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都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呢?跟我来看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今山东临沂人。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冶于一体,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远近闻名的“书圣”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有些小故事还是大家普遍知道的,今天给大家说说有关王羲之的三个小故事。

“书圣”都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呢?跟我来看看


一、羲之换鹅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赏玩。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上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里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就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用不着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书圣”都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呢?跟我来看看


二、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前辈们十分喜爱夸赞。王羲之并没有因为外界的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头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依旧头也不抬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水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书圣”都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呢?跟我来看看


三、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里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扇子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是兴趣,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了。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