的“科衛潔蓮”打撈船問世,在“科衛潔蓮”日復一日的打撈下,終於徹底根治了水葫蘆; 2009年,新一代的“明輪”打撈船問世,此時正值“迎世博”保障期間,一個工班出動5艘“明輪”,每天的打撈量已達到了150噸,確保了黃浦區核心江面的潔淨。時至今日,從原來的核心區保障到兩岸45公里範圍,有32艘不同類型的作業船隻和500多名作業人員正嚴陣以待,為水上環境事業奉獻著他們的青春。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一網打盡有技巧

水上打掃與陸地打掃不一樣,涉及到航道無法進行24小時作業、漂浮物的漂浮性等困難,因此水上“打掃”是有著相當大的困難的,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在上海黃浦江和蘇州河上,有多個庫區,這種庫區不是用於停泊船隻,也不是放置其他的什麼東西,而是漂浮廢棄物的臨時儲存區,水上專業清潔作業隊伍根據水流、風向、地勢,在水上某個靠岸的位置設置庫區,設法將漂浮廢棄物“引渡”到庫區內,再進行攔截圍堵,使之進得來出不去,再用打撈船將它們一網打盡。黃浦江蘇州河還有大量的灘塗,在波浪衝刷的過程中,許多漂浮廢棄物就滯留在灘塗上,需要每天人工拾撿,如果不及時清理,它們就會重返水面造成汙染。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那麼,什麼是水上漂浮廢棄物呢?原來,這些廢棄物五花八門,來源更是“殊途同歸”般通道多多。每年的漂浮垃圾達到了1.8萬噸,從上游漂浮而來,從各個支流上衝刷過來,以及24小時通航的過程中產生的動態漂浮廢棄物。作為漂浮廢棄物中的水生植物,綠萍和水葫蘆,前者每年5到7月份氾濫,顆粒狀給打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後者每年9月到次年的1月成災,爆發性特別強,呈幾何級瘋長,連片連根地纏繞在一起,每年打撈量達到了15萬噸。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通過抓源頭控制。跨前一步,建立上游的預警防控體系,與蘇、浙兩省加強溝通和聯絡,通過船巡車巡人巡和影像傳輸、數據分析,嚴格把控及時打撈,確定藍黃紅色三大預警機制,進行實時跟蹤及時跟進的同時,針對可能滯留及突發事件,通過設備租賃預約等手段,確保應急使用,並制訂相應的措施,在最大範圍內進行攔截圍堵。還經常性到下游大掃除。對50多個灘塗點進行排摸大清點,做到一點一責、一點一案、一點一策的“大保潔”。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作業裝備達“六化”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上海水上環境衛生的作業船舶實現了機械化和信息化,監管執法船舶的建造和裝備實現了系列化和標準化,並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真正達到了“六化”。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最近,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水上管理處聯合中科院安徽智能所共同研發了用於水域水面保潔的“智能水面保潔船”。長度7米,寬度2.3米,吃水0.5米。其體型比較小,主要針對黃浦江邊緣夾檔、凹檔等旮旯區域,採用自動打撈裝置打撈水面漂浮垃圾,並能實現手動遙控、遠程電腦遙控和全自主巡航等三種作業方式。手動遙控的距離為1公里以內,在視距範圍內控制,主要用於對碼頭的精準停靠和控制,以及清理水面犄角旮旯的垃圾,在無法用自動控制的範圍內智能“打撈”;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遠程電腦控制,通過平板電腦上的主控界面進行控制並實時顯示視頻,用操作手柄或者鼠標操控靠4G網絡掌控;自主巡航則是在地圖上設置巡航線路,智能船將根據設置的路線按照先後順序自動導航、避障和路徑優化……目前,該智能船的各項性能測試已經順利完成。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紀念之年,智能打撈成為幾代“水上衛士”的圓夢奇蹟。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供稿:市綠化市容局社會宣傳處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歷史閱讀 即點即讀滬上權威生活垃圾分類指引,告訴你生活垃圾該怎麼扔【花訊】八月不可錯過的花展、活動,安排起來!

現在起,全市近六萬一線環衛人有了一份高達十萬元的意外保險!

阿拉看環境 | 儂曉得上海“愛鳥周”的前世今生嗎?

【探秘】面對高溫“烤”驗,不僅是人類,動植物也各有“涼”方

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阿拉看环境│当年的“水手”见证母亲河的洁净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