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胎動暗示寶寶處於危險之中,准媽媽千萬別大意

如果您在孕產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可關注醫知袋鼠(i1zdaishu),會有專業的醫生為您解答。


大家這兩天應該都看到了周潤發太太--陳薈蓮“首談結婚30年無子”的消息了,發嫂的含淚講述,真的讓人不勝唏噓。

這樣的胎動暗示寶寶處於危險之中,準媽媽千萬別大意

作為娛樂圈的模範夫妻,發哥和發嫂曾孕育過一個女兒,但在快要接近預產期時,發嫂突然發現寶寶有一天沒有動,去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寶寶因為臍帶繞頸而出現了窒息,緊急搶救後仍不幸夭折。

發嫂因為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精神幾乎崩潰。為了不讓妻子再遭受生產的痛苦和麵臨可能發生的意外,發哥從此決定不生孩子。

袋鼠麻麻看到這個消息,在心疼發嫂的同時,還有一個念頭就是想趕緊告訴孕媽們:如何儘量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如何儘早發現胎寶寶異常的信號!此時時間就是生命,一旦發現寶寶異常,第一時間去醫院,或許事情還會有轉機。

守護胎兒的必修課:數胎動

千萬別小瞧了數胎動,它可是監測宮內胎兒的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手段。正常的胎動表示輸送給寶寶的氧氣和營養充足,寶寶在子宮內一切正常;若胎動異常,則說明寶寶有可能出現了宮內缺氧等情況,需要緊急處理。

醫生一般會建議從孕28周開始數胎動,因為從這個孕周開始,胎動才開始變得規律起來。隨著胎兒的發育以及四肢力量的變強,胎動會越來越明顯,到了孕32周最為強烈。臨近分娩前,尤其是孕38周以後,由於胎頭下降,胎兒的活動範圍比較有限,只能伸伸手、動動身體,所以胎動還會相對變少。

這樣的胎動暗示寶寶處於危險之中,準媽媽千萬別大意

判斷胎動是否正常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看每12小時的胎動總數,一種是看寶寶平均每小時的胎動次數,其中前者是比較準確的計數方法。

12小時胎動總數的計算方法是:每天早、中、晚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連續監數胎動一個小時,把三次的胎動數相加再乘以4。

正常情況下,健康的胎寶寶每12小時的胎動次數應該在30次以上。如果胎動忽然增加或減少,有可能是出現了宮內缺氧、胎盤功能障礙、臍帶繞頸等情況,最好是儘快去醫院就診,因為胎動消失超過一天,胎兒死亡的可能超過50%。

如果覺得每天監數3次太麻煩,也可以選擇在胎動比較活躍的時間段,連續記錄1~2個小時的胎動次數,再計算平均每小時動了幾次。

如果每小時胎動次數在3~5次,就表明寶寶的情況良好,如果每小時胎動次數少於3次,準媽媽可以稍微休息後再重新計數,如果胎動仍然不正常,要立馬就醫院就診。

很多準媽媽說了,即便說了這麼多,還是不會數啊,寶寶有時候動起來沒完,有時候只動一下,

那怎麼才算一次胎動呢?

間隔5分鐘以內的連續胎動只能算一次,間隔5分鐘以上再動,才能算第二次胎動。

守護胎兒的另一項必修課:胎心監護

要監測胎寶寶在子宮內的狀況,除了數胎動之外,準媽媽在孕晚期還有一項必修課:定期做胎心監護。

這樣的胎動暗示寶寶處於危險之中,準媽媽千萬別大意

隨著孕周的增加,胎兒對營養物質和氧氣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但給寶寶提供養分的胎盤卻隨著孕周的增加逐漸老化,供養能力越來越低,這樣就存在著供需之間的矛盾,所以到了孕晚期就更需要留意胎兒在宮內的情況。而通過胎心監護,能比較直接地判斷。

如果準媽媽的身體比較健康,醫生通常會建議你從孕36周開始,每週做一次,每次20分鐘左右。但如果你有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等妊娠併發症時,要提前到孕32周就開始做了。

胎心監護的記錄方法,每個地區和醫院可能會略微有點不同。有的醫生會囑咐你,每感覺到一次胎動就按一下手中的按鈕,這樣就能在胎心監護報告單上留下記錄,會看到報告單上會有一個小波動。有的產檢醫院使用的設備比較先進,那你就只需要乖乖躺著就好啦,機器會自動生成一份報告單。

這樣的胎動暗示寶寶處於危險之中,準媽媽千萬別大意

寶寶正常的心率是在110次-160次之間,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就認為是心動過速或者是心動過緩,這就是一個異常的狀態。

這樣的胎動暗示寶寶處於危險之中,準媽媽千萬別大意

另外,如果胎心監護的線不是波浪形的,而是一條直線,那說明寶寶在宮內已經很危險了。

需要提醒準媽媽們的是,很多因素會影響胎心監護的結果,為了更加順利的通過,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1、胎寶寶通常都有固定的作息習慣,準媽媽在平時一定留心每天胎動比較活躍的時間,選擇這個時間去做胎心監護,避免不必要的重複。

2、做胎心監護前半小時到1小時內,要適當吃點東西,準媽媽血糖的改變可以使胎兒的活動量增加。

3、如果胎心監護的結果不理想,也沒必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因為有可能是趕上了寶寶在睡覺,可以過1小時後再重新監測一遍,如果結果還是不理想,則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這樣的胎動暗示寶寶處於危險之中,準媽媽千萬別大意

如果您在孕育過程中還有其他問題,可關注醫知袋鼠微信公眾號(i1zdaishu),會有專業的婦產科醫生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