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的侄子王珣写出了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伯远帖》

“书圣”的侄子王珣写出了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伯远帖》

王珣(公元 349-400年)东晋大臣及书法家

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是王献之同族的兄弟,“书圣”王羲之是其堂叔。为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祖父与父亲都是朝廷大臣、书法家。王洽曾与王羲之一起创造过新的字体。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在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环境下成长的王珣,墨迹自然倍受重视,他的《伯远帖》是东晋时十分难得的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各界视为稀世瑰宝。《书小史》说他擅长行书。其弟王珉更胜他一筹,当时的人有这样的说法:“法护(王珣小字)非不佳,僧弥(王珉小字)难为兄。“但他的书法墨迹《伯远帖》却令人意想不到地流传到现在,叹为奇迹。

《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书风,那种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联的。

“书圣”的侄子王珣写出了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伯远帖》

王珣《伯远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伯远帖》为纸本,行书手卷,长 25.1 厘米,宽 17.2 厘米,共 5 行 47 个字。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该帖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前经北宋内府收藏,明代董其昌等都曾收藏,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将其视为“三希”之一。

“三希”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及王珣的《伯远帖》。乾隆皇帝见到这三个帖子后,实在喜欢的要命,于是专门把它们收藏在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并且认为它们属于“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这些简直是神物,其他寻常的东西没办法比,后来索性将这间袖珍暖阁命名为“三希堂”。经过专家鉴定,“三希”之中,《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都是临摹本,只有《伯远帖》是真迹,故更为稀世珍贵。

“书圣”的侄子王珣写出了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伯远帖》

清亡后佚出宫外,流落民间。四十年代后期,此帖与《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当给一家外国银行,后来,周恩来总理批示以重金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此帖结构严谨,笔画刚劲有力,转折十分自然,是当时书法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与唐朝以后的笔法完全不同。

“书圣”的侄子王珣写出了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伯远帖》

“书圣”的侄子王珣写出了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伯远帖》

“书圣”的侄子王珣写出了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伯远帖》

“书圣”的侄子王珣写出了家族唯一传世真迹《伯远帖》

王珣《伯远帖》收藏全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称之为“尤物”,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这么评价《伯远帖》:“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的确,《伯远帖》为我们提供了“直入晋室”,“书追二王”的途径,它的笔法、结体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过更瘦硬、开张,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赞云:“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